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督脉

督脉

来源:欧得旅游网
[督脉

声明 本词条涉及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知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前内容仅供参考。 诚邀更多本领域专家帮助我们共同完善词条,为网民提供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现在加入)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目 录 1简介 2临床表现 3病机分析 4主治病症 5穴位名称

1简介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

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分支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2临床表现

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劂

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督脉图片锦集(15张)

3病机分析

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入脑,上巅,循额。邪犯督脉,则角弓反张,项背强直,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督脉上行属脑,与足厥阴肝经会于巅顶,与肝肾关系密切,督脉之海空虚不能上荣于充脑,髓海不足,则头昏头重,眩晕,健忘;两耳通于脑,脑髓不足则耳鸣耳聋;督脉沿脊上行,督脉虚衰经脉失养,则腰脊酸软,佝偻形俯;舌淡,脉细弱为虚衰之象。督脉主司生殖,为“阳脉之海”,督脉阳气虚衰,推动温煦固摄作用减弱,则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小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亦为虚象。

4主治病症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症。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5穴位名称

长强

【定位】:在尾骨端下0.5寸,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镇痉熄风,清热利湿,固脱止泻。

【主治】:①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②癫狂痫。 【类别】:督脉、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络穴 腰俞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作用】:调经通络,清热利湿。

【主治】:①癫狂,癫痫。②痔疾。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④月经不调。 腰阳关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强腰补肾,调经通络。

【主治】:①月经不调,遗精,阳痿。②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门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带下。③泄泻。④腰脊强痛。 悬枢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温补脾肾,强壮腰脊。 【主治】:①腰脊强痛。②泄泻,腹痛。 脊中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

【主治】:①泄泻。②黄疸。③痔疾。④癫痫。 中枢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

【主治】:①黄疸,呕吐,腹胀满。③腰脊强痛。 筋缩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止痉熄风,健脾调中。 【主治】:①癫痫。②脊强。③胃痛。 至阳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利湿,健脾调中。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黄疸。③胸胁胀痛,咳嗽,背痛。 灵台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疔疮。③咳嗽,脊背强痛。 神道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养心安神,熄风止痉,清热通络。

【主治】:①心悸,心痛,失眠,健忘。②咳嗽,噎膈。③脊背强痛。

身柱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祛风退热,宣肺止咳,宁心镇痉。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癫痫。③脊背强痛。 陶道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解表,熄风止痉,镇惊安神。 【主治】:①热病,疟疾。②头痛,脊强。 【类别】: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

【主治】:①热病,疟疾,骨蒸盗汗。②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③癫痫。④咳喘。 【类别】:督脉、手、足三阳脉交会穴 哑门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 【作用】:熄风止痉,通络开窍,疏风活络。

【主治】:①情志变化引起的精神障碍、乏力。②聋哑。③中风,舌强不语,暴瘖。④癫狂痫。⑤后头痛,项强。⑥鼻衄。

【类别】:督脉与阳维交会穴 风府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疏散风邪,清心开窍,通利机关。

【主治】:①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②颈痛项强,眩晕,咽痛。 【类别】: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 脑户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作用】:散风清热,开窍止痉。 【主治】:①头晕,项强。②癫痫。 【类别】: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强间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作用】:散风通络,宁心安神。

【主治】:①头晕,眩晕。②癫狂痫。③中风偏瘫。 穴位名称:后顶[经穴]

【定位】: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作用】:散风通络,宁心安神。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症。③中风偏瘫。 后顶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症,烦心,失眠。 百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平肝熄风,升阳益气,醒脑宁神,清热开窍。

【主治】:①眩晕,头痛。②昏厥,中风偏瘫,不语。③脱肛,阴挺。④癫狂不寐。 【类别】: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前顶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作用】: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鼻渊。③中风偏瘫,癫痫。 囟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作用】:平肝熄风,醒神镇惊。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鼻渊。③癫痫。④小儿惊痫。 上星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作用】:清肝明目,宣通鼻窍。

【主治】:①头痛,目痛。②鼻渊,鼻衄。③癫狂。④中风偏瘫。 神庭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作用】:清肝明目,熄风止痉,通窍安神。

【主治】:①失眠,惊悸,痫症。②头痛,眩晕。③鼻渊。 【类别】:督脉、足太阳、阳明经交会穴 素髎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

【作用】:清热宣肺,宣通鼻窍,苏厥救逆。

【主治】:①昏迷,昏厥,新生儿窒息。②鼻塞、鼻衄、鼻渊、酒(查皮)鼻。③目胀痛,视物不清。④足跟痛。

水沟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作用】:开窍启闭,苏厥救逆,清热化痰,宁神镇痛。

【主治】:①晕厥,中暑,中风昏迷,精神障碍,牙关紧闭。为急救要穴。②癫狂、痫症。③急性腰痛。④胃疼不止,口喎面肿。

【类别】:督脉与手足阳明之会 兑端

【定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作用】:清泻胃热,定惊止痛。 【主治】:①癫狂。②牙龈肿痛,口喎。 龈交

【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作用】:清热明目,宣通鼻窍。

【主治】:①急性腰痛。②痔疮出血、痔疾疼痛。③齿龈肿痛。④鼻渊。⑤癫狂。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督脉图片锦集(15张) 词条图片(2张)

1/1

经络

经脉

十二经十二经十二经十二皮脉

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

别 筋 部 ▪ 手太阴肺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手三阳经

▪ 手阳明大肠经

足三阴经

▪ 足太阴脾经

▪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阳经

▪ 足阳明胃经

▪ 督脉

奇经八脉

▪ 任脉 ▪ 冲脉 ▪ 带脉 ▪ 阴维脉 ▪ 阳维脉 ▪ 阴跷脉 ▪ 阳跷脉

络脉

▪ 手太阴络脉 ▪ 手少阳络脉

十五络脉

▪ 手少阴络脉 ▪ 足太阳络脉 ▪ 足厥阴络脉

▪ 手厥阴络脉 ▪ 足少阳络脉 ▪ 任脉之络

▪ 手太阳络脉 ▪ 足阳明络脉 ▪ 督脉之络

▪ 手阳明络脉 ▪ 足太阴络脉 ▪ 脾之大络

▪ 足少阴络脉

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

经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