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
B.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
D.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________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
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答案】 (1)A
(2)C
(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5)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解析】【分析】(1)B女通“汝”C.知:通“智”D.说通“悦”。
(2)A项:自己。B项:了解,知道。C项:旧知识;所以。D项:反省。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说、女”的通假。
(4)此题考注意①句中“故”“为”的意思,②句中“罔”“殆”的意思。
(5)题目要求写出四个出自《<论语>十则》的成语,从不亦乐乎;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死而后已;任重道远这些成语中任意写出四个就可以了。
故答案为:⑴A;⑵ C;
⑶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⑷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⑸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⑸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2.阅读诸葛亮《诫子书》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1)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B.夫君子之行(行动)
C.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
D.将复何及(又)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答案】 (1)B
(2)①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D
【解析】【分析】(1)本B项的解释不正确,“夫君子之行”中“行”的意思是“品行”。故选B。
(2) “静”“驰”“意”“去”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D项有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反面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故选D。
故答案为:⑴B;
⑵①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选项,逐项审读,具体落实,一一比照。
【附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不逾矩________
④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⑤不舍昼夜________
(2)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乎”的内容,在今天有意义吗?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 (1)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
(2)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3)①(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仍有意义。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求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都有好处。
【解析】【分析】(1)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
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不亦说乎”翻译为“不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人不知而不愠”翻译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意思是“生气,恼怒”。“不逾矩”翻译为“不会超过规矩”,“矩”意思是“规矩,法度”。“人不堪其忧”翻译为“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堪”意思是“能忍受”。“不舍昼夜”翻译为“日夜不停”,“舍”意思是“舍弃”。
(2)出自文中的成语有很多,例如: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从心所欲、温故知新、一箪一瓢、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据此作答即可。
(3)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中“知”意思是“知道、理解”,“之”是代词,这里指学问和事业,“好”意思是“爱好”,“乐”意思是“以……为乐”。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句中“于”意思是“对于”。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4)在现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曾子所说的这些显得愈加弥足珍贵。我们在这世道上立足,靠的是什么呢?不是如过眼云烟的金钱与权势,而是永恒长存的浩然正气和经久不衰的儒家自省精神。与朋友交往,讲求忠、信、诚、义,人无信不能立,诚信在与人相处时显得格外重要。答应了的事情就要去做,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在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时,也要常常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明白了,是不是真的懂了。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师劳动的尊重。每天都自省一下,这就是一个好习惯,一种好品格。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一种心灵上的指引。这才是最可贵的,也是最能提高我们的境界的。
故答案为:⑴ 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
⑵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⑶ ①(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⑷ 仍有意义。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求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都有好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现实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实生活及生活经验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
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⑤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⑥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⑦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⑧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⑨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或词。
①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
②狼亦黠矣________
③止有剩骨________
④耽眈相向________
⑤意暇甚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请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 (1)睡觉;狡猾;通“只”;凶狠注视的样子;神情、态度
(2)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止”:通“只”。“意”:神情、态度。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同时“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并”:一起。“如故”:像原来。“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耳”:罢了。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可直接提取文末“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为答案。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总的启示是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平时要多动脑子,多积累生活经验,遇事要善于动脑筋,不能靠蛮力来解决,只有机智地想办法应对才可以成功的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故答案为:⑴① 睡觉 ;② 狡猾 ;③ 通“只” ;④ 凶狠注视的样子 ;④ 神情、态度
⑵ 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⑶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⑷ 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把握。
⑷本题考查文章启示的把握。答题时首先要联系生活实际,然后再概括主旨。要从狼和屠户两方面来分析。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
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5.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
③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④传不习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答案】 (1)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
(2)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罔”是“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夺”是古今异义词,“改变”的意思。
(2)①句中的“笃志(坚定志向)、切(恳切)、仁(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俄而(一会儿)、骤(大,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故答案为:⑴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
⑵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本文选自《________》,是由南朝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
②太丘舍去 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案】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3)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顾”意思是“回头看”。
(3)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惭”是因为自己言而无信,待人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对待元方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⑴世说新语、刘义庆
⑵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⑶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⑷【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持小狼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
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得小狼二。
(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B.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相去数十步 意与日去
D.乃舍此 乃悟前狼假寐
(2)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竖下视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宋之丁氏
C.有闻而传之者 而顷刻两毙
D.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B.乙文牧童的智慧与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C.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D.《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明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答案】 (1)B
(2)B
(3)D
(4)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5)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解析】【分析】(1)A. 通“只”,只/停止。B. 这里指神情、态度。C. 距离/消失。D. 于是/才。故选B。(2)A.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代词,代指狼。B.助词,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 代指狼/用。故选B。
(2)解答此题,需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叙述思路,结合关键语句概述回答。《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故选项D错误。故选D.
(3)句意为: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乃悟:才明白。假寐: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寐:睡觉。盖:原来是。
(4)句意为: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便丢下这个,急奔到另一棵树下,连抓带嚎跟先前一样。故断句为: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故答案为:⑴ B
⑵ B
⑶ D
⑷ 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5)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两个牧童,在山里发现了一个狼穴,里面有两只小狼。牧童商量好了,每人捉了一只各自爬到一棵树上,两棵树之间大约相隔几十步远。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洞一看,两只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朵,故意让小狼嗥叫。大狼听见后,仰起头寻找,愤怒地奔到树下,一边嚎叫着一边抓爬着树干。另一棵树上的牧童也扭着小狼让它哀鸣。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便丢下这个,急奔到另一棵树下,连抓带嚎跟先前一样。这时,前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嚎叫起来,大狼又急忙转身奔到第一棵树下。就这样,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来回跑了几十趟,渐渐地脚步慢了,嚎叫的声音也弱了,最后奄奄一息地僵卧在地上,很久不再动弹。两个牧童从树上爬下来细看,大狼已经断气了。牧童得到了两只小狼。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问其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造门不前而反/学而不思则罔
C.时戴在剡/年与时驰
D.因起彷徨/未若柳絮因风起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时 戴 在 剡 即 便 夜 乘 小 船 就 之 经 宿 方 至 造 门 不 前 而 反
(3)“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
【答案】 (1)B
(2)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3)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
【解析】【分析】(1)B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而”都是表转折。A前者“原因”,后者“原来”。C前者“当时”,后者“时间”。D前者“于是”,后者“凭借”。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译为: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3)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造门不前而反”“兴尽而反,何必见戴”“何可一日无此君(竹子)”等句,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
故答案为:⑴ B
⑵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⑶ 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王子猷住在会稽山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一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了自然就返回了,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犀怪
余乡延溪①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②。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注】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
(选自《雪涛小说》)(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②闻之于宋君________
③乃故言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食邻麦者,殆是乎?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4)【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等到;使……听到;故意
(2)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3)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4)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到、等到;
②句意: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 使……听到 ;
③句意:于是故意说道。故:故意。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食:吃,殆;大概;句意为: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种麦子的这家人把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怀疑邻居家的牛。故停顿应为:
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找出共同点,分析其类似的道理。 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故答案为:⑴等到;使……听到;故意;
⑵ 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⑶ 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
⑷ 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本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①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还。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②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①讬:托。②解名:这里指考中举人的榜单。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先还 (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3)上文的大意可用成语________来概括。
【答案】 (1)返回,回来,回家
(2)榜单的最后一名是孙山,你儿子在我孙山的后面。
(3)名落孙山
【解析】【分析】(1)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这句话的大意是先回到故乡。故“还”的意思是返回,回来,回家。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解名,指考中举人的榜单;尽处,最后一名;更,还。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文段“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可以看出,孙山是中榜的最后一名,而邻居的儿子,名字还在孙山的后边,也就是说没考中,落榜了。孙山不好明说,这样比较委婉。因此,成语就是“名落孙山”。
故答案为:⑴ 返回,回来,回家
⑵ 榜单的最后一名是孙山,你儿子在我孙山的后面。
⑶ 名落孙山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
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注意结合文意概述。
【附参考译文】
吴国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说话诙谐风趣的才子。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儿子一同前往。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1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④传不习乎:________
⑤可以为师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你知道哪些?写出来个与同学分享。
(4)经过了两千多年,《论语》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谈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则对你的启发。
【答案】 (1)同“悦”,愉快;生气;每天;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凭借
(2)①温习学习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3)示例: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当仁不让等。(任写两个即可)
(4)例如:读了这则,我认识到,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这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此题要注意“说”是一个通假字,必须先点明通哪一个字再解释,这样答案才完整;“日”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每天”。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故”“新”“舍”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结合重点句子,根据积累的成语知识解答即可。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有很多,任意写出两个即可,如不亦乐乎、温故知新。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进行解答。这句话讲的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缺乏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缺乏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就会一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示我们必须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选自《论语》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年代:春秋
故答案为:⑴同“悦”,愉快;生气;每天;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凭借;
⑵①温习学习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⑶示例: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当仁不让等。(任写两个即可);
⑷例如:读了这则,我认识到,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这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点评】⑴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结合题干即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③温故而知新________
④博学而笃志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
②《<论语>十二章》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答案】 (1)通“悦”,愉快;竭尽自己的心力;学过的(旧的)知识;坚定
(2)①人家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亦乐乎;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学思并进/切问近思(选择其中的两个作答即可)
(4)学生任选一句,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通“悦”,愉快。“故”:学过的(旧的)知识。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笃”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坚定”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愠”:生气。“罔”:迷惑,这里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3)①根据题干要求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首先要读懂文句,然后结合《论语》生发联想,找到文句。如由“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句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句中的重点词语联想到平时积累的成语。根据文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如可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提取“不亦乐乎”,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温故知新”作为答案。
(4)题干要求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谈出理由。开放性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座右铭指的是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只要能写出句子对自己所起到的激励、警戒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在学习中思考和勤奋学习的关系,不思考对所学的东西就是惘然懵懂,光思考不继续学习所学就会停滞不前。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视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
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故答案为:⑴通“悦”,愉快;竭尽自己的心力;学过的(旧的)知识;坚定;
⑵①人家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亦乐乎;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学思并进/切问近思(选择其中的两个作答即可);
⑷学生任选一句,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根据《论语》内容的理解,写出出自其中的两个成语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选择选文中自己理解最为深刻或最喜欢的一句,抓住句子所表现的诚信、学习方法等内容,表述它对我们成长与学习的促进作用即可。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3.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下画线字注音。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诺,期返而食。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1)fǒu;shí
(2)约定
;丢下,舍弃
;才
;害怕,担心
(3)C
(4)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①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假字,同“否”,故读fǒu。②诺,期返而食:好,到时再回来吃饭。食,吃的意思,shí。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约定。②相委而去: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委,舍弃。③故人来,方与之食: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方,才。④恐其自食其言也: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恐,担忧,害怕。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虚词,关联词。A. 期(约定)/日中(在中午),故A错误。B. 对子(对着儿子)/骂父(辱骂父亲),故B错误。C. 下车(下车)/引之(拉他),故C正确。D. 故人(朋友)/至暮不来(到晚上没来),故D正确。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过,超过。中,中午。舍,放弃。去,离开。乃,才。至,到。②昔,过去。出,出门。故人,老友。止,使动用法,使…停止。之,代词,老友。食,吃。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甲文中,结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友人不守信,连一个孩子都要批评他,看出诚信是为人受到尊重的基础;乙文中,结合“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可知,吴起怕失信,一直不吃饭的等待友人,而他的守信成为使军队信服的理由,获得了将士的拥戴,看出守信是成功的基础。
故答案为:⑴ fǒu 、shí
⑵ 约定;丢下,舍弃;才;害怕,担心
⑶C
⑷ 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⑸ 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
生活体验进行作答。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4.课内文言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又作“戒”,劝解、劝勉之意。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解、劝勉的信。
B.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C.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诚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D.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
【答案】 (1)明确、坚定;达到;增长
(2)①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D
【解析】【分析】(1) “非淡泊无以明志”翻译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明”意思是“明确,坚定”。“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为“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意思是“达到”。“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
(2)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中“以”是介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意思是“修养身心”。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句中“淫慢”意思是“放纵懈怠”,“励精”意思是“振奋精神”,“险躁”意思是“轻薄浮躁”,“治性”意思是“修养性情”。据此翻译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D项中诸葛亮不是魏国政治家、军事家,而是蜀国。故选D。
故答案为:⑴① 明确、坚定 ;② 达到 ;③ 增长
⑵ ①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内容,积累文学常识,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三十而立
魏博节度使①韩简,性粗质,每对文士,不晓其说,心常耻之,乃召一士人讲《论
语》。至《为政篇》。明日喜谓同官曰:“近方知古人禀质瘦弱,年至三十,方能行立。”
(注释)①魏博节度使:魏博镇藩镇地方长官。
(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晓其说________
②方知________
(2)看到“古人禀质瘦弱,年至三十,方能行立”,令人忍俊不禁。这句话有什么可笑之处?
(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产生韩简式的笑话?
【答案】 (1)明白;才
(2)孔子认为“三十而立”是三十岁在社会上立足,而韩简认为是站立行走。他对“立”的理解,让人发笑。
(3)多读书、多向贤者、有学识的人请教,谦逊、不卖弄、不炫耀。(答出一点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①该句话的意思是“不知道他们所说(引
经据典)言语的含义”;“晓”在这里是动词,译为“知道,明白”;②该句意思是“才知道”;“方”在这里是副词,译为“才”;
(2)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孔子在《论语》中说到“三十而立”,意思是说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这里的“立”指的是“有所成就”;而文中韩简将其理解为“人到了三十岁以后才站立起来行走”,他将这里的“立”理解为了“站立”与原来的含义相差甚远,因此引人发笑。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韩简因不知道他人引经据典的含义,而自己找了老师学习,但是只学习了一天就卖弄自己的学问,望文生义,最终闹出了笑话。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能像韩简这样为了炫耀而不实事求是,应该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勤学多思,多向有学问有才能的人请教。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明白;才
⑵ 孔子认为“三十而立”是三十岁在社会上立足,而韩简认为是站立行走。他对“立”的理解,让人发笑。
⑶ 多读书、多向贤者、有学识的人请教,谦逊、不卖弄、不炫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语句,正确理解语句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回答。
【附参考译文】
魏博节度使韩简,生性粗鲁质朴,每每与文士对坐交谈,不知道他们所说(引经据典)言语的含义,内心常常以此为耻辱,于是找来一名读书人(为他)讲解《论语》,讲到《为政篇》。第二天,对自己的从事(属官名)说:“我最近才知道古人是很淳朴的,年纪到了三十岁才能行走站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