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经济绩效实证研究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Eviews6.0软件,分别从安徽省财政支农绩效情况、和安徽省财政支农绩效的比较以及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从1995到2006年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在此基础之上,对提高安徽省财政支农经济绩效进行了相关对策的选择与分析。
标签: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经济绩效;
1 引言
近些年来,安徽省财政支出的涉农资金在不断的增加。1990年的农业财政支出为3.17亿,而到了2006年已经增长到了33.93亿。安徽省各级财政部门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农业财政宏观的同时,还支持了一大批事关安徽省农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尽管如此,从安徽省的农业现状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渐渐成为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定繁荣的隐患。由此可见,对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加大涉农资金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和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
2 文献综述
国内许多学者主要是基于不同的视角,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绩效情况。其中张谛,翟印礼,陈立双(2008)通过对我国农业投资份额的变动趋势同世界农业投资份额变动规律的比较,结合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环境,系统总结了国外财政农业投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林江鹏,樊小璞(2009)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进行研究,指出造成非有效的原因,并引入交叉有效排序方法对各地区的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孙文祥,蔡方(2005)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农经济绩效的实证分析,得出从整体上看,我国财政支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等结论。刘辉(2009)通过对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效益进行分析,探讨中国财政农业支出的优化路径,以提升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效率。这部分学者主要是从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体经济绩效来分析的,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总体上是呈显著的正面效应的。也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支农绩效不容乐观。王建明(2010)通过对我国1986~2006年农业财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以支农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和农业科研投资为代表的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稳定的协整关系。王汉章,李上炸,刘伯恩(2009)通过实证模型分析了国家财政各项支农投入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贡献,并由此剖析了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提出今后财政支农的调整思路。王文普,陈伟(2008)根据VAR模型和VCE模型,选取我国1978~2005年的农业产出和财政农业支出为样本数据,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财政农业支出及其结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关
系。韩林(2009)通过对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优化的研究,提出了优化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的一系列措施。这部分学者主要是从财政农业投入的结构绩效进行分析的。结构绩效主要反映不同类型的财政投入对农业产出影响水平的差异。这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各项支农投入整体上是相辅相成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我国财政支农的结构有待优化。李正彪,文峰从农户经济行为的视角进行分析财政农业投资的绩效、原因和对策,指出提高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与农民理性经济行为的兼容性可以促使农民理性经济行为与支农目标趋同,提高财政支农绩效。他们是从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社会绩效来分析的。也有学者研究局部地区的支农绩效。但很少人研究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经济绩效。本文将对安徽省的财政支农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从而找到解决安徽省现有农业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的最佳途径。
3 财政支农经济绩效实证分析
安徽省财政支农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等。财政资金的来源和去向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政支出促进第一产业发展效果的好坏。
3.1 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绩效
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安徽省农业涉农资金在逐年增长,从1990年的3.17亿,上升到2006年的33.93亿。然而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有所下降。从1990年的5.15%到2002年的2.23%,从2003年比重又有所上升,之后比重又开始下降。但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值在4.05%。在各项支出中,农村救济费的比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比重从1990年到1999年也是呈上升趋势的,然而从2000年开始又开始逐渐有所减少。相应地,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从1990年到2000年呈上升趋势,之后的比重就上下浮动了。从整体来看,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相对较稳定,但具有不断被其他财政支出所侵蚀的趋势。
从表2可以看出,方程1的R2值非常低,说明它的回归的结果很不理想。同时,这个回归结果也可以得出,安徽省的每年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Yt和Yt-1的关系进行散点图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情况,见图1。
从图1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出,直到目前为止,安徽省的每年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相依增长或者递减的关系,这正同模型1回归的结果相符合。此外回归结果还表明农业财政支出每增长1亿元,可以导致下一年度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0.25亿元,可见,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对于促进第一产业发展不具有很显著的经济作用。农业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出结构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分析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对第一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构造计量经济模型(3):
尽管回归结果不是很理想,但可以看出,农业财政支出的不同项目对第一产业
增长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每增加1亿元,可以带来第一产业的增长。尤其是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带来的增长。然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每增加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却在减少。由此可见,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最为显著,农村救济费用的促进效果次之,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促进效果最不佳。因此,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结构还有待调整和优化。
3.2 和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与经济绩效
在安徽省目前的财政体系中,农业支出主要来源于和安徽省这两个方面,不同的资金来源的经济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更好的分析与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建立计量经济模型(5):
从R2和DW的检验值的估计结果来看,方程拟合的不是很理想,但还能够接受。由表4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和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的效果刚好相反,对农业财政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增长贡献为负,而安徽省对农业财政支出则能够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农业财政支出每增加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将下降0.09亿元;而安徽省对农业财政支出每增加1亿元,可以使得第一产业增加值上升8.36亿元。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的财政投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适合不同地区的协调和均衡发展,而且对安徽省第一产业的发展状况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而很难以最优的方式进行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投资和具体分配,导致其支农效率有所下降。
3.3 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与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证分析
为了分析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的关系,从而更好的研究安徽省财政支农的经济绩效,建立计量经济模型(7):
S=α+BK
i(7)
其中,S表示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Ki表示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假设此置信度为0.05,利用1995~2006年的相关数据得到的回归估计结果如(8)所示:
S=682.66+12.40K
i(8)
从表5可以看出回归的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DW值表明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与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直接存在着正相关。P=0.0005<0.05,说明二者之间确实是正相关的。由此可见,安徽省的财政支农总体来看效果还不错,存在一定的经济绩效。
4 提高安徽省财政支农经济绩效的对策分析
基于以上对安徽省财政支农绩效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安徽省的财
政支农绩效,仍是任重而道远。本文将给出以下建议:
(1)加强农业投入固然重要,但是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方案并且还要加强考核工作。不切实际的加大安徽省的农业投入,然而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没能及时的细化,也没能很合理的使用这部分专项支农资金,财政支农的加大投入也是徒劳。各市、县(区)财政部门也要尽快制定支农预算执行目标计划,督促和指导基层用款单位制定量化的执行进度指标,切实加强预算执行考核。
(2)在加强农业财政投入的同时,更重要也是更关键的问题是要优化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农结构,来进一步提高安徽省的财政支农的效率。因为和安徽省地方对安徽省的农业发展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支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的困难,应该给安徽省地方更多的自主权,这样对于提高安徽省的财政支农效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优化安徽省的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要科学的界定好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范围,还要精简管理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口方面的支出以及各种事业费,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支援农业生产这两方面的支出。要科学的拨款、用款,注重均衡合理的使用。不同项目的支农资金要不同的对待,从而才能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4)要加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因为科技对整个安徽省的经济增长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对安徽省的农业科技三项的投入还很匮乏。所以农业财政支出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广泛的实行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促使安徽省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所改变。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还可以利用一些,比如税收优惠等。多鼓励国内外的企业加大对安徽省的农业投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
(5)如果仅仅靠农村救济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因此应该将农村救济费与各种能够使农民脱贫的项目联系起来,最大程度的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增强他们自主生产的能力,让他们形成一个靠自己的努力来脱贫致富的理念。这样才能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真正地提高。
(6)从安徽省的财政支农情况也可以看出支农资金的执行需要给与严格的监督,要合理的依法利用财政支农资金,牢固的树立节约的理念,防止且要杜绝浪费和肆意挥霍支农资金的现象。着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要密切关注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的总结好经验,并加以推广。对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尽快的分析原因,及早的制定解决方案并加以解决,不断的提高支农资金的管理效率。
5 总结
通过对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证及对策选择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农业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还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但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演进,安徽省对农业财政的投入有个相对降低的趋势,而且在投入的结构上也还存在
一些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安徽省的农业发展进度放慢了,再加上安徽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这样一来,会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一定的威胁。总的来说,尽管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推动力不足,但是安徽省的财政农业支出还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的。当然,和安徽省地方对安徽省农业的财政支出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相对于安徽省地方来说,它的财政支出更倾向于我国农业整体和均衡的发展。不同的农业财政支出项目的经济绩效也具有很大的差异。三农问题至今仍是我国农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进步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加强农业财政支出资金的同时,一定要提高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只有这样,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才能得以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谛,翟印礼,陈立双.财政支农支出的国际比较及国外财政农业投入
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8,(7):82-84.
[2]
林江鹏,樊小璞.我国财政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经济学
家,2009,(8):31-36.
[3]
孙文祥,蔡方.我国财政支农经济绩效实证研究[J].财政研
究,2005,(11):25-28.
[4]
刘辉.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分析及其支持取向[J].现代财
经,2009,(8):29-33.
[5]
王建明.农业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
济,2010,(2):41-49.
[6]王汉章,李上炸,刘伯恩.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GDP长期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大学学报,2009,(5):1-6.
[7]王文普,陈伟.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效应[J].华东经济管理,2008,(3):45-49.
[8]
[9]李正彪,文峰.农户经济行为视角的财政农业投资:绩效、原因、对策
韩林.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优化研究[J].求索,2009,(7):25-27.
[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6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