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词选读第一单元试卷(4-6)

诗词选读第一单元试卷(4-6)

来源:欧得旅游网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测试题(4-6)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 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默 写(每空一分,共52分)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4.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9.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今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二.诗 歌 赏 析:(每题6分,共48分)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 行①

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 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6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3) 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2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6分)

别 董 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多家认为是唐玄宗时的著名琴师,音乐圣手。具体身世末详。②高适(700—765),唐诗人,诗与岑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并称“高岑”。③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暗景色。

⑴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色?有何作用?(3分)

⑵送别诗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3分)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采 莲 曲 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 莲 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3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8、4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4

答 案

1. (1)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2)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2. 答: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

3. 答:(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4.(1)答: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答: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5. 答:

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的荒寒壮阔的景色;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答少于三点扣1分;荒寒壮阔,1分;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1分)

⑵而后两句,作者一扫前两句的落寂悲苦,表现出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1分)劝慰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有这样好的朋友的而感到自慰。(2分,后一句不答亦可)能讲出道理亦可给分。

6. 答:⑴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⑵欢悦、惊喜。

7.答:(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8. 答:

(1) “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

(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3分)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