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设计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本文论述了设计美学的产生与发展,首先说明了设计美学是设计科学的一个分支,接着从设计的内涵和历史入手,分析了国际上设计的各个历史阶段及审美倾向,从中寻找设计美学的产生根源,解释了设计美学与技术美学的关系,最后阐述了设计美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设计美学;产生;发展
一、引言
1969年,美国学者赫柏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这一学科门类的概念,他的著名论文《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从人的创造思维和物的合理结构之间的辩证统一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出发,总结出设计科学的基本框架,包括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践意义。任教于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和卡涅基——梅隆大学的西蒙教授于1978年因管理科学和广义设计学方面的成就,成为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他对广义设计学的研究使“设计科学”得以成为一门有独自体系的新兴学科,受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著名学者的关注,在不到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独立于科学之林的一门新学科。
根据西蒙教授的研究,设计美学、设计现象学、设计心理学、设计行为学、设计哲学、设计教育学六大领域共同构成了设计科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可见,“设计科学”是以设计为中心,其下属的六大领域包括“设计美学”都是围绕关键词“设计”来展开的,那么我们要研究“设计美学”必然也要从“设计”的内涵和历史入手。
二、“设计”的内涵
在汉语中,“设计”一词可以解释为“设想、计划”,它本来是一个动词,后来慢慢地也变做名词来用。像《三国演义》里“待老夫设一计谋”,形象表述了动词的设计,而空城计、连环计、苦肉计等则指名词的设计。在英语中,设计——Design,也长期被作为动词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立,“设计”被用于某些课程的名目,例如“金属设计”、“印刷设计”、“家具设计”……等等。从此,“设计”被作为名词流行起来。 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延续和发展,现代化工业制品日益普遍,“设计”在现代往往被理解为“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的简称或代名词,也就是说,如果不加任何限制词,只提“设计”,人们便常常认为是单指“工业设计”。它包括对一切工业制品从材料、结构、功能、造型、色彩一直到价格、包装、销售……等诸多方面的、立体的、全面而系统的设计和策划。至此,设计的涵义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构思和意匠活动,也不是表面上的美化和装饰,它是人类创造产品、产品为人类服务的双向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创造性操作实践的总和。
三、“设计”的各个历史阶段及审美倾向
第一,设计的萌芽时期:人类创造意识的萌生、事物的起源、早期生活方式的形成……,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从人类最初的发源——南非古猿算起,那就是四百万年以前的事。其下线则可以定到金属时代的初期。“实用性”是这一时期的主导倾向,“审美性”则在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才逐渐抬头。在新石器时代,许多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如对称、均衡、反复、交替等等,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并且应用于设计之中。
第二,手工业时期:从冶炼技术的出现到工业革命之前。虽然有简单的机械出现,手工劳动仍然是这一时期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在一定技术因素的制约下,全世界仍然出现
了许多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地区,在那里,古典主义哲学和美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而使设计观念和设计技能出现了令后人瞠目结舌的高度发展,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伟大建筑和艺术造物。
第三,前工业时期:从十七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的手工艺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为止。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促进了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自然科学的各门类、各学科,突破中世纪神学的禁锢,迅速发展壮大,为技术和技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一时期的设计表现出新旧文明的冲突和矛盾,回归田园和复古情调成为普遍的怀旧心理的归宿,虽然技术的突飞猛进给这一时期的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古典美学的传统规范仍然是设计观念的主导原则。
第四,现代主义时期:从1919年包豪斯学院的成立到1972年为止。工业技术的长足发展、社会财富的急遽增长,使渡过了早期工业社会忙碌时期的资产阶级得以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工业文化和哲学体系,现代主义便是成熟的工业文明的代表。现代主义文明是技术至上的文明,人们把技术奉为新的上帝,顶礼膜拜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面前。功能主义扫荡着古典的装饰美,国际风格取代了地域性与民族性。技术美学也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大约半个世纪的高速度发展——仅仅半个世纪,人类为无节制地发展技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它们的势力范围内,普遍出现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乃至人的感情与品格的异化和失调,精神的堕落和崩溃……等等。
第五,后工业时期:1972年,美国的一座方盒式高层公寓还没有启用便被炸掉,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克斯说:“现代主义死了”。以此为标志,开始了后工业时代。作为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后工业时代以人的地位的回归为主要特征,可以说是一种“新人文主义”。人们不再是技术的狂热信徒,而是理智地承认了技术的局限性,从而在设计中更多地注意保护和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和内心世界,在设计的指导思想上,表现为对物质与精神的并重,
对环境与身心的并重,对功能与审美的并重。地域性、民族性、个性得到新的弘扬,枯燥、单调的国际风格为各具风采的多元的、多样的、有机的、感情化的和富有文化性的设计所代替。
四、“设计美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技术美学与设计美学。技术美学是研究物质生产和器物文化中有关美学问题的一门应用美学学科。这一学科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名称,苏联把“工业设计”称为“技术美学”,法国则采用“工业美学”的名称,有的相关著作采用了“技术美的美学”或“设计美学”等。在工业设计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1944年12月英国创立了第—个有关技术美学的组织。1951年美国成立了类似的组织。1952年作为民间学术组织的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JIDA)成立,同年日本国立工艺指导所改名为“工业设计院产业工艺试验所”。1953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工业美学会议,会上制定的工业美学宪章中规定“工业美学是工业生产领域的美的科学”。1957年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国际技术美学协会。1962年苏联成立了技术美学科学研究所。在我国,与技术美学相关的论著有孔寿山等人编著的《技术美学概论》,徐恒醇编著的《实用技术美学》、《技术美学原理》,陈望衡编著的《科技美学原理》等。其中《技术美学概论》书中讨论了什么是技术美学、劳动生产与技术美学、工业设计与技术美学、形态构成原理与技术美学、人机工程学与技术美学、材料与技术美学、日常生活与技术美学、装潢商标广告设计与技术美学、技术审美心理的特征、技术美学与美育等问题。
2﹒设计美学的提出。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我们对设计内涵的进一步理解与重视,一些学者针对技术美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开始试图用“设计美学”来解决这一学术尴尬,许多高校的与艺术或设计相关的专业都增设了设计美学这门课程,由于起步较晚所以相关的书籍理论不多,比较典型的书籍有两本,一本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章利国教授1998
年编著的《现代设计美学》,另一本是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李超德教授2004年编著的《设计美学》。《设计美学》一书专门针对技术美学研究所遭遇的学科困境,提出用“设计美学”的框架,以技术美学的相关内容为核心来研究现代设计中的美学问题。全书共分十个章节,前两个章节阐述了设计是人类审美文化的新领域、是人类的社会行为,说明了设计美学问题提出的理由;第三、四、五章讨论了造物起源与设计审美意识的萌动、手工艺时代的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工业时代西方现代设计美学观点;第六、七、八章阐述了设计美的本质和特征、设计美的构成要素、设计美感三方面的问题;第九、十两章讨论了设计审美的形态类型、设计的思维形式与审美评价两方面内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上“设计科学”是一个新生学科,而“设计美学”又是设计科学的一个分支,因此设计美学的理论研究必然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设计美学与技术美学一度有着相同的涵义,两者似乎是同根的、相互交叉共生的,在某一程度上两者会表现出共同的特征——技术美。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对技术上帝的崇拜热情不断冷却,随着“设计”内涵的拓展与变化,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关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设计”的责任越来越重。“技术美学”的研究领域偏向于狭义的工业设计,而“设计美学”则更加适合设计的多元领域的研究,两者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技术美学”不能代替“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有其独立生存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随着人们关注程度的提高,设计美学的理论体系必将发展得更为完善,必将能够更好地指导设计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李超德. 设计美学[M].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第9~11页
[2] 孔寿山. 技术美学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第 1~3页
[3] 朱铭. 设计史(上)[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第2~7页
[4] 李泽厚. 美学百科全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第 21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