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为学复习资料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为学

一、文学常识:

1、彭端淑,字仪一,又字乐斋,清代中叶文学家。知识广博,工诗能文。早年做官,后辞官回乡,于锦江书院讲学著书,著名的有《白鹤堂集》等。 2、《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文集》。本篇文章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二、研习课文:

1、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

第一段 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三段 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2、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用两个设问句式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为之”与”不为”,”学之”与”不学”两种不同态度,不同方法导致了不同结果,由一般到具体,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提出人之为学的难与易,学与不学是关键,从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2)、文章以“为学”为题作者为什么选取“两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证,选取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先指导学生当堂复述、背诵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确: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 先讲故事,然后从中推出结论,这种缘事论证法也有说服力。介绍文学常识: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写的,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此文是彭老先生对晚辈的指导、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有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有以告诫。这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想用“贫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让后辈去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真可谓循循善诱。 (3)、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恃的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而为。不因自己条件差而却步,反而仅凭一瓶一钵和自己坚定的意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决心,因而“越明年”“自南海还”,由此证明“为之则易”;而富僧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虽有足够的钱雇船前往却犹豫不决,纸上谈兵,寸步未动,结果最终未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愿望也只是空想,由此证明“不为则难”。两僧对比,一劳一逸,一勤一懒,结果自然有一难一易,一成一败之别。 (4)、富僧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

贫僧问富僧“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僧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当贫僧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僧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决心以及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僧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第二次是以蔑视的语气出现的,在富僧看来,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议的,“我”(富僧)尚未成功,“你”(穷)岂不是痴人说梦。) 在嘲讽他人中, 充分表现了他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物质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而大胆实践的勇气。而贫僧只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朝南海的愿望。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个故事启示学生: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再易的事情,如果不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天资聪明和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唯有勤奋努力与否,如果努力了必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 (6)、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