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7卷第4期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1.17,NO.4 2010年8月 Journal of Lan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Aug.。2010 文章编号:1009—2269(2010)04"0079--04 英汉文化差异视角下称谓语的语用翻译 唐丽玲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往往带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准确理解和 表达称谓语在特定社交场合、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语用含义,历来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讨论 了英汉文化差异是导致称谓语翻译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并从语用学的角度论述了称谓语翻译的 语用等效、文化差异对称谓语翻译的影响及语用失误问题。 关键词:文化差异;称谓语;语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志码:A 称谓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 可见,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不同的称谓语除 家的重视。近年来,语用学家也开始关注称谓的 了表示明确的指称对象外,还体现着明显的感情 各种语用功能及其含义。本文拟以民族文化为背 色彩。因此,要准确理解和表达称谓语在特定社 景,以称谓语的翻译为切入点,探讨文化差异与语 交场合中的语用含义,译者就要研究同一称谓语 用翻译的相关问题。 在两种语言中语用意义的异同,寻求语用意义的 1 称谓语的语用意义和语用翻译 吻合部分,然后将其转换为译语中相对应的称谓 语,从而达到语用等效[2]。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 语言的语用意义包括说话人使用的词语本身 翻译,根据Jenny Thomas的理论,它可以从语用 的意义和说话人要通过这些词语意图表达的意 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两个方面去研究。语用 义,即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词语的语 语言等效翻译近似Nida(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 用意义是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蕴含的意义,它与 翻译”,强调“最贴近目的语信息的自然对等”,即 其使用的语境密切相连,并与其存在的社会文化 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 息息相关[1]。不言而喻,洞察称谓语的语用意义, 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 也不能脱离称谓语言存在的特定语境。 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 例如父母对孩子的表现相当满意时,作父亲 来,以求等效。社交语用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 的可能会对妻子说:Look at what my daughter 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即译者在准 did! 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 但是当父亲对女儿的表现不满意时,他会对 使译文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惯,从而达到等 妻子说:Look at what your daughter did! 效翻译。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明显地反映在“物主代词 1.1 称谓语的语用语言等效翻译 +称谓”的日常称谓上。 要实现称谓语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必须注 * 收稿日期:2009-08-22 基金项目:2008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08]G0416) 作者简介:唐丽玲(1969一),女,甘肃庆阳人,剐教授,硕士. ・8O・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l7卷 意以下两点:1)必须注意原著的“语用用意” (pragmatic force),注意从原著的角度看原文在 语境中的含义;2)要选择合适的译文语言形式来 表达原文的意向或语用用意。语用用意包括暗含 (implicit)的言下之意和明说的(explicit)字面用 意。例如: “Now,look here,old woman,”Higginboth— am bullied,“for the thousandth time I’ve told you to keep your nose out of the business,1 won’t tell you again.”(J.London,Martin Eden) “听好,老婆子”,希金波森威吓地说,“我跟你 不知说过多少回了,别问这桩事。下回我可要不 客气了。” “All good attend you,dear old woman,”he said,embracing Peggotty,“and you too,Mas’r Davy!”shaking hands with me.(C.Dickens, David Coperfield) “亲爱的妹妹,我祝你多福如意,”他拥抱了波 勾提说,“我也祝你多福如意,卫少爷!”他跟我握 手说。 以上两个例句中,同一个old woman,在例一 中译为“老婆子”,在例2中译为“妹妹”,原因何 在?在于同一称谓处于不同的语境,在于称谓者 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情感。例一中小店主希金波 森意在威胁、恐吓他的妻子,语言生硬,态度蛮横, 所以译为“老婆子”或“老太婆”更能体现小店主恶 恨恨的语气;而在例二中,是Mr.Peggotty与妹妹 和大卫科波菲尔久别重逢所说的一句话。有人曾 将“old woman”按字面意思译为“老妈妈”,此译完 全背离了原文背景,因为波勾提还是个年轻的姑 娘!译者根据语境摒弃了其表层的语义译为亲情 流溢的“妹妹”,此译人情人理,准确贴切。 可见,称谓语的翻译往往不能按其字面意思 简单直译,而必须根据语境提供的信息,揣摩其语 用含义,选用恰当的称谓词语,表达称谓者的情 感,传达称谓者的语气,体现交际者之间的身份, 反映交际发生的特定场合,以达到称谓语在原文 和译文之间的语用等效。 1.2称谓语的社交语用等效翻译 要达到称谓语翻译的社交语用等效,译者就 要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 为此,译者必须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谙熟源发语与目的语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能设 法沟通语用意义差异,方可实现等效翻译。例如: 由于英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礼仪风尚有着明显的 差异,汉语中含有大量的敬称和相对应的谦称词 语,如先生一晚生、贤弟一愚弟、(尊)夫人一贱内、令 郎一犬子、大人一下官等,这些谦称词语在英语中很 难找到其相应的对等词,英美人出于他们的文化 心理,也难以理解这些谦称词语的文化内涵。因 此,要实现社交语用等效,翻译时不必保留他们难 以理解的形象,而换之以他们熟悉的形象,有时可 在译文中加以必要的解释。如雨村起身也让到: “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红 楼梦》第一回) “Don’t stand on ceremony。sir”said Yu— tsun,rising.I am a regular guest here,I don’t mind waiting.’’ 2文化差异与称谓语翻译的语用失 误 2.1 文化差异对称谓语翻译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用某种语言进行交 际,总回避不了语用差异,而这种语用差异往往受 文化因素的制约。同样,语言文化差异也是制约 称谓语语用翻译的重要因素。 1)文化差异影响称谓语信息的获得。文化 差异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往往是说话人 越过了话语字面意义,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 暗含意图。如在老舍名作《骆驼祥子》的英译本 中,Jean James将“张妈”译为Chang Ma。要知 道,在《骆驼祥子》时代,“张妈”、“李妈”等是主人 对年长女仆、女佣的称呼,“妈”作为一种亲属称谓 已失去了其字面意义,在英语中Ma和姓结合不 能表示“女仆、女佣人”这一语用意义,这一翻译势 必影响称谓语信息的获得。倒是另外两个英译本 中的Amah Chang和Nanny Zhang准确译出了 “张妈”的语用意义。 2)文化差异误导称谓语信息的获得。由于 操汉、英不同语言的人具有不同的民族心理、思辨 第4期 唐丽玲:英汉文化差异视角下称谓语的语用翻译 ・81・ 和推理模式。这种文化差异对称谓语翻译的影响 语,这就给英汉翻译带来困惑,许多亲属词必须通 则表现为使译文读者获得不确切的,有时甚至是 过换算,有时是相当复杂的“换算”,才能近似地译 错误的文化信息L3]。有时一个称谓语的翻译往往 出其称谓。有时简直无从考证,也无法“换算”,只 影响到一句话或整段文字的意思表达。如斯诺在 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如: 《西行漫记》中有一段对徐特立老人入党情况的记 Three cousins of French President were also 述: to receive diamonds. But one day a Communist sought out Hsu in 法国总统的三位远亲后来也接受了一些金刚 his hiding place and asked him to enter the party. 石。 He was overjoyed,the old rascal,and he told me 2.2称谓语翻译的语用失误 he wept then to think that he was still of some 2.2.1称谓语翻译的语用语言失误 use in building a new world.(E.Snow,Red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 Star Over China) 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 但有一天,一个共产党员到他躲匿的地方找 误。”因此,在语言使用时要结合一定的语境,尽量 他,要他人党。这个老匪徒大乐起来,他告诉我, 恰当地遣词造句,并力求准确表达自己的用意,方 当时他想到在新世界的工作还有一点用场,他感 可避免语用语言失误。称谓语翻译的语用语言失 动得哭起来。 误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译文中,译者用贬义称谓词“老匪徒”来翻译 1)违反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 the old rascal,从某种意义上讲无疑把斯诺置于共 的其它表达方式。如一般来说,是不能将Miss 产党的对立面。众所周知,斯诺一生都十分关心、 Mary Rodman译为“玛莉小姐“的。因为在英语 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中国人民的 里只说Miss Rodman(罗德曼小姐),Dr Rodman 老朋友。他用old rascal来称呼徐特立,显然绝无 (罗德曼博士),而不说Miss Mary或Dr Mary。 贬意,而是赋予了极浓重的感情色彩。由于译者 可是在我们的译制影视剧中的人物对白经常称呼 对old rascal这一称谓在特定语境中所蕴涵的情 “玛莉小姐”,“玛莉博士”,与英语表达习惯相悖, 感理解的偏差及表达的失误,致使全段译文所表 导致语用失误。 达的立场、感情与原文大相径庭。这里宜将old 2)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按母语的语 rascal改译为“老家伙”,以诙谐风趣的语气表达斯 义和结构套用在英语上。如在英美家庭中同辈兄 诺与徐特立老先生之间亲密而又随和的朋友关 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一般互相称呼 系。 名字,且用爱称,如Robert-Bob,Elizabeth-Lizzy/ 3)文化差异造成称谓语信息交流障碍。汉 Liz等。操汉语的本族人中兄弟姐妹不能称兄姐 英两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不同的思辨 的名字,要用亲属称谓,有时还根据排行冠以数 方式和推理模式,交际双方如不注意这种文化差 字,如三哥、二姐等。如果在称谓语翻译时,直接 异,就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使交 套用汉语的结构和语义,译为“third elder broth— 际发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不畅[ 。汉 er”和“second elder sister”,则会让英美人感到很 语中称谓词体系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 诧异。同样,也不能将我们常说的“小李”、“老张” 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 直接译成“Little Brown”,“Old Jones”。 语义含混,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翻译时必然 3)滥用全名(full name),忽视其在特定场合 会带来不少迷惑,影响确切信息的传递。如英语 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请看下例:(A与B是好 中的一个cousin,不分父系、母系,也不分年龄和 友关系,A要求B帮忙)Elizabeth Anne Warner, 性别,可表示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 help me with the luggage.如果A用Liz或Eliza— “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八个称谓 beth就很妥当。但她却用上了好友的全名(full ・82・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l7卷 name)来呼唤好友。在西方,只有在非常严肃正 交场合,用于不熟悉的人或受尊敬的人,如老伯、 式的场合才使用一个人的全名。所以A在这里的 叔叔、阿姨等,但在英美文化里却行不通,“PLA 口气给人的印象是她有点不耐烦,或者是在发火。 Uncle”(解放军叔叔),“Aunt Nurse”(护士阿姨)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说话人(无意中)违反了会 会使操英语的本族人感到莫名其妙。而英语中则 话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让人推导出本不该有的 相反,有时把社交称谓引进家庭。女婿对岳父母 含意。 可以不随配偶改变称呼,或者直呼其名,或者用 2.2.2 称谓语翻译的社交语用失误 Mr./Mrs.+姓。在称谓语翻译时,如不注意,往 称谓语翻译的社交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 往会引起社交语用失误。 几方面: 总之,称谓语的语用翻译看似简单,实际上相 1)称谓差异引起社交语用失误。如一位中 当复杂,译者必须根据交际语境,细心体味其语境 国学生向Johnson先生打招呼:Hello,Teacher 含义,精心选择其对应称谓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Johnson.英、汉称谓系统不对应,英语中只有直呼 译出其语用用意,真正达到语义等值、语用等效的 对方名字或使用Sir/Madam,或采用Mr./Mrs. 效果。 /Miss加姓氏的称呼法。 2)价值观念差异带来的社交语用失误。英 参考文献: 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 E1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价 l997. 值观念差异,还包括因文化对事物持不同的评价 [2]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J].中国翻 和看法,如不同民族的非自由话题(如禁忌语)差 译,2002(3):73—75. 异 ]。下面这一例从使用英语的角度判断,就是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 翻译出版公司,2001. 语用失误: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当他对房老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EM3.上海:上海外语教 太太称呼“Grandma”时,就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 育出版社,1997. 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3)汉英社交称谓中的称谓泛化问题导致社 版社,1994. 交语用失误。汉语中习惯将大量亲属称谓引进社 Pragmatic Translation of Address Forms from the Visual Angl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ANG Li・-ling (School of Humanities,Gansu Political and Law Institute,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Address form,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always has strong national culture color.So it is always hard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and express the pragmatic force of address on special social—communicative occasions and different language—cultural background.The cultural differ~ 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which frequently lead to pragmatic failures in address translation was discussed,and the pragmatic equivalence and pragmatic failure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address translation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address forms;pragmatic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