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文科备课组2019《茶馆》《边城》 检测题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文科备课组2019《茶馆》《边城》 检测题

来源:欧得旅游网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文科备课组 名著阅读篇

《茶馆》检测题 (2018—10—20)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填空题 1、《茶馆》以北京( )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 )、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三幕话剧《茶馆》,一幕写一时代,每一幕敲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 )的历史命运。

2、第三幕中,假若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了,在这些条子旁还贴着( )的新纸条。

3、《茶馆》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 )、( )“顺民”王利发;( )、( )的旗人常四爷;胆小怕事、懒散无能、迂腐的“前朝遗民”(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

4、《茶馆》第一幕里,二德子和常四爷、松二爷之间的冲突,揭示了( )的社会现实;刘麻子和康六之间的冲突,庞太监而康六的冲突,揭露了( )的黑暗本质;庞太监和秦二爷的冲突,表明了(

)和( )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预示了( ) 的命运。

5、《茶馆》第二幕里,李三的抱怨、难民的央告、康顺子的求工,表现 ( );( ) ,表现了遗老遗少的哀叹;巡警摊派索贿、吴祥子、宋恩子的敲诈、刘麻子的人肉交易,表现了(

),( )表现了旧民主主义者的悲哀;( ),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感情和反抗意识。

6、《茶馆》第三幕里,王利发用女招待,表现了( );庞四奶奶请康顺子当“太后”,表现了( );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表现了( );三个老人撒纸钱自悼表现了( );王利发的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去西山,透露了( )。

7、在《茶馆》中,除了茶馆老板( )外,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数十人。如强买妇女、 无恶不作的( );贩卖人口、拉纤扯皮的( );颇有财势的土财主、资本家 ( );以打架为业、欺软怕硬的流氓头( );落魄江湖、相面为生的( ) ; 被卖给庞太监为妻的贫农( );耿直大胆的旗民( ),等等。这些人物有的贯串全剧,有的一幕即下,但不管戏多戏少,大都有鲜明的个性。

8、( )是一位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的人侵, 他决心搞( ),但他的努力最终只化成泡影。他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

9、常四爷是( ),第一幕中因说一句( )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 ),后靠卖菜为生。当( )正愁要关城了,

1

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 )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捡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

( )

10、( )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 民国时期( )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 )。

11、( )是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 ),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 )。第二幕中他又同( )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 )。

12、《茶馆》中,旗民( )只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立刻被( 、 )逮捕入狱,这显示出他们是满清王朝的凶恶走狗。

13、《茶馆》的结尾是三个老头的自奠,三个老头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但他们的相聚却构成了全剧戏剧冲突的高潮。三个老头的结局,显示了一个道理:三个老头一一个曾经一心想当良民的( ),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 ),一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 ),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了。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 )的冲突。

14、“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这句台词出自( ),暴露了他的“有奶便是娘”的人生信条。“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这是( )感喟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命运的一句台词。“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这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 )的一句牢骚话。 I

15、《茶馆》的每一幕都有意安排了一件怪异的事件,如第一幕中的( ),第二幕中的( ),第三幕中的“三个老人自悼”等。这些事件虽各有特点,却都以他们自身所包含的非比寻常的荒诞性与怪异性,统一于剧本所要揭示的三个时代( )的整体立意。

16、老舍先生善于利用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如,第一幕中( )向李要两碗烂肉面给乡母女这一细节可看出他富有同情心的本性。另外,第三幕中小丁宝匆匆地跑进茶馆,告知王利发( )欲霸占茶馆,以及后面向( )为王利发求得看门一职两个细节,都向观众展现了小丁宝善良的本性。

17、( )在最后说:“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他和( )一样,是改良派的积极分子,最终的结局也是一样的悲惨。 资产阶级的改良原本就救不了中国,在那样一个年代,社会需要( )。 《茶馆》中对( )的描述似乎也表达了作者对工人阶级革命的正面评价。

18、下列台词分别出自《茶馆》中哪个人物之口? 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 )

⑵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 谁就掉脑袋! ( )

⑶我从亡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 干不过他们! ( )

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 ( ) ⑸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 面

2

呢?你说对不对? ( )

⑹“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 来了!”

( )

19、老舍先生说广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作者在《茶馆》中着力刻画了一批“小人物”。他们是:①王利发②小丁宝③康顺子④秦仲义⑤吴祥子⑥刘麻子 ⑦宋恩子⑧唐铁嘴⑨常四爷⑩巡警⑪老林⑫老陈⑬黄胖子⑭二德子 ⑮邹福远

( )是茶馆老板,( )是民族资产者,( )是正直的旗人,( )是卖身的村女,( )是失业的艺人,( )是巡警,( )是逃兵, ( )是女招待,( )是流氓恶霸,( )是贩卖人口的,( )是相面的。

20、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茶馆》保持联系性和整体感,老舍匠心独运地作了这样的处理:一是以( )的兴衰变迁来连接三个画面;二是在人物安排上,( )、( )、( )三个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使三个独立的横断面浑成一体,几个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如( )、( )、( )也增强了故事的连续性;三是剧本内在情绪上的统一,增强了戏的整体感。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茶馆》的选项中,错误的两项是( )( ) A.《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它以北京一个大茶馆为背景,通过七十多个人物和一系列的小故事描写了五十年的变迁。每一幕戏写一个时代,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即清末、民国初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

B. 第一幕写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都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然而大清王朝却已到了它的末日。透过表面繁荣、热闹的茶馆,我们看到了清末社会满目疮痍的末日来临的现实。

C.《茶馆》的第二幕,这时的裕泰茶馆渐趋衰落。清朝灭亡了,但是中国依旧在黑暗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群众,已经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直感到中国上层统治形式的更替并未使社会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并不曾埋没社会固有的任何不合理的现象。

D.第三幕,这时的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主人的改良无法自救,正直的人都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能够办一、二百桌满汉全席的名厨师,落得在监狱里蒸窝窝头,因为“现今就是狱里人多”,恶势力却异常活跃,横行霸道。结果是茶馆被霸占,王利发去西山逃难。

E.三幕戏犹如三帧风俗画卷,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概括了50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它深刻地揭示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一切所谓的改良主义、个人奋斗、“实业救国”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

2. 下列关于《茶馆》的选项中,错误的两项是( )( )

A.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命运的真实写照。

B.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还参加义和团。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

3

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C.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他就靠卖菜为生,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D.刘麻子、唐铁嘴、秦仲义、康顺子等人,是一群兵痞无赖,他们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算命骗人、敲诈勒索。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E.崔久峰是一个旧民主主义者。他从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到“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体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

3. 下列关于《茶馆》的选项中,错误的两项是( )( )

A.康梁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台表演,一方面是拉皮条的为太监娶老婆,暗探遍布社会,麻木的旗兵无所事事,寻衅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产的农民卖儿鬻女,爱国的旗人秦二爷因几句牢骚被捕,新兴的资本家企图“实业救国”,裕泰茶馆老板左右周旋,企图使生意兴隆。

B.在第二、第三幕的发展中,恶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敲诈勒索,拉皮条的刘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蓝,依托当局要员准备开女招待“拖拉撕”,庞太监的侄子侄媳组成的迷信会道门在社会上称王称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梦,而一些企图有所作为的良民百姓却走投无路。

C.《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以情节体现人物”,“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D.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茶馆》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旧时代的冲突。

E.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4.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茶馆》的一个特色。下列选项错误的两项是( )( ) A.“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是王利发说的,是接着唐铁嘴说的“感谢这个年月”后说的,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B.“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是庞太监说的,这些话活画出了他甘为洋奴、毫不觉悟的丑恶灵魂。

C.“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是松二爷说的,表明封建社会造就了松二爷的软弱无能。

D.“有人卖,有人买,我不过在中间帮帮忙,能怪我吗? ”是唐铁嘴说的,表明了流氓的无赖气,说明了他不以作恶为耻的道德标准是那个社会造成的。

E.“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是常四爷说的,这是他最后绝望的呼喊,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

三、简答题 1、《茶馆》鲜明地表达了老舍“葬送三个时代”的宏伟主旨,这“三个时代”分别是指哪三个时代?

4

2、说说秦仲义、王利发、常四爷三个人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3、《茶馆》中的王利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分析。

4、请结合原文说说常四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5、《茶馆》第一幕里有哪些冲突?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试列举三组。

6、《茶馆》第二幕由哪些情节组成?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7、试概括《茶馆》第三幕的主要内容。

8、《茶馆》第三幕由哪些情节组成?表现了什么共同主题?

9、说说松二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10、说说秦仲义是一个怎样的人?

11、举例说刘麻子的可恶之处。

12、举例说明宋恩子、吴祥子的可恶之处。

13、“现在我明白!……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这句台词出自谁的口?如何理解这句话?

14、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这句台词出

5

自谁的口?两个“意思”含义有何不同?

15、“办了工厂、银号又怎么样呢?他说实业救国,他救了谁?救了他自己,他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句中的“他”指谁?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16、《茶馆》中,王利发为了让茶馆生存下去,进行了哪些改革?

17、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称茶馆的存在为“硕果仅存”,透露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18、“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请围绕《茶馆》中“莫谈国事”纸条的变化,分别概括三幕剧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19、“裕泰茶馆”是老舍《茶馆》中唯一的场景,这样的设置有哪些作用?

20、下面这段话反映出茶馆老板王利发是个怎样的人?

“ 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允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茶馆》检测题 答案 (2017—10—20)

一、填空

1、裕泰大茶馆 民国初年 旧中国必然崩溃 2、茶钱先付

3、精明干练/圆滑世故/刚强耿直/富有正义和爱国心/松二爷/唐铁嘴/刘麻子 4、戊戌变法失败后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旧社会人吃人/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封建势力(守旧派)/用尽暴政手段的清政府必将被埋葬

5、人民生活的苦难/松二爷的今昔对比/黑暗势力横行霸道/ 崔久峰理想破灭后的沮丧

6

和绝望/常四爷的愤世嫉俗

6、他善于“改良”的意识/黑暗势力的猖獗/社会的黑暗、丑恶和怪异/旧时代的结束/黑暗巳经到了尽头,光明就要来临的征兆

7、王利发/庞太监/刘麻子/秦仲义/黄胖子/唐铁嘴/康顺子/常四爷 8、秦仲义 实业救国 靠实业救国是行不通的

9、旗人/大清国要完/义和团/王利发/松二爷/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10、松二爷/铁杆庄稼/中国社会的腐朽

11、刘麻子/康顺子/庞太监/两位逃兵/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12、常四爷/宋恩子、吴祥子

13、茶馆掌柜王利发/实业家秦仲义/劳动者常四爷/整个旧社会 14、宋恩子/崔久峰/王淑芬

15、庞太监买媳妇/两逃兵娶一妇/腐朽没落 16、常四爷 小刘麻子 沈处长

17、王利发/秦仲义/一场彻底的革命/康大力

18、松二爷 庞太监 秦仲义 王利发 唐铁嘴 常四爷 19、①/ ④/⑨ / ③/ ⑮ / ⑤⑦ / ⑪⑫/ ② /⑬⑭ / ⑥/ ⑧

20、裕泰茶馆/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刘麻子和小刘麻子/ 唐铁嘴和小唐铁嘴/ 二德子和小二德子

二、多项选择题

1.A D(A项中抗日战争时期应为抗战胜利后,D项中王利发自杀)

2.C D(C项卖菜为生的是常四爷,松二爷终日无所事事;D项中秦仲义、康顺子不是兵痞流氓)

3.A C(A项秦二爷应为常四爷,C项“以情节体现人物”应为“以人物带动故事” 4.B D(B项应为唐铁嘴所说,D项应为刘麻子所说) 三、简答题

1、第一幕: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第二幕: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军阀统治的民国初年。 第三幕: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2、①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热情、有追求,主张实业救国。 ②王利发:是个小商人,胆小、自私、精明干练,谦恭周到。

③常四爷:是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的代表;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富有反抗精神。

3、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一个精明的商人,胆小、自私、精明干练,谦恭周到,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①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对难民强硬、冷漠;对大兵、警察、特务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②善于经营,不断改良。“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通过王淑芬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③对现实不满,但表达得很含蓄,如“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命运的真实写照。他的遭遇不仅唤起人们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憎恶,而且使人清醒地认识到它必然走向灭亡的 历史取向。为了迅速结束这样的年代,人们就必须起来与它进行斗争。

4、常四爷是一位富有爱国反洋意识的“旗人”:①自食其力,乐于助人。“我卖菜呢!

7

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②爱国、敢作敢为。“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③正直、倔强。“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5、①二德子和常四爷、松二爷之间的冲突,揭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社会环境;②刘麻子和康六之间的冲突,庞太监和康六、康顺子父女俩的冲突,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本质;秦仲义和王利发之间的冲突,将封建小业主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展现出来;③庞太监和秦二爷的冲突,表明丫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势力(守旧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④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预示了用尽压制、暴政手段的清政府在日薄西山之后必将被历史埋葬的命运。

6、①李三的抱怨、难民的央告,表现了人民生活的苦难; ②松二爷的今昔对比,表现了遗老遗少的哀叹;

③巡警摊派索贿,吴祥子、宋恩子的敲诈,刘麻子的人肉交易,表现了黑暗势力的横行霸道;

④崔久峰的绝望,表现了旧民主主义者的悲哀;

⑤常四爷的愤世嫉俗,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感情和反抗意识。

7、第三幕写的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北京城的状况。日本侵略者刚走,国民党就接管了北京城。它们经济上以接受“逆产”为名,大肆搜刮人民财产,掠夺民脂民膏;政治上实行法西斯特务统治,疯狂反共反人民。中国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连最善于应付的王掌柜,也被逼自缢。但曙光已经出现,康顺子等人相继投奔“西山”,预示着生活将要发生巨变。

8、第三幕剧由刘麻子给茶馆找女招待,庞四奶请康顺子当“太后”,小宋恩子、小吴祥子勒索王利发钱财,王利发的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去西山,沈处长霸占茶馆,三个老人撒纸钱自悼等情节组成。这些情节揭示了时代的罪恶。

9、松二爷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 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 “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10、秦仲义是一个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他二十岁就主张实业救国,雄心勃勃地办起了工厂,颇有作为地干过一番事业。但他的实业 救国的道路,也像王利发的“改良维新”一样,从一 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秦仲义的结局很凄惨,他的工厂财产已被国民党当做“逆产”没收拆卖。一个曾是财大气粗的资本家,变成了唯有牢騷满腹、一腔悲愤的穷光蛋。秦仲义的下场,是那个时代民族资本家的必然结果。他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靠实业救国是行不通的。

11、刘麻子把京郊破产农民康六的女儿康顺子贩卖给庞太监做老婆。他向庞太监要来200两银子,却只给了康六可怜的10两。但更让人气愤的是,刘麻子昧着良心进行敲诈勒索却显得理直气壮,且摆出一幅替人分忧解难的样子。他劝说康六:“过这村儿没这店,卖女儿怎么卖也对不起女儿,卖给庞总管不愁吃穿,卖到窑子多拿一两八钱 你又不肯”等,让康六感觉理亏在自己,只好认命和死心。

12、①贪婪、蛮横、簕道。如向王利发敲诈时, “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 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点面子!”“对啦!\"坐下谈谈吧! 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别动!君子一 言: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 是自己人!”

②效忠洋人,是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 “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 谁效力!”

13、出自秦仲义的口。秦仲义从二十多岁起就 主张实业救国,但想不到的是,五十多

8

年后,自己费尽了心血,非但没能“富国裕民”,自己反而成了穷 光蛋。这一感慨是反话,是对旧社会强烈不满的愤激之辞。

14、这是吴祥子向王利发敲诈时说的,“那点意思”指钱,“不好意思”是指钱少;此话软中带硬,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表现了他们的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

15、句中的“他”指秦仲义,深层含义:在那个时代,诸多有志之士想寻求实业救国的道路’他们“办工厂”“开银号”苦心经营着自己的事业,但是这一切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资产阶级的改良原本就救不了中国,“想要活命得上西山,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是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之路。

16、 (1)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2)用小桌和藤椅替代以前的茶座或铺上了桌布,用美国的广告画替代了醉八仙大画(3)用唱戏来招揽客人(4)打算请女招待 (5)增加了“茶钱先付”的字条 。帝制虽然改了,但国事却如潮水无情的涌来:军阀开战、饥民逃难、兵警横行,等等,这一切使得王利发的茶馆日益陷入窘境。它把“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越来越大,透露出他对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客谈国事而受牵连、影响茶馆生存的心理。

17、“硕果”一般比喻巨大的成绩。把一个在社会中微不足道的茶馆的存在说成“硕果”,是大词小用,暗示当时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透露出黑暗的现实。

18、第一幕,出现“莫谈国事”的纸条,令人压抑,表现了大清帝国病人膏肓、寿终正寝;第二幕,“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写越大,反映了军阀混战使百姓更感恐惧;第三幕,“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且数目众多,反映了抗战结束后空前黑暗的国民党统治现实。

19、①“裕泰茶馆”可以使观众摆脱因各幕时间相距太远而导致的脱节感;②可以起

到串联时代和人物的“线索”的作用;③可以更为广泛地反映社会的历史面貌。

20、反映出王利发不肯落后,不断挣扎;善良本分,生活无奈;对不公正的社会充满疑虑,满怀怨愤却又无力反抗。

四、拓展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茶馆”这样一个具体场所作为全剧的关键纽结点呢? 首先,为人物提供了茶馆这一典型环境。 茶馆在旧社会是三教九流经常进出之处,可以容纳 各色人等。“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人物 可以在这个生活舞台上表演他们各自酸甜苦辣的 人生话剧。贵人可以在这里摆阔;流氓可以在这里 作恶;骗子可以在这里行骗;说客可以在这里饶舌; 穷人到这里来,只能是卖儿卖女。这样,茶馆就成 了人们透视人生的一个窗口,在这里上演的人生活 剧就成了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其次,茶馆不仅是窗口,它本身还具有象征性。 茶馆的每况愈下,正是象征着社会的衰微破败,成 了旧社会日趋衰亡的见证。《茶馆》三幕戏一堂景, 表明时代在变,人物的命运在变,而故事发生的场 所始终不变,这就给人一种“岁月推移,物是人非” 的悲凉感觉。

再次,茶馆的设置与剧作的整体构思有直接关联。《茶馆》的三幕戏之间几乎都间隔着大约20年的时间距离.而且在三个生活横断面上出现的人物之间、事件之间也不都存在必然的联系。把这三幕戏的场景设定在一个不变的空间-一裕泰茶馆这个舞台进行,就能使观众摆脱因各幕时间相距太远而导致的脱节感,这座具体的茶馆及其人物的命运就像一条潜在的红线把三个时代串联起来共同表 达变迁的深刻内涵。

2、根据原著《茶馆》,分析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的性格特征。 A、王利发:胆小、自私、精明干练,谦恭周到。

9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提示:既表现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

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B、秦仲义:热情、有追求。主张事业救国。

C、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风霜的沉重感。

常四爷的形象:①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②个性语言:“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3、三幕话剧,每一幕都承担了一个“埋葬”任务,请作简要分析。 三幕话剧,每一幕都承担了一个“埋葬”任务,作者也巧妙的应用了“埋葬三个时代”,刚巧与当时的三个统治时期相一致——中国所经历过的清朝、北洋军阀和蒋介石三个统治时期。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

10

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

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4、为什么说《茶馆》中的戏剧冲突很特殊?

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种邪恶之处。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人民对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社会反抗的时代。

《边城》检测题答案

1、 渡船 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出于心灵互相吸引的爱情观, 碾坊 代表了实用功利的、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爱情观。二佬傩送宁可要 渡船 ,不要 碾坊 。 2、《边城》中三次端午节,都与翠翠的爱情紧密相关。第一次写她 初遇傩送,暗生情愫 ,第二次写 没有见到傩送, 却遇到天保 ,第三次写 傩送邀请她看赛船 。

3、“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二佬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 现代社会 冲击下的 隐忧 。 可能 终结 ,也可能 新生 。 4、小说充满诗意,表现在 诗意盎然的环境 、 美好的人性 ,甚至人们

11

孤独、寂寞、和单调 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诗意。

5、《边城》主要通过 祖孙 之爱、 兄弟 之爱、 男女 之爱、 邻里 之爱来展示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以此寄托他重塑 民族品德 的希望。

6、大佬提亲的方式是 走车路 ,即 请媒人提亲 。爷爷 未答应 大佬的提亲。 7、翠翠的性格形象: 天真善良 、 羞涩温柔 、 美丽清纯 。

8、翠翠的父亲先 服毒 而死,母亲在生了翠翠之后, 故意喝凉水 而死。 9、“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的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祖父与翠翠各想了些什么?

祖父想外孙女长大了,到了该出嫁的年纪,内心有高兴也有些伤感,也许还想到自己的女儿;翠翠则看到迎亲的花轿,引发了她对爱情的憧憬。 10、小说多次写翠翠一个人无由地哭,请简述翠翠哭的原因。

(1) 翠翠情窦初开,但这种朦胧的心理却无法明确说出,没有母爱、心里孤独的翠翠面对内心复杂的情感不知所措。(2)爷爷又总用说笑话的方式来试探她微妙难言的心理,她只能羞涩地回避。(3)前来提亲的是天保,并不是自己中意的傩送。(4)去看龙舟赛时又听到

关于傩送和王团总碾坊为嫁妆的传闻。面对这些,翠翠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只好一个人哭。 11、《边城》是 沈从文 写的 中 篇小说。

12、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边城茶峒。里面的人物有摆渡老船夫,老船夫的孙女翠翠,船总顺顺和他的大儿子天保、小儿子傩送。还有老船夫死后陪伴翠翠的杨马兵。 13、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与傩送在河边第一次相遇。 14、王团总愿将碾坊作陪嫁,选傩送作女婿。

15、大佬天保想娶翠翠,托杨马兵向老船夫探口风。老船夫建议或走车路(即媒人说亲)或走马路(即唱情歌)。结果天保走了车路,但翠翠不做声。

16、兄弟二人相约到碧溪岨唱歌来决定婚姻。结局是天保不敌,赌气乘船下行淹死了。 17、老船夫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伴随白塔的坍塌死去了。

18、小说结局白塔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古老文明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或“古老文明的崩溃及对这种文明的挽救)。

19、边城描写的环境特点是:风景美、风俗美。 20、列举湘西的风俗: 21、中秋节:男女月夜对歌。

22、端午节:上吊脚楼看龙舟竞赛,河中捉鸭子,喝雄黄酒,吃粽子。 23、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24、老船夫是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

(1):忠于职守:如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即使是端阳龙舟,他都寂寞地守着渡船。

12

(2)、古道热肠、重义轻利:如过渡人硬要给钱,他就拿去买茶叶、草烟供过渡人享用。 (3)、善良朴实、深爱至亲:如对外孙女关心备至,关心他的生活和婚姻,尊重翠翠的选择。 25、“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这歌是翠翠为捍卫爱情而唱的。 26、个性豪爽、慷慨、敢作敢为、心胸宽广的是天保。

心地善良、蔑视权财、不爱说话、气质秀拔的是傩送。

27、《边城》中用很多植物象征情爱,反复出现在梦中和现实中(共6次出现)的是虎耳草,反映的正是翠翠的内心渴求,寄托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28、结合次要人物船总顺顺、杨总兵等,简析其“人情美”。

船总顺顺:和气、大方,虽为天保之死伤心,但在老船夫病逝世后,他前来帮忙料理后事,并想接翠翠到他家住。

杨总兵:年轻时追求翠翠的母亲而遭拒绝,但并不怨恨。当老船夫去世,他主动前来关怀翠翠。

29、翠翠和傩送在 端午节(节)龙舟赛事上一见钟情。 30、内向不爱说话的是 傩送 ;豪放不拘小节的是 天保 。 31、到翠翠家提亲,走 车 路的是 天保 ;走 马 路的是 傩送 。 32、爷爷在某个夜晚意外辞世。 杨马兵 (人)主动陪伴翠翠。 33、交代翠翠母亲的故事,有何作用:

① 对环境描写方面: 突出茶峒边城的质朴的人情

② 对人物刻画方面: 突出老船夫尊重女儿意愿,看重真情的性格,也为后面老船夫让翠翠自主选择爱情作铺垫

③ 对情节发展方面: 与翠翠的坎坷命运互为比照 。 34、湘西具有地域特色的风俗人情: 元宵节:放烟火,龙灯、狮子;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中秋节:上月,青年男女月下对歌。

35、三次端午节,都与翠翠的爱情相关。其中,傩送因事外出、没有来的是第 二 次。 36、 《边城》中, 傩送 和他的哥哥 天保 同时爱上了翠翠, 傩送 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天保 豪放豁达,聪明而多情,当两兄弟知道彼此的心迹后相约以 唱歌 的形式求婚,让心上人选择。

37、 顺顺 逼迫 傩送 接受 王团总家 的陪嫁碾坊。

38、老船夫死之前那晚有许多征兆,比如 风大雨大雷声大 、 白塔坍塌 、 船被洪水冲走 。

39、老船夫,他最后的那句“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既是他对 翠翠的安慰 ,也是准备接受 天命更大的考验。

40、老船夫待人接物具有 重义轻利且性格倔强 的性格特征,请举出两个细节加以说明: ....

13

①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上,老船夫一一捡起依然塞给那人;如果别人还是还钱,他就托人买茶叶供过渡人享用 。

② 老船夫去买肉,人家不要他的钱,但他也不想占屠户的便宜,他会预先把钱算好,猛地把钱掷到钱筒里,提了就走。

41、爷爷向翠翠所说的求婚方式,一种是 走车路 ,就是 托媒人提亲;一种是 走马路,就是 唱三年零六个月情歌求爱 。

42、在一个美丽的夜晚,翠翠在优美迷人的歌声中梦见象征爱情的 虎耳草 。

43、《边城》采用 散文化 的叙事笔调、 生活化 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 景美 、 风俗美 、 人情美 作了理想化的表现。

44、《边城》中作者安排摘虎耳草这个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①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因为翠翠做梦摘虎耳草才错过了听他唱歌。 ②翠翠摘得此草却不知交给谁,又暗示了她的爱情最终没有结果。

45、《边城》中祖父决意多做点事,等他把人渡完再回家吃饭,反映了祖父 忠于职守 、 忠厚淳朴 的品格。

46、《边城》并未精心构思情节,而是通过人性美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他追求 田园牧歌 式的生活与现实恶俗的生活形成对比。

47、暮色中,翠翠坐在溪边,“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枪在船边剥剥的敲着烟灭。”翠翠就忽然哭起来了。原因是:在孤寂的环境中,自己青春少女的心争无人倾听,内心苦闷而哭。 48、《边城》寄托着作者 自我 和 民族的隐痛与期待。 49、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边城 茶峒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