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概论试题A

来源:欧得旅游网


《教育概论》期末考试试卷(A)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做答无效)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地。

3.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4.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 5.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6.终身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

7.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脱离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 8.衡量一堂课的好坏,标准是教师教的怎么样。

9.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10.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二、单向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强调“教育既生活”、“学校既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A.康德 B.赞可夫 C.杜威 D.陶行知

2.封建社会的教育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教育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 )。 A.形式多样化 B.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C.等级性 D.阶级性 3.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 )。

A.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B.具有永恒性 C.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C.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4.“罗森塔尔效应”反应了( )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

A.内容正确 B.方法恰当 C.目的明确 D.与学生情感深厚 5.提出“白板说”的是 (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格塞尔

6.人的发展要经过乳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等时期,这说明人身心发展具有( ) 。

1

A.稳定性 B.可变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 )。

A.国家课程管理 B.地方课程管理 C.学校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8.单轨学制形成于( )。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9.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教育目的制定的客观依据( )。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D.教育哲学思潮

10.学校产生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 A.校舍;教师 ;学生 B.设施;师资;书籍

C.教师;学生;教材 D.剩余劳动;社会需要;文字的发展

11.中国实行的第一现代学制是1904年,张之洞、荣庆、张伯熙三人重新修订的( ),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指导着我国教育向现代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12.学校工作的全面安排,必须以( )。

A.教学为主 B.教育为主 C.学习为主 D.开发智力为主 13.发现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斯金纳 C.布卢姆 D.罗杰斯

14.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可救药,那就违背了( )原则。

A.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 B.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C.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D.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15.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其(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共同规定性是( )。

A.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B.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

C.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D.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义务教育是( )。

A.普及性教育 B.自愿性教育 C.强制性教育 D.淘汰性教育 3.教师劳动具有下列特点 (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4.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下列观点( )。 A.教师中心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儿童中心论 5.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包括 ( )。 A.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 C.政治教育 D.法制教育 四、简答题 (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2.课程标准的涵义是什么?

3.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的五种课程形态是什么? 4.教师基本的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5.为什么说德育过程中任何一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不是立杆见影的? 6.列举影响较大的几种现代德育模式及代表人物。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 2.联系实际阐述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

《教育概论》试卷(C)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做答无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捷克教育家 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诞生。 2.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 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4.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

5.根据课程影响人的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 和 。

6.我们通常采用的观点: 、 和 是教育的三大要素。 7.“发现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教育家 提出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教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2.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全面发展的人是( )。

A.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的人 B.德智体等均衡发展的人 C.智力和体力和谐、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 D.语数外等各科优秀的人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 D.课外辅导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

A.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 B.学校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 C.教师的实际水平 D.学生的实际水平 6.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人是( )。 A.布鲁纳 B.阿特金 C.斯腾豪斯 D.斯基尔贝克 7.“教学相长”最早出于 ( )。

4

。 )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学记》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 (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公共性 D.模糊性 9.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可以将课程分为( )。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D.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0.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A.练习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发现法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者即教师,受教育者即学生。

2.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只需在教学完结的时候进行评价。 3.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是没有的。 5.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存在,它不过是某种意念。 6.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改革倡导的基本精神。 7.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

8.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 9.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没有区别。 10.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2.社会经济水平对教育制约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国际学制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4.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5.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教学工作有哪些基本环节?你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2.请分析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可能途径。

5

六、案例分析题(共15分)

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

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6

《教育概论》试卷(D)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做答无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

2. 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而相对来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作用。 3.我国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还有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即 。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 。

5.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理解宽容、 、和谐合作。 6. 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 、 。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 2.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是( )。

A.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教育 D.后天因素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 )颁布的。

A.1985年 B.1986年 C.1995年 D.1997年 4.根据比较明确的文字记载,学校教育应该产生于( )。 A.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 )的特点。 A.教育性 B.长期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7.我国颁布而未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寅学制 8.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7

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0.在德育中要注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贯彻了( )。

A.正面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师是实践工作者,而不是研究者。 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教育学是一个学科,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 4.教育的本体体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 5.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构成部分。 6.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 7.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 8.德育就是道德知识的教育。 9.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0.说服强调以说理的方式使学生心服口服,也就是要以理服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 3.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策略有哪些? 4.教学工作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 5.运用陶冶教育法的要求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六、案例分析题(共15分)

许多中小学老师认为,孩子在课堂上就应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听课,并把那些爱“插嘴”的孩子批评为不懂礼貌、不守规矩。

8

记者近日在一所小学听了一节公开课《邱少云》,当老师正讲在兴头上时,一名小男孩举起手提问,“老师,为什么蓝蓝的天上没有闪闪的星?为什么邱少云身上带着子弹、手榴弹而不爆炸呢?”。老师一时语塞,碍于有人听课便严肃地说道,“书上一直就是这么写的,至于其他的下课再讨论吧。”小男孩只好怏怏地坐下,一节课也没再举手发言。在场的许多教育专家、教师都对老师的这件事的处理表示异议。——摘自《天津日报》

请结合所学的教学理论,谈谈您对这一事情的看法。

9

1.简述社会教育的特点 p35——五——1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p35——六——1 3.简述马克思思主义关于认得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4.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5.课程标准的基本含义

6.学校课程类型有哪些p53——四——4

7.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p53——四——7 8.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p58——四——8 9.列举5个当代的教学木模式极其代表人物 10.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p58——四——5 1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有哪些p40——五——1 12.怎样那个建立良好的是师生关系p39——四——2 13.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14.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p43——四——3 15.简述义务教育的涵义

16.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络将课程分为那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 17.课程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18.怎样理解赫尔巴特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19.教育目的的制定的……. p43——四——3 20.在实践中如何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辨析:

21.教学实际上等同于智育 22.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23.绿皮书p35——四——3 24绿皮书p35——四——4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