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角色的创造》
路 杨 《一个角色的创造》,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山,创造万尼亚这一角色的手记,于1957年出版。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文为之作序,对这本手记予以高度评价。该书当时在话剧界产生重要影响。因为这本手记体现了话剧表演的基本规律,并且是金山个性化创造性的艺术结晶,所以不因时代的变迁而速朽,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在话剧艺术处于低谷,话剧演员心态浮躁的今天,重温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这部心血之作,仍然给人以多方面的深刻启示。
启示之一,彰显了话剧演员创造角色的基本方法与内容。
一是如何寻找角色的贯穿动作;二是如何认识角色的最高任务;三是如何再现剧本的规定情境;四是如何分析、挖掘和体验角色丰富细腻的内心活动;五是如何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最后是如何在舞台上将它们准确鲜明地体现出来。通过对剧本的精心阅读与分析,尤其是对角色所处规定情境与内心世界的深切体验,金山最终确立了创造万尼亚这一角色的“人物核心”——困兽;“贯穿动作”——赤诚地追求幸福;“最高任务”——揭露那个不合理的社会;“主题思想”——人的智慧和才能应为人类的幸福、社会的美好而服务。个人体验式的而不是普遍概括式的这些归纳,使金山创造万尼亚这一角色时心里有谱了,表演时心里有底了。
启示之二,昭示了话剧表演是对剧本个性化再创造的真谛。
剧本是一剧之本,是演员创造角色的文学基础,是其舞台表演台词与动作的依据。作为一个既定的完整的文本,剧本对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乃至观众的三度创作,它是具有自身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剧本中的每一个角色也是如此。但作为个性千差万别的具体演员,对客观存在的同一角色,必然会有各不相同的体验和认识。在爱情的舞台上,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在话剧舞台上,则是“有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依
据自己的主观个性对客观的角色个性予以再认识,包括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然后将这种既是剧作家创造的又是自己创造的角色,准确、鲜明地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正是表演艺术的创造空间之所在;而存在于这一创造空间的创造性,是演员的艺术魅力与表演艺术的灵魂之所在。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如同体验与体现的辩证关系,是表演艺术美学的根本问题。金山的这本手记,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正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创造性。比如,金山通过对剧本时代背景、规定情境、人物关系、角色身世的仔细分析、挖掘和体验,将万尼亚的人物核心确定为“困兽”,以此作为创造这个角色的“戏胆”,用这个“戏胆”整合与贯穿全部角色创造。金山所认识到的“困兽”,未必是剧作家认识到的;金山所确立的“戏胆”,更是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因此,金山创造的万尼亚,既是契诃夫笔下的万尼亚,又有金山自己的个性印记与风格。换言之,他既体现了契诃夫的创造,又超越了契诃夫的创造。诚如谢洛夫所说:“演员的演技完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并且体现了新的诗意。这样,所体现的思想可能在作者创造时都没有这样完美。”
最后一点启示,表明了敬业精神是创造好角色的重要保障。
透过这本手记,我们不难发现金山以及诸多老一辈艺术家执着的敬业精神。为了饰演万尼亚这个角色,竟然写下了十多万字的手记,这远远超过剧本的篇幅,更大大超过角色台词的篇幅。手记本身来自金山在排练前后、排练场内外呕心沥血的精心求索。手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字斟句酌,发隐烛幽。充分体现了金山这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上下求索、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这本呕心沥血的手记,乃至一切伟大艺术创造,留给我们的永恒的启示。
责任编辑 刘 红
2015.5157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