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 答卷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一、名词解释 1、调查研究

答::是指研究者在教育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测量、个案研究等方式,有计划、有 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或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2、实验研究

答:实验研究是注重理论假设,强调严格控制,关注假设检验,从而主动地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也是在教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实证方法之一,在教育研究中具有特别的意义。

3、个案研究 答:个案研究是指针对一个人的偏差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此过程须透过各种方式及管道搜集资料,加以分析整合,以了解案主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适当辅导策略,协助改善问题,以增进个人适应。

二、简单题

1、叙事研究的特点

答:叙事研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以教育叙事为载体、以人文研究为取向、以 自我反思为媒介和强调民主、平等。 1.以教育叙事为载体

教育叙事研究的素材是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教育中,是“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当事人的真实生活。因而,教育故事便在意义层面得到了肯定。但是,“叙事”只是手段,“探究”才是目的。讲究时空位置的叙事才能构成研究。

私人叙事,它表现为对教育中“个体生命”价值的承认,对个人独特境遇的关注,尊重每一“个”的独特性;分析、解释甚至是体验每一“个”的“ 个性”。 经验叙事,杜威把连续性和互动性作为经验具有教育价值的两个标准。教育叙事研究正是以教育经验为研究对象,从教育实践中去寻找和建构理论。这 样,教育经验就从被贬低被排

斥的状态登堂入室,教育研究也将由此产生自身的话语方式,成为教育理论的源泉。即杜威所说,“教育即是经验的改造”。 生活叙事,由于日常生活接近常态的人生,更能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真实状况,因而更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叙事的“事”不是凭空发生的,它来源于生活。在教育活动中,由师生共同构筑起来的教育现场就是师生的生活现场,是原生态的,课堂生活实践成为生活叙事的源泉。这使教育研究更真实地逼近教育生活本身,更接近教育真相。 2.以人文研究为取向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ssb人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由人进行的对培养人这一教育活动的经验和意义进行的研究。这意味着从人出发,回到人自身;它强调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自己的“认识”是什么。这是生命存在的自我确证。 3.以自我反思为媒介

教育叙事研究是在叙述中进行清思、整顿和梳理的过程。这是一种富有批判色彩的反思性探讨。反思还不仅仅限于揭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更 终极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当事人获得一种自由的生活。 4.强调民主、平等

叙事材料需要在现场获取,研究者需要进入现场与现场中的人接触、相处,因此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建立民主、平等、互信的合作关系,与 研究对象平等交流,尊重对方的时间、想法,少作个人的评价与批判。

2、田野研究的意义

答:田野研究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具有与其他教育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也正是它独有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些特点包括实践性、客观性和参与性。 (1)实践性意义

田野研究是实地研究,教育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之中,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倡导的是将书本上的“ 元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研究当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对实践的考察来改善文本研究的不足,将二者之间互相补充,使研究成果最终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意义。 (2)客观性意义

田野研究是一种事实研究。它是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提问研究对象等方式获得真实经验的过程。它倡导的是从研究者的主观推测或对别人研究成果“ 转述“中切实走向以客观的论据来印证论述,注重对原始材料全面和系统的考察,让事实说话。 (3)参与性意义 田野研究强调参与,调查者不是旁观者,而是要深入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实地的观察、记录来了解、认识、体会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乃至呈现结果的整个历时性过程。

3、比较研究的类型

答: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比较研究法分成如下几类。

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

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因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如教育实验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同一时间各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等都属于横比。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既要进行纵比,也要进行横比,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按目标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

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事物的“求同”、“求异”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质,也要把握事物的量。这里所指的定性比较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定量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准确地制定事物的变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长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追求两者的统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毕竟是一个不同于工人制造产品的活动,很多东西并非能够量化。但也不能一点数量观念都没有,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让数字来讲话。

比较研究大约可分作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三、论述题

1、历史研究与教育科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

答:历史研究法在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特点、作用等方面上不同于其他教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研究对象为教育活动的历史、教育实际和教育理论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规律。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具有历史性,建立在丰富具体的文献资料基础上,以逻辑分析法为主。 具有其他研究方法没有的诸多优势:为非介入性研究;可以重复研究;可以定性,亦可以定量,而且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逐步确定。不想调查法,确定后难以改变。历史研究可以对那些用别的方法无法研究的话题和问题进行研究,可研究过去保存下来的与研究话题和问题有关的证据。但是其他研究方法中用来控制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的测量方法,在历史研究中不可能被使用。

历史研究最大的价值在于既能服务于现在,又能帮助预测未来趋势。既有优势,也有劣势,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找寻,摸索,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2、论述比较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答:比较研究法广泛运用于教育科研实践,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运用,只有在如下条件符合时才能运用比较研究法。 (1)同一性

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可以比较。 (2)双(多)边性

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发生。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较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

(3)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其些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

运用比较研究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同一性,双(多)边性、可比性。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比较研究就可以开展了。但具体运用应注意如下几点。 (1)资料的可靠性与解释的客观性

供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最好是第一手资料。而且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普通的情况。最后要求资料具有典型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采样的科学化,资料归类合并的程序化,资料收集人员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深厚的基础理论素质。在解释资料时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运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全面的分析,并保证解释的客观性而不带有个人的偏见。 (2)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

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甚多,而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密切联系的,所以应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在比较时,任意选择个别条件,片面地进行比较,或者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孤立地进行比较,都是不正确的。 (3)比较事物的本质 事物不仅有现象的异同,更有本质的异同。比较研究不能仅抓住表象而忽视本质,否则就难以准确地认识事物。“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即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识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和槐树,或寺院与教室,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就是说我们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要进行本质的比较就要通过大量的、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内在关系,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社会风俗等角度进行探讨。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规则:资料的可靠性与解释的客观性;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比较事物的本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