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碧媛刘娜娜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文
学研究
俄狄浦斯为人正直、思维敏捷、充满智慧、体摘要:《俄狄浦斯王》不是理性主义的,他的悲剧结局深入人心。
恤百姓,本该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生,但他的骄傲自负、亵渎神灵与对伦理道德的绝对信仰使他最终陷入了命运为他布下的悲剧究其原因,正是理性主义的缺失造就了其悲剧命运的不可战胜性。关键词院理性主义俄狄浦斯悲剧命运
理性主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较这一体系对人类认识世为完备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
界和改造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所谓理性,是指其本身含有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含义,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时时受到自我证明性的批判审视,这是笛卡尔野我思故我在冶的哲学真意。笛卡尔曾经说过,塔远看像是圆野因为我曾经多次观察到:的,近看却是方的,竖在这些塔顶上的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些小雕像;像这样,在无数其他的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冶[3]179可见,笛卡尔认为人的眼睛有欺骗性,人的主观感受有时候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只有理性的判断才是最可靠的。但在还是他的亲生父《俄狄浦斯王》中,无论是俄狄浦斯,都试图通过打破客观规律,母拉伊奥斯和伊奥卡斯特,
试图用主观感觉来反映事规避理性判断来逃脱神谕,
物本来面貌,试图用主观臆断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才使俄狄浦斯一步界。事实上,正是这种理性的缺失,步陷入悲剧命运的陷阱。
一、亲生父母为其埋下悲剧隐患
俄狄浦斯出生在忒拜,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其父王从先知特瑞西阿斯那里得知他未来会遭遇野弑父娶母冶的悲剧。因此,当他呱呱坠地之时,拉伊奥斯就用钉子将他的两个脚跟钉在一起并让牧人把他抛弃。但牧人不忍将他抛弃,后几经辗转,俄狄浦斯被科林斯王波吕波斯收为养子。但不幸的是,当他长大后,他偶然从先知那里打探到了有关自己野弑父娶母冶的
可怕预言,便逃离父王。他逃到忒拜,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并经过一系列的英勇事件,成功做上了忒拜国
可是后来,忒拜国王,作为礼物,他还迎娶了前王后。神说,瘟疫源于杀死前王城遭遇瘟疫,国民忐忑不安。的凶手,只有将其捉拿归案,才能阻止这场瘟疫。俄狄浦斯为了国泰民安,决定严查凶手,驱除灾害。经过一番调查,事情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原来正是自己杀—自己的亲生母死了前王,并且迎娶了前王的妻子——亲,自己的悲剧命运终得验证。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正是野拉伊奥斯夫妇弃儿冶的行为为神谕的悲剧验证埋下了伏笔。首先,拉伊奥斯夫妇不应该亵渎神灵,玩弄阴谋诡计企图逃脱神谕。当他们企图违背神谕时,就应该考虑日后是否会面临更大的惩罚。作为一个国王,拉伊奥斯应该是冷静理智的,但他此举暴露了他的愚笨无能其次,和理性主义的缺失,这不符合一个国王的身份。当拉伊奥斯夫妇决定让牧人将俄狄浦斯抛弃的时候将俄狄浦斯寄养就应该想到牧人是否会动恻隐之心,
拉伊奥斯国王应该派人给别人。所以在这件事之后,对其进行再三确认。最后,拉伊奥斯国王在抛弃儿子会被人所的时候,也应该想到儿子可能会被人捡走,拉伊奥斯夫妇的行为救。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彻底摆脱神谕都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
悲剧的最佳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正是俄狄浦斯的亲生父母为他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隐患。
二、俄狄浦斯一步步踏入悲剧陷阱
俄狄浦斯生活在英雄时代,在英雄时代,人与神即将分离,俄狄浦斯为了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而离家出走说明他已经游走在不信神的边缘。那么,既然俄狄浦斯认为自己可以打破神谕来掌控自己的命运,为
作者简介:胡碧媛,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刘娜娜,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45
2018年7期总第420期
安徽文学
安徽文学
文ANHUIWENXUE学
即使想要离家出走,为什么不和研什么还要离家出走?
究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商量?除此之外,俄狄浦斯除了知
道自己将来野弑父娶母冶的神谕外,他还听说过有关自可己不是父王亲生儿子的流传,俄狄浦斯那么聪明,以解开无人能解的谜题,但他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不如果他能冷能冷静思考,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又或者说,当静思考,或许就能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他知道自己未来野弑父娶母冶的神谕后,为何不及时主动地告诉父母,一起努力避免这个悲剧事件的发生,或许如果他这样做,他的父母会通过告诉他自己并非也能规避悲剧命运父母亲生的实情来解开他的心结,
如果俄狄浦斯认为自己发生的风险。退一万步来说,不能摆脱先知的神谕,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野弑父娶母冶的命运悲剧不可避免,那他为什么不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阻止悲剧的发生。
其次,俄狄浦斯既然害怕野弑父娶母冶的神谕,说明他是相信神谕和命运的。那么,如果他决定改变命运,挑战神谕的话,他有三点做的是不妥的。(1)当他走到三岔路口面临选择的时候,他通过转圈之后停下来的方向来决定自己的走向。那么,当他一次次停下他就不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来之后指向底斯比的时候,
(2)排走向底斯比,而是应该选择另外一个方向。他既然知道野弑父娶母冶的神谕,当他要杀一个和他父亲年就算从尊老龄相仿的老年人时,为什么不再三考虑?爱幼的角度考虑,当俄狄浦斯将所有的侍卫都杀光他完全可以时,拉伊奥斯对他来说已经构不成威胁,(3)不杀拉伊奥斯,但是他却残忍地将其杀害了。当他完全可以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解救了忒拜王国百姓时,因为当拒绝忒拜王国的馈赠,不去迎娶前王的妻子。初他解开谜底是为了解救灾难中的人们,并不是为了迎娶王妃。而且按照之前野弑父娶母冶的神谕,他应该避免迎娶一个和自己母亲年龄相当的人。但是,他却这样做了,所以俄狄浦斯是在理性缺失的情况下正在一步步迈向悲剧命运的深渊。
最后,当俄狄浦斯在追查杀死前王凶手的过程中,彻底失去了理性,一直被自己的感性思维所左右。在第三部分中,先知特瑞西阿斯对俄狄浦斯说:野你就是你要寻找的凶手冶时,俄狄浦斯说先知诽谤他,并且辱骂他。在第五部分中,当伊奥卡斯特讲述前王是被其实俄狄浦斯就已经猜一群强盗在三岔路口杀害时,
出那大概是自己所为了。接着他又追问了前王被杀害时的细节,问了前王所带的侍卫人数和前王的相貌。如果站在这个时候他已经确定是自己杀死前王的了。安徽2018年7期总第420期
文学
理性主义角度上来讲,他应该放弃继续追查前王的凶手,但他却抱着侥幸心理自欺欺人地继续追查此案。在第七部分中,当信使说他并不是波吕波斯的亲生儿子时,凭着他的聪明才智,他就应该联想到自己杀人联想到野弑父娶母冶的神谕,的行为,但他却从内心里在第九部分中,当牧人拒绝不愿承认真相,欺骗自己。并告诉他再说出真相,不让俄狄浦斯继续问下去时,俄狄浦斯就应该继续问下去对俄狄浦斯没有好处时,
彻底死心了,但他非要牧人亲口说出这残酷的事实,令自己绝望难堪。
综上所述,俄狄浦斯其实拥有几近完美的优点和在自我意特质,如果他站在理性主义角度思考问题,识的基础上,不断受到自我证明性的批判审视,认真听取别人的忠告,或许能够规避这场命运悲剧的发生。但是俄狄浦斯的过度自傲和自信,使他丧失了理性,理性思维的缺失最终使他一步步陷入命运早已为他布下的陷阱。
三、绝对的伦理道德加深了悲剧化
人类的理性认识促进了其伦理意识的产生,绝对的伦理意识使俄狄浦斯野弑父娶母冶悲剧命运无法避免。
首先,俄狄浦斯从小就知道野弑父娶母冶有违伦理道德,所以才在不与父母打声招呼的情况下就离家出走。离家出走后,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三件有违不可原谅。(1)伦理道德的大事,自己亲手杀害了自己(2)(3)的亲生父亲。迎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同母亲这三大伦理罪对俄狄生下了身为哥哥的儿子和女儿。
这些乱伦之浦斯来说是无法饶恕的。他自己也知道,似乎只有通过死亡自己罪无论怎样惩罚都无法饶恕,
在故事的结尾,你会发现的痛苦才能得到解脱。然而,作者索福克勒斯并没有以俄狄浦斯的自杀来结束这场悲剧,而是通过让众叛亲离的他刺瞎自己的双眼四处流浪来为这场悲剧画上凄美的句号。在最后一部分中,俄狄浦斯曾经说:野假如我到冥土的时候还看得见,不知道当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我父亲和我那不幸的母亲冶[7]第11章:144-147行。所以,笔者认为,俄狄浦斯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刺瞎双眼作为自我惩罚,一方面他想独自勇敢地承受来自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让自己的余生重新确立一个起点。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自杀并不能达到自己赎罪的目的,因为他在地下碍于自己的伦理道德仍会遇见自己已故的亲生父母,
意识,俄狄浦斯认为即使到了地狱他仍然无法用双眼他刺瞎双眼是因为他想面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以,他不抛弃过去,切断自己和过去所有的联系和痛苦,
46
愿再亲眼面对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亲生父母,甚至最不想见到的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俄狄浦斯之所以是因为于用这种极其残酷的方式来折磨和惩罚自己,他而言,无论是活着的世人还是已故的死人他都无法面对,这种自我惩罚方式其残忍程度远远大于自杀给他带来的痛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是在首先,俄狄浦理性主义缺失的情况下一步步应验的。
斯的亲生父母通过弃儿企图逃脱神谕为俄狄浦斯的俄狄浦斯的过度自负及命运悲剧埋下了伏笔。其次,其对先知的预言亵渎使他一步步踏入命运早已为他布好的悲剧陷阱。最后,俄狄浦斯对伦理道德的绝对信仰使其命运悲剧程度进一步加深。由此可见,人类想要脱离理性分析只靠自己的感官认识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行不通的,只有当人类面临无论怎样用自己的感性认识都无法解决问题时,他们才能学会去理性地思考问题、认识自己。尽管人们常常会在野认识自我冶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遭受命运捉弄,会被感性的冲昏头脑、迷失自我,但最终都会在理性认识的帮助下找回自我。例如,当俄狄浦斯在理性认识的帮助下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后,他通过刺瞎双眼来惩罚自己,不甘再做命运的说明此刻他已不再忍受命运的捉弄,
奴隶,此刻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野人冶。但我们并不能将其解读为这是索福克勒斯对理性主义的盲目崇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文
学
拜,也不能解读为这是其对人性缺失的悲观绝望。相研反,他是想通过分解和调和社会矛盾,洞察和解答生究活困惑,来鼓励人们树立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不仅如此,《俄狄浦斯王》的意义其实早已超出了它文本自身所包含的内容。因为他在明确了人与命运抗争的基这对西方文学、悲剧与础上,进一步张扬了人的理性,从此,以苏格拉底、哲学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在希腊悲剧之后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参考文献
[1]Benardete.Sophocles忆OedipusTyrannus[A]//RonnaBurgerandMichaelDavis援TheArgumentoftheAction[C].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0:71-83援
[2]More.P.StudyonOedipusRex[M].London:PenguinPress,[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179.学,2016(5):71-74.
《俄狄浦斯王》看理性与命运的冲突[J].外语教[4]孔德猛.从
—俄狄浦斯王悲剧新解[J].戏剧文[5]莫运平.成人的悲剧——学,2007(5):51-52援
[6]聂珍钊:伦理禁忌与俄狄浦斯的悲剧[J].学习与探索,2006(5)援海人民出版:2004援1987:127.
[7]索福克勒斯.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M].罗念生,译.上海:上
报道领域广泛、(上接第30页)象多元、报道内容表
面化。首先,报道对象多元是斯诺作品的一个最显著特点;他的文章中有勇敢的红军战士,有积极响应的妇女,有淳朴的农民,也有心系群众的领导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的人聚在了一起,成为斯诺报告文学作品中各具特色的主人公。第二,报道领
斯诺著作的内容涉及域广泛是颇具典型的特点之一;
自然环境和文化风俗等等领域。战况进展、政治军事、第三,报道内容表面化是战争时期搜集资料的艰难性所在。没有亲身经历过长征的斯诺所能搜集到的资料
都是采访所得,造成了其新闻报道内容单薄、文章流于表面化的问题。作为报道中国战况的最成功的西方记者,他的新闻通讯所产生的巨大的积极影响也是功不可没的。他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改善了其与美国政府的关系,架起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四、结语
斯诺是一位具在研究异国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时,
有典型意义的美国作家。他笔下的中国形象具有极大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优秀的新闻作品犹如精湛的艺术品,除了展示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读者还能看到他的人生轨迹、思想发展的变化。参考文献
·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北京:外[1](美)埃德加
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2005.
·斯诺.为亚洲而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埃德加1984.·斯诺.大河彼岸[M].北京:新华出版社,[3]埃德加1984.
1983.
[4](法)基亚,著.颜保,译.比较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孟华,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6]张宏,等.跨越太平洋的雨虹——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2001.
47
2018年7期总第420期
安徽
文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