作者:佚 名 推荐:黄朝峰
微型课题研究基于“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使之成为具有“属己、真实、微观、即时、渐进”等诸多特征的贴近教师的课题。 之所以是“微型”,其“微”不仅在于“微小”,而且在于这是一种基于教师日常生活和基于生存方式转型的课题。这种表面上看似“微小”的转型,可能成为影响教师一生的转型。
微型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走进教师日常生活,使做课题的过程实实在在的变成教师成长的过程。从而改变当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越来越大学化、越来越宏大化、越来越成为外在于教师的事务性工作,也越来越远离教师日常本己的生活的研究现状。
所谓“微型课题”,它是广大教师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遭遇的已有经验尚无确定对策且又亟待解决的具体的、较为微观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话题。其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①属己性,是由教师个人针对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出问题,研究过程以个人独立为主,研究结果带有很大的个别化色彩;②短小性,研究课题的开口比较小,容易操作,见效明显,研究周期少则数日多则数月;③草根性,它倡导自主、自立、自为、自用的平民化研究方式,研究过程中会使用常规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研究方法,但有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的绝对严密性和学术规范性。
当然,微型课题虽然“微小”,但和学校主课题又同属于课题(科研)研究,都应该包含“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要素:具体的研究对象,现实的触动描述,鲜明的宗旨表达,清晰的程序勾勒,大致的成果预期”等等。
“微型课题研究”是作为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针对这个微型课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追问、寻求有效对策的研究性活动。微型课题特点:
一是“人微”。微型课题是科研课题家族的大“变脸”,一改以往的课题基本为专家学者名师的“专利”之流弊,真真切切地“飞进寻常百姓家”。正是这一草根性,决定了微型课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人都可成为研究者,只要肯钻研,完全可以打拼出一方属于自己的研究天地。
二是“话微”。微型课题无需研“大话”“深话”,研究的话题切口小,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其实就是日常教育教学教研中的一些值得关注的小问题。教师花些气力去研究它,无非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力求为他人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如“怎样指导学生阅读?”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等。
三是“理微”。微型课题不需要有多高深的理论作支撑,也不需要多前卫的理论作铺垫。研究者只要能把自己研究的话题说透就行,让人觉得很有道理即可。作为基层教师来讲,谁不掌握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谁不懂得一些新课改理念呢?有了这些“米”,“巧妇”还“难为炊”吗?如此低的门坎,相信绝大多数教师不会放过迈入的机会的。
四是“本微”。微型课题一改以往科研课题大投入的作派,那些用成千上万的钞票铺就的到达“希望顶点”的科研课题其实一直饱受社会诟病,这难免不会让人理解为教育界的“潜规则”了。而微型课题无需这样,它可以由研究者自己拿捏,不必大张旗鼓地组织申报,也不必劳师兴众地麻烦专家鉴定。研究者自己就是“专家”。只要自己满意就行,微本甚至无本,很容易让研究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
一要“重微”。不要认为微型课题是“小菜一碟”,就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任何研究都是从最基础、最原始的东西开始的。如果心比天高,总想在教育科研领域整出很大的动静、取得丰硕的成果,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斩获成功的。可能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有“草民”意识,小打小敲同样能出成果,“咬定‘微型课题’不放松”,谁能抹杀掉孜孜以求者的光辉呢?
二要“观微”。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其实微型课题就源起于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师要带着课题意识去观察生活,力求从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研究信息。著名的散文诗大家桂兴华曾经说过“我们要满腔热情地拥抱生活”,教师要想做一名出色的研究者,当然要满腔热情地拥抱教育生活了,惟其如此才能为自己找到含金的河床。
三要“探微”。教师观察到生活中的细节还不行,还要努力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作为基层教师来讲,社会已将你定位于“芦苇”而不是“大树”,那就要安于现状,不能自暴自弃地随风摇摆,总得思考一下“风”的来源、级数、对环境的影响等等。这其实也是一种必要的生存之道。
四要“播微”。任何研究成果不能自顾自地独享,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生活的社会本来就是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多赢的社会。微型课题研究成果也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与他人共享。这不仅能让他人品尝到甜美的果实,也能促进自家果实品种的优化。合作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风格。将微型课题研究做大做强,是每一个研究者的责任。
微型课题是任何一位教师念声“芝麻开门”咒语就有可能打开藏宝山洞的真实神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