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原则

来源:欧得旅游网
0 0・o 0 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原则 陈康炎陈翰荣郝杏华吴小斌 [摘要]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力量、速度、耐 力、灵敏以及柔韧性等技能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此,大课间体育活动的 开展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层次和体能差异,按运动量的大小科学合理地搭配、 虿妙地组合。 [关键字]大课间 体育教学 小学原则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三阶段则以手球射门技术练习和手球突破步伐技术学习为 主.并加上一些学生协调能力协调发展的游戏,让学生在 的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它是为确保学生每天达到一小 时体育锻炼的要求,把课间操扩展为一门系统的、有目的、 有组织、有计划的以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促进学生健 康发展的一门新生的体育课程。与原来的课间操相比,大 掌握手球突破射门的基础上身体各方面素质也得到发展, 并为学校的手球队后备人员增加储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大课间的体育活动,可以 促进学生体力、能力、空间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激发学生 课问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 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 对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学生竞争、合作和创 新意识,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等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体育 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 柔韧性等技能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 识。为此,大课问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年 龄层次和体能差异,按运动量的大小进行科学合理地搭配、 巧妙地组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参与属于自 己水平阶段的体育活动。具体到小学阶段,应坚持以下原 则。 二、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场地 根据学校场地的实际问题,在有限的场地中进行大课 间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即有效地 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游戏性强的 利用空间。一般来说,在大课问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利用学校空间。 首先,改善场地器材,提高器材的利用率,全面挖掘 体育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在大课间体育活动 开展时要以创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为主。例如我校 在全校师生开展舞蹈和手球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三个阶段,水平一、二阶段在一年级到四年级对中低龄段 现有场地、器材的积极作用,让场地和器材时在合理安排 和协调得到充分的运用。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场地、器 材运用方案,这样既保证了场地和器材不互相冲突,又不 至于让场地、器材出现阶段性的闲置。 的学生开展,水平三阶段在五年级到六年级对高龄段的学 生开展。水平一阶段游戏活动项目主要以学生熟悉球性, 发展学生对手球兴趣和发展学生协调性跟跑能力为主,为 其次。在使用场地、器材的方法上还应多做思考,要 尽量让一种器材有多种用法。如垫子既可以做体操,也_口I 以作为障碍物进行障碍跑,还可以作为栏架进行跨栏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一物多用,而且安全性也可以得到保证。 第三,合理地进行分组教学不但能减少场地的需求量, 也有利于体育教师有效的开展小场地教学。分组教学是把 学生进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水平二阶段的游戏活动项 目主要是加强学生手球运球能力为主,从直线运球接力到 变向运球到手球基本步伐到提高力量性游戏的学习;水平 0 0・0 0 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以组来进行指导。这种组织形式既 宗旨。所以,在大课间活动项目选择上,要坚持面向每一 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材施教、 个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 区别对待和场地缺失的问题。在分组教学中可以选择同质 都有能力、都有信心参与其中,融入其中,避免过于注重 分组,即根据学生的兴趣、运动能力等因素大致相同的情 竞技性,突出普及性。例如,游泳和羽毛球在广州虽然是 况下进行分组。这种同质分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优点是 普及性很强的运动,但对场地和天气的要求比较高,对小 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特点分开教学,不易损伤学 学生来说又比较枯燥,因此不适合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 生练习的积极性,使一堂教学课能满足不同对象的需要, 项目进行开展。 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与施教。 再次.要让学生经历良好的情感体验。良好的情感体 第四.大课间活动的编排要符合季节的变化规律,要 验能激发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进而形成积极的态度、 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调整活动内容和运动负荷。如秋 动机,并转化为需要,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为此,教师 冬季可多安排一些运动量大、竞争激烈的项目。春夏季可 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层次和体能差异,把活动按运动量 选择一些技巧类、小球类等项目。这样就避免了常年活动 的大小科学合理地搭配,巧妙地组合,为学生量身订制出 套内容,学生不会产生厌烦,也提高了锻炼价值。大课 一一道道可口的体育锻炼“营养大餐”。例如我校课间的活动 间活动的编排还要考虑到气候的变化,要有雨天应急活动 大致设计为徒手操、活力健康舞、兔子舞、丢手绢、呼啦 方案。应急方案安排一些室内活动项目,杜绝学生雨天无 圈操、功夫扇、打跳舞、放松操等环节,在环节的设置上 活动的现象,使每天锻炼一小时不再成为一句口号,而是 经历三次激烈和三次放松的运动,这样运动结束后,会给 落到实处。 孩子们留下很好的感受,带给孩子们好的心情。现在我校 最后,采用多变的教学手段。由于小场地教学的活动 的学生大多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在课余时间经常会看到学 场地有限.所以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地采用多变灵活的教学 生跑到操场空旷的地方和同伴一起在玩游戏,这游戏大多 手段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创编游 数是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创编的或者是体育教师 戏,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组织学生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在体育课教学上给他们玩过的游戏,还有一些是学生自己 户外活动,使学生在大自然中锻炼身体、磨炼意志、陶冶 创编的.非常有趣,学生们都非常爱玩。在学校大课间体 情操,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与交流合作的平台。 育活动大力开展的平台下.学生在课余时间能抽出时间进 行体育锻炼,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终身体 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育的意识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 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体育教学的促进效果最终体现为促 得到释放、得到锻炼,同时也对体育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 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 在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积 习惯是人在后天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中逐渐形成的、 极性也提高了,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体育教学工作。 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体育习惯具有 获得性、自觉性、愉悦性、稳定性等特点,它的形成应以 参考文献: 一定的锻炼频率、锻炼强度、每次锻炼时间、持续时间为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保证。 2005. 首先.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的体育技能,这是促进学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 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动力。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运动技 育出版社.2002. 能的提高可以为体育习惯的养成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史小伟.对开展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初探[J].宁波基 可以说运动技能是人们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的首要条件, 础教学研究,2008(7). 运动技术的学习是体育习惯的开始,运动技术提升为运动 [4]甘亦农.大课间校本化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体 技能,是学生体育习惯形成的基础。 育,2007 f11). 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大课间活动有别于体育运动 (陈康炎,陈翰荣,郝杏华,吴小斌:广州市天河区黄 会上的竞赛,是面向全体的活动,它贯彻的是全员参与的 村小学广东广州510660责任编辑:张海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