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11期 2009年11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Teaehe ̄College Vo1.24.No.I I NOV.2OO9 四所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基地院校考察报告 杨胜宽陈晓春殷利民李朝晖汪明林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摘要:本报告以考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等四所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基地院校为基点,比较分析了四所院校的办学特 色,认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不仅为职业师范院校而且也为普通师范院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初步 论证了乐山师范范学院涉足职业师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考察报告;职教师资;培养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9)11-0056-07 进入21世纪,世界制造业加速东移,中国日 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由此带动了我国职业技术 教育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职教师资刚性需求明 显放大,并为职业师范院校乃至普通师范院校提 院校,始建于1941年,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3年更名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四所院校均属 教育部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四所职业师范院校基本情况如下表1—5。 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为了解当前职教师资培 养和职业师范院校发展状况,我们于2009年3月 分别考察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 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4所 职业师范院校。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二、四所职业师范院校办学特色分析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等四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建校或恢复重建的历史与我校大体相当,只不过 四校本科办学的历史比我校早10余年。四校均属 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批职业教育师范院 校,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长 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我校涉足职教师资培养 、四所职业师范院校基本情况 江苏科技师范学院位于南昌市,建于1977 年,198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南昌职业技术 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苏 技术师范学院位于常州市,建于1984年,1988年 开始招收本科生,199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天津 工程师范学院始建于1959年的“天津技工师范学 校”,2000年更名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1989年 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河北 和开展非师范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极具借鉴意义。 (一)四所院校的共性特征 就上述四校基本情况分析,与我校相比,可以 见出他们有以下共同特征: 1.四校均属我国最早建立的职业教育师范院 校,同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8所职教师资培训重 点建设基地之一。 科技师范学院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本科 2.四所院校均为文革后建校或恢复重建,但 收稿日期:2009—09—05 作者简介:杨胜宽(1958-),男,四川安岳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56 表1学科专业 学校名称 学科 专业 质量工程 3个省级重点实验 以理学、文学、 46个本科专业, 室,省级人文社科 江西科技 教育学为主;6 l1个省级品牌 重点研究基地、实 师范学院 个硕士点、7个 专业,2个国家 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重点学科 级特色专业 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各1个 工学、教育学、 37个本科专业, 1个省重点建设实 管理学、经济 3个全国职教师 验室,3个省基础 江苏技术 学、理学、文学、 资培训重点专 实验教学示范中 师范学院 法学等7个学 业,1个国家级 心,12门省级精品 科门类;5个省 特色专业,6个 课程,1个省职教 重点建设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 实训基地 教育部教育援外 以工学、教育学 基地,全国重点建 为主,兼有理 设职教师资培训 天津工程 学、管理学;1学、文学、经济 0 36个本科专业, 专师资培训基地基地、全国高职高 师范学院 个硕士点,市级 其中优势(特 、 (省)重点学科2 色)专业6个 国家级职业培训 教师培训基地3 个、重点建设学 个基地为全国职 科1个 教师资培训基地 建设牵头单位 理学 浓学、 1个省级实验教学 文学、经济学、 示范中心,1个省 河北科技 管理学、教育 级重点实验室;教 学、法学8个学 44个本科专业 育部农村职业教 师范学院 科门类;4个硕 育培训中心1个,劳动和社会保障 士点,2个省级 部国家职业技能 重点发展学科 鉴定所1个 表2师资队伍 全日 专任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 博硕士比例 学校名称 制在 教师 校生 合计 正高 副高 比例 合计 博士 硕士 比例 江西科技 师范学院 21000 8o0 156 110 146 32 344 43 江苏技术 师范学院 15000 718 310 43 430 81 349 60 天津工程 师范学院 14000 468 194 53 141 41 306 52 254 65 河北科技 师范学院 24000 12oo 450 38 5oo 42 说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除在校生数外,其它为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时数 据。 表3办学条件 教学种 趼仪器 图书文献 学校名称 学校占地 校舍面积 设备值 :万元) 资料 面积(亩) (万M ) 总值 生均值 (万册) 江西科技 师范学院 2183 48-3 6553 97.8 江苏技术 师范学院 15oo 40 12300 0.9 12O 天津工程 师范学院 945 35.3 25000 1.2 103.67 河北科技 师范学院 1700 50 1ooOO 12O 表4科学研究 学校名称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及获奖 国家 科研经费 专利利 2004年以来 获国家自然科 415篇(次)论文 江西科技 学基金9项, 被SCI、EI、ISTP 社科基金2 三大国际检索收 师范学院 项科学规划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全国教育 录;获省级以上 3项 52项 近五年承担省 获国家技术发明 部级以上科研 项目6o余项, 奖1项、江苏省 江苏技术 其中国家科技 科技进步奖4 近五年 在研经费 师范学院 支撑计划项 项、江苏省哲学 获国家 社会科学优秀成 授权专 4000多万 科学基金、国 果奖3项、全国 利24项 目、国家自然 兀 家社科基金等 教育科学研究优 项目1O项 秀成果奖1项 十五期间承担 国家“863”项 目及市部级项 天津工程 目等648项; 获省部级科技成 2005年科 师范学院 2006年获国 果奖12项 研经费达 家自然科学基 l125万元, 金项目3项, 国防预研项目 1项 “十五”以来,获 板栗新品种 国家级、省(部)级 “燕龙”、西 河北科技 以上奖励55项; 红柿品种 师范学院 培育具有自主知 “冀东216 识产权农业新品 号”等获国 种29个,获省级 家级成果转 科技进步奖11项 化基 。 发展却比我校快得多,他们分别在上世纪70年代 末或80年代涉足本科教育,并且除江苏技术师范 学院外,其他3校均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3.从办学规模看,四所院校除河北科技师范 学院因办有独立学院(欧美学院)规模较大(24000 人)外,其他三所院校在校本科生均与我校大体相 当:江西科技师范学院13000本科生,江苏技术师 范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本专科生具体数 目不详,估计本科生也在12000人上下),天津工 程师范学院在校本科生12000人。 4.四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均比我校发展得要 好,江西科技师院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 省级本科品牌专业;江苏技术师院有3个全国职 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 点1个,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天津工程师院有市 级(省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省级)重点发展学 科1个;河北科技师院有2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 5.四校师资队伍均略强于我校,师资结构也 明显优于我校。特别是在非师范类“双师型”教师 57 表5人才培养 学校名称 办学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质量 江西科技 立足职教, 师范学院 面向三产 三性、三证和双能:坚 持学术性、技术性、师 范性“三性”和谐统 一,实施毕业证书、专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 江苏技术 色学校有特 业技术等级证书、教 奖二等奖2项师范学院 特点、专业有 师职业基本技能证书 年来;近 ,本科毕业生 有特长 、学生 “三'|养既能从事理论教 E书”毕业制,培 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学,又能从事实践教 98%以上 学的“双能型”职教师 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 人才 一是实行“双证书” 2003年培养出我国 制、培养“一体化”职 首批获得技师职业 教师资;二足首创“本 资格证书的大学本 科+技师”新模式,培 科毕业生;2007年 养高素质职教师资和 培养出我国首批 应用型高级专门人 “双师型”硕士研究 天津工程 动手动脑, 才。1997年“实行‘双 生。近五年,学生参 师范学院 全面发展 证书’制,培养‘一体 加全国大学生电子 化’职教师资”;2005 设计竞赛、“挑战 年“培养高等技术应 杯”数学建模竞赛 用人才的~种新模 等,共获得国家级 式——‘本科+技师”’ 一等奖9项、二等 教学成果分别获国家 奖28项、三等奖4 级一等奖 项。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 奖1项;近年来,学 生获全国大学生 “挑战杯”~等奖1 河北科技 项、三等奖2项,全 师范学院 国大学生数学建模 竞赛二等奖2项,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 二等奖3项,三等 奖3项 的建设上远强于我校,四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都有具体措施和政策倾斜。 6.四校虽然都是职业师范教育类高校,但他 们在科学研究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作为,无论是 科研项目的级别、获奖级别还是科研经费,都高出 我校许多。 (二)四所院校办学特色比较 四校虽然同属职业师范院校,在办学方面具 有不少共同点,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 不相同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学校定 位与战略选择、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国 际合作等方面。 1.在学校定位和战略选择方面,四校虽然都 以职教师资培养为主,但河北科技师院打算涉足 58 普通师范教育,理由是普通中小学教师如果获得 公务员待遇,会对生源产生重要影响;江西科技师 院1987年至1997年问职业师范教育做得富有成 效,但以后为了接受教育部合格评估逐渐向普通 师院靠拢,其办学模式已和我们十分相近。天津工 程师院和江苏技术师院则坚定不移地选择职业师 范教育。特别是江苏技术师院,尽管因学校名称原 因其生源录取分数在全省本科院校中排名靠后, 但该校仍然坚守自己的定位,以相对较差的生源 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保持良好状态,真正办出了 自己的特色。 2.在学科专业布局方面,江西科技师院“立足 职教、面向三产”,以理学、文学、教育学为主,重在 培养服务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江苏技术师院和 天津工程师院基本上是以工学和教育学为主,但 江苏技术师院主要面向二、三产业培养职教师资 和应用型人才,天津工程师院则面向一、二、三产 业培养高层次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河北科技 师院主打专业品牌是农学,包括农业机械、食品工 程、动物医学等。 3.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四校均注重实践教 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 设,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初步了解和熟悉生产实践 环节、工艺流程,掌握必要的生产和工程技术、技 艺。 (1)江苏技术师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三特”、 “三性”、“三证”和“双能”,培养既能从事理论教 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职教师资和应 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天津工程师院学校以“动手动脑,全面发 展”为办学理念:一是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 化”职教师资;二是创建“本科+技师”新模式,在教 学过程中,将理论、实验、实训、设计四个方面有机 结合,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早进人、兼实做、 出精品”九字方针,在学生技师资格鉴定中实行教 考分离,将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职业资格技能、高 新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 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河北科技师院以“专业技能训练、科研技 能训练、教师技能训练”三大技能训练为主线,由 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组成四年不断线的 “三三四”实践教学模式,培养职教师资和适应地 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4)江西科技师院则以“立足职教、面向三产” 1.紧贴市场,把握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 为其办学思路。 与此相关联,四校在办学条件方面也各有差 异。江西科技师院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应用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 根本所在 如前所述,我们考察的四所职业师范院校建 和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仅6000多万元,与我校相差无几。河北科技师院 校时间基本和我校相当,但四所院校都比我校发 展得好,究其原因,除了他们所处地域和因学校性 质得到政策扶持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紧贴市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虽达到了1个亿,但由于 其在校生规模庞大,生均值也并不高。江苏技术师 院虽然负债较多,但由于江苏省政府出台相关政 策,使其得到了4.5亿资金,缓解了学校压力,其 场、与行业密切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因 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考察期间,使我们感触尤深的是江苏技术师院,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值达到了9000多元。天津 工程师院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科研仪器设 备总值达到了2.5个亿,并且由于学校声誉显著, 国外大型企业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国内一些大型 企业还免费赠送了不少高档设备,因而该校校内 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相当完善,对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在国际合作方面,四校均与国外不少教育 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各种合作交流机制。天津工程 师院作为全国首家“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与美 国、Et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多所高校开 展了合作交流。近年来,学校派遣援外职教师资近 百人次,参与培养培训学生8000余人,为非洲、亚 洲、欧洲等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职教师资及高级 技术人才近千人。特别是2008年,受商务部、教育 部委托,承担了我国援建“埃塞俄比亚——中国职 业技术学院”的工作。江苏技术师院与德国国立梅 泽堡应用科学大学进行“2+2”跨国本科人才培养; 与德国F+u集团萨克森职业培训学院等合作建 立中德诺浩汽车实训基地;与挪威、德国联合培养 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师院学院先后同德、日、英、 美、越、加拿大、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的18所高 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科技教育合作关系。其 中与加拿大麦荻森・海特学院合作建立的欧美学 院已达5000人办学规模。2007年又与美国特洛伊 大学合作建立了“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 四校通过国际合作,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而 且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学生实 践能力的培养和自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都起 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学校办学资 源。 三、考察四所院校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一)考察四所院校的启示 他们自建校以来,自始至终坚持走职业师范教育 的道路,即使在前些年社会上盲目追求高学历职 业教育面临发展危机的情况下也从未动摇。直到 如今,由于学校名称不受家长学生认同,其招收生 源普遍低于本省本科院校,并且直到现在,该校仍 未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但他们仍然坚持走自己 的路。值得钦佩的是,他们在生源普遍素质不高的 基础上,培养出了大批高质量的职教师资和应用 型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这一案例给 我们的启示是:应用型大学只有紧贴市场,把握经 济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 建设需要的人才,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大学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考察四所院校,我们发现,江苏技术师院、天 津工程师院、河北科技师院3所院校都非常重视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他们认为,没有“双师型” 教师,即使有再好的设备,也派不上用场,更培养 不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他们都采取了各 种举措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天津工程 师院规定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工资及奖酬金待遇 一视同仁,实践教学教师晋升副教授在科研要求 上适当放宽,理论课教师晋升副教授必须过技能 关,新进教师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要先到实验 室工作过技能关。目前,该校实训教师中具有技 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占78%,在机械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等系级教 学单位,“一体化双师型”特色教师的比例已达到 56%。江苏技术师院共有“双师型教师”105人,汽 车专业37位教师多数都拿到了德国技师证书。 3.着眼行业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开展应用性 研究,应用型大学的科研与学科建设完全可以有 所作为 四所院校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各有特色。由于 59 四校着眼行业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开展应用性研 ■ 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因此,无论是 科研立项和成果获奖级别都比较高,并且在个别 优势项目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 效。 4.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以互补性为条件,应 (二)关于我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对策性建 议 通过此次考察,我们感到学校应抓住机遇,着 力解决好是否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引入职业师范 教育的利弊和意义以及当前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 备等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供学校领导层 决策参考。 1.从四校调研和国内中等职教发展趋势分 析,我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既具备可行性条件,又 用型大学只有自身做强做出特色才有可能广泛利 用社会教育资源 在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方面,四校都感到学生 的校外实习实训很难开展,主要原因在于与国外 对学校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具有战略意义 相比国内缺乏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实 训的政策机制,因此,四校的学生实习实训都主要 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在国外,如德国的“双 元制”就较好的解决了返 问题。德国政府规定, 企业具有接纳和培训学生技术技能的义务,凡是 接纳一定数量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该企业将可 以享有相应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所以企业乐于 接收学生。我国目前的状况恐怕一时难以改变。因 此,我们的学生实习实训就只能利用互补性条件 去寻找合作伙伴。比较而言,四校在这方面要数天 津工程师院做得更好一些。由于天津工程师院在 工科类实力较强,在企业界具有良好声誉,因此, 不少企业主动寻求合作,一些国内外大型企业还 将他们生产的高档仪器设备无偿提供给他们用于 学生实习实训,包括数控、测控、汽车、机械等方面 的设备。尤其是在职教师资在职培训方面,不少学 员接受培训回校后,都先后采用了这些企业的设 备,企业等于作免费广告而从中受益。 5.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 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由于我国政策环境的局限,学生实践能力的 培养不可能完全依赖企业来实现,因此,建立完善 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正因为认识到这 一点,所以四校都非常重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 设,为学生应用技术和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 践条件。如江西科技师院通过自办旅行社、酒店等 企业,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 真实的市场环境;江苏技术师院、天津工程师院、 河北科技师院都建设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 基地,通过仿真实验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生产 技术与技能,使其第四学年到企业参加毕业实习 前已具备了相当的实践能力,企业自然也乐于接 收这样的实习生。 60 (1)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已经饱和,并呈现逐步 萎缩趋势,中等职教师资刚性需求则明显放大,我 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势在必行。 ●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已趋饱和 自普通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基础教育师资 队伍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趋于饱和。据 相关统计显示:我省基础教育学校数与在校生数 2007年与2006年相比,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呈递 减状态,九年一贯制学校略有增长,招生人数无论 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在逐年减少,因此,专职教师中 只有高中教师尚有一定增幅。 ●中等职教发展迅速,师资需求明显放大 据统计,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 工校)共11738所,招生数6388283人,在校生数 16753980人,专任教师673987人。2008年,四川 省中职校共571所,比2007年减少2.73%;招生数 490369人,比2007年增加12.04%;在校生数 1080937人,比2007年增加10.32%;专任教师 35347人,比2007年增加6.79%。 据市教育局有关同志介绍,目前乐山全市中 等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600人,这些教师的结 构和来源十分复杂,几乎所有教师都需要参加培 训。如一职中200多名专任教师,其中102人是从 社会上招聘的,一职中本校原有教师不懂技术,招 聘教师不擅教学,因此有的教师需要提高专业能 力,有的教师应弥补教学能力。 上述全国、全省及乐山市中等职教基本数据 为我们透露了以下信息: 一是全国及全省中等职教生师比过高:全国 为1:24.86;全省为1:30.58,据测算,2010年全国 中职在校生还将达到2200万左右,因此,全国职 教师资缺口之大,可以想见。 二是与2007年相比,2008年四川省中等职业 学校虽然所数有所减少,但招生数、在校生数都有 较大增长,而师资数量增长则相对较少。说明全省 中等职教规模发展较快,师资供求严重不足。 三是就乐山市职教师资状况看,不仅需要补 充大量新师资,而且现有师资也存在素质不高,迫 切需要加强培训的问题。 目前,由教育部命名的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全 国共有26所,其中一部分是专门的职业师范学 院,一部分是普通高校内设的职教师资培训部门。 仅靠这些学校和培训机构远远不能解决全国职教 师资培养与培训的供求矛盾,这就为我校开展职 业师范教育提供了可能条件。 (2)借鉴职教师院的成功经验,逐步引入职业 师范教育,形成我校又一比较优势,展开错位竞 争,拓展生存空间。 借鉴职教师院注重学生应用能力(技能)培养 的经验,进一步强化我校师范、非师范学生应用能 力的培养要求,比如师范专业拓展深化见习、试 讲、实习和“双培计划”改革项目;对非师范专业逐 步提高技能要求,有的应作为毕业条件的刚性要 求,逐步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办学特色和 人才培养特色上逐步实现如下目标:与一般师范 院校相比,我校学生在应用技能方面具有优势;与 职业师范院校相比,我校学生在教师素质和能力 上具有优势。以此展开与两类院校的错位竞争,形 成我校的鲜明办学特色,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 2.深入发掘学校定位内涵,拓展服务面向,扎 实推进第二步发展战略 学校定位提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 型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多科性教学型大学”, 表明我校的办学类型兼有师范和应用型两类大学 的性质。而长期以来我校的办学也基本上是按照 这“两条腿”来走的,并逐渐形成了这两类院校的 特点和优势,为我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打下了一 定基础。所以,学校引人职业师范教育在理论上不 需要修改学校定位,只是在服务面向上增加培养 “职业教育师资”即可。 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要求“大力加 强非教师教育”,而培养职教师资最重要的是必须 大力加强学生应用技术与技能培养,同时又需要 学校在自身师资结构中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 重,这两个方面又必然对“加强非教师教育”具有 强大的助推作用。所以,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对实施 学校第二步发展战略,并突出应用型大学特色具 有深远意义。 3.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变革人才培养模 式,加大专业重组和改造力度,整合课程资源,构 建适应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 引入职业师范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将带动我校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 革。因此,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我校现行人 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修订:进一步加大实 践教学比重,重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加大专业 重组与改造力度,参照国家劳动保障部职业工种 目录并结合我校实际和市场需求,在师范与非师 范各专业中增设若干应用性专业方向;构建适应 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在师范类专业增设应 用技术类选修课或课程模块,在非师范类专业增 设教师教育专业与技能选修课或课程模块。 4.按职业师范教育的要求优化师资队伍结 构,努力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 根据四校经验,“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制约职 业师范教育的短板。由于我校长期囿于普通师范 教育的传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直得不到 足够的重视。引入职业师范教育首先就必须优化 现有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 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摈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彻底 改变目前我校非师范专业理论教学教师不懂或不 承担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教师不能享受专业理论 教学教师待遇的不合理状况;鼓励理论教学教师 承担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教师与专业理论课教学 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对“双师型”教师在职评和奖 酬金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可适当优于其他教师, 使“双师型”教师在学校得到普遍尊重,成为年青 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 (2)按职业师范教育的要求优化师资结构。明 确规定40岁以下教师必须要有到企事业单位参 加生产实践的经历,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 书,才能取得晋升高一级专业职务的资格;鼓励 40岁以上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第一线锻炼和 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新招聘的年青教师无论 是硕士还是博士,都必须先到实验室工作过技能 关,并分期分批到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实践,否则 不能取得任教资格;对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 教师,在晋升高一级专业职务时予以优先考虑。 (3)通过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 在社会上招聘能工巧匠,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61 (4)由于我校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性质决定,我 专业提高培训。校内师范生可以采取课程选修、辅 修的办法,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其毕业后可供 职业学校选用;非师范生则可以按职教师资培养 的规格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开设师范技能和职业 们必须面向市场培养社会经济建设急需人才,因 此,学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调整或改造必然会使 课程体系或课程模块的组合发生经常性的改变, 这就要求所有专任教师必须能同时承担2门以上 的专业课程或跨学科课程。因此,今后校内教师外 技能课程模块,提高“双师型”师资素质能力。在积 累了相应的经验,条件成熟后再开办比较规范的 出进修应从学历学位提升为主转移到以跨专业跨 学科进修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 我们认为,采取上述举措必然会逐步壮大“双 职教师资专业实验班,以后再陆续展开。 7.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师范教育研究,为开 展职业师范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师型”教师队伍,极大地改善我校的师资结构,对 我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 义。 5.在战略选择上以第三产业职教师资培养为 重点,适当涉足电子信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 虽然目前我们的调研工作还不够充分,但根 据初步了解的情况和我校的具体校情分析,也可 大致做一些选择性判断,即借鉴江西科技师院“面 向三产”的做法,以第三产业职教师资培养与培训 为重点。具体说来就是依托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 开展旅游、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的职教师资培养 和培训。旅经学院虽然不如江西科技师院可以依 托自办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 条件,但在我校非师范专业方面的校内外实习实 训基地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 都是做得比较好的,并有本土旅游资源丰富的得 天独厚条件,所以应该是首选。其次,可以依托计 科系对我市在职职教师资开展教育信息技术轮 训。第三,依托教心系对中职师资进行教育理论和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第四,依托物电系开展电子信 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职教师资培训。 6.在推进方式上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 即在职培训——校内培养、课程选修——专业开 发,逐级推进、有序展开 我校虽然具有长期举办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 育的历史,但在职教师资培训方面则缺乏经验,特 别是受到仪器设备和缺乏“双师型”教师的制约, 因此只能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策略,即先选 择条件较好的院系与市教育局合作开展本地在职 职教师资培训,取得经验后再在校内非师范专业 进行试点摸索。在教学模式上,在职职教师资培训 可以先开展专题课程培训,逐步过渡到课程模块、 62 由于职教师资培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 域,因此,除了在办学条件上要积极做好准备外, 还应在理论和实践上加强研究。应以高教研究所 和课程研究中心为平台,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 法与理念、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 人手,深入开展职教师资培养研究,为学校举办职 业师范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8.积极创造条件,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务求 成功 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和培训,一定要吸取过去 在某些专业设置上准备不充分而盲目上马的教 训,必须要做好较充分的准备,创造必要的条件, 特别是在开局上,一定要务求成功。首先要切实加 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其次是加强与市教育局、高 职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立密切的合作 伙伴关系,尽可能地利用外部教育资源。 加大投入,整合利用好现有资源,积极筹建校 内实习实训中心。对承担职教师资培养与培训的 院系也要加大相关的教学投人,增添必要的设备 设施。在设备购置和基地建设上要避免盲目投入, 从最近对各院系申请2009年仪器设备投入的调 研情况看,主要是为升级更新现有设备和维持目 前实验教学而考虑的,对适合职教师资培养的基 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所需则涉及甚少。因此,学校应 要求各院系从现在起就在仪器设备采购和设施建 设方面,着重考虑职教师资培养与培训的需要,并 为建立或完善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而提前筹划。 根据四所职教师院的经验,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的解决途径上,要贯彻“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原 则,实实在在增加投人,认认真真改善条件,不然, 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