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关于热的学习,涉及三年级下《温度和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四年级上《溶解的快与慢》,四年级下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五上年级的《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与热》、《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等课文。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一些热的现象开始,用手来触摸,逐步认识到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已初步建构热传导的生活经验,今天我们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热传导的探究过程。
学习本单元以后,对于热的学习要到初中物质的特性单元中,涉及第一节《熔化与凝固》、第二节《汽化与液化》、《第三节升华与凝华》、《第四节物质的构成》等课文,初中科学没有系统的热学知识,这对于我们小学科学的探究深度,很有压力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前五课的学习,不断地在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特别是第5课,用酒精灯给金属物体加热,他们已感觉到了在加热过程中,金属物体会快速地热起来一铜球、钢条很快就变得烫手,不可触摸。对于铜球、金属条会变热,相信学生们也能做出解释:因为酒精灯火焰的热传给了它们。那么,钢条在酒精灯上加热时,只是一端或其中一小部分与火焰直接接触,钢条的其他部位会热起来吗?如果也会热起来,热是怎样传过去的?“热是怎样传递的”研究话题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被提出来了。
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
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尤其是在吃火锅、喝热汤时,如果把金属勺子勺部浸在汤锅中,一会儿勺柄就无法用手直接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热汤的能量传递到了勺子的勺部,然后又从勺部传到了勺柄。这里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靠传导。热传递的方式除了传导还有对流和辐射(请参阅本单元“参考资料”)。这个单元,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传导”相关的问题。这一课,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继而让学生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
三、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正确理解概念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二)技能目标
通过设计并分组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并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
2、通过实验过程的体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用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热传递特征。
教学难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实验仪器选择
铁架台,酒精灯,锯条一根,火柴,蜡烛一根,圆形铁片一块。 五、说教法
本课教学属于实验操作课,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观察法、媒体展示,通过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科学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观实验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意境。
本课的教学总体思路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经编写的,由金属棒传热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然后指导学生通过金属条传热实验及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后得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的结论。最后了解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魔术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从刘谦那儿学了个小魔术,想看吗?(你的凳子借我用一下)我这儿有三个相同的硬币,等会儿呢,你从这三个硬币中任意拿一个,捏在手中,要
捏紧了哦,然后举起那只握着硬币的手,再背诵一首古诗,背完了再把硬币放回原处,我不用看,只要用鼻子闻一闻,就能找到被你捏过的那个硬币。(表演)谁知道了秘密?(猜测))
通过玩硬币魔术让学生明白老师是怎样知道这枚硬币的。同时提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渗透热传递等概念。
2、教师引导,确定方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师前面玩魔术游戏“扶”的的基础上“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事实说话。在这里安
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小组自主探究。
探讨实验、验证假设
(1)根据教材的安排,以生活经验推测金属棒插入热水杯中上端变热的原因引出实验的假设。
(2)提出问题:做实验观看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
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方案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
(3)讨论实验的注意事项。
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便于学生能正确操作实验,提高动手做实验的水平。
①明确问题:蜡烛的使用。 ②指导学生如何做
教学中,附带再讲一下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法。考虑到危险性,所以还是用教师演示的方法。
3、实验操作,概括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在对钢锯片加热时,通过观察钢锯条上的火柴梗有规律的下掉的实验现象,会让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教学到这里,自然水到渠成,多数学生一定会想到热是怎样传递的?
(1)巡回指导,注意强调安全 (2)个别实验失败后的指导 (3)分组完成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加大学生间交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4、课件辅助,深化交流
(1)课件展示,再现实验的过程,与学生的实验形成比较,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形象的场境,由静变动,引人入胜。
(2)对照课件,交流各组实验情况,以学生的实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
究习惯。进一
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5、课堂延伸,知识迁移。充分发掘教材,应用好教科书第47面的资料,深化课堂内容,增大课堂容量。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应用课件上的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做到知识及时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家庭作业
1、同学们回家后做“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的实验。你可以根据教材的提示去做,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做。
2、做好实验记录.
课虽完,但兴趣没完。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继续科学探究,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科学的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学科的无穷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行为。
八、说板书设计 6、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温度较低 热高低 九、说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可是,这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在这节课中,我有了以下收获:
1、本课内容是对“热是怎样传递的”即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是不难的一件事。但是,在教学中,我预期让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欠缺。
2、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的材
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由于探究活动的设计思想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既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又提高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更能把学生直接带入相关的真实情景中。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一点还是达到目的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