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缓刑后的刑期执行及程序。根据刑法规定,违反缓刑规定但不构成犯罪而撤销缓刑的,执行原判决并折抵羁押时间。若发现漏罪或在缓刑期内犯新罪,将原判决与新罪合并处罚。撤销缓刑程序:审判新罪时撤销缓刑,或法院收到公安机关建议后一个月内作出裁定。依据《刑法》第77条。
法律分析
一、撤销缓刑如何执行刑期
1、缓刑撤销后,要依据缓刑撤销的情形执行刑期:
2、如果是违反缓刑的规定,但不构成犯罪而撤销缓刑的,只需要执行法院的原判决,如果在判决前被羁押的,将羁押的时间折抵刑期后再执行。
3、如果是发现有漏罪或者在缓刑考验期内有新的犯罪时,将原判决与漏罪或者新罪合并进行处罚。
二、撤销缓刑的程序是
1.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因发现其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由审判新罪的人民法院在审判新罪时,对原判决宣告的缓刑予以撤销。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撤销缓刑的,原作出缓刑判决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同级公安机关提出的撤销缓刑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2.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拓展延伸
撤销缓刑对犯罪分子的社会再适应性有何影响?
撤销缓刑对犯罪分子的社会再适应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撤销缓刑意味着犯罪分子将被迫立即返回监狱服刑,失去了在社会中重新适应的机会。这可能导致他们失去信心和动力,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其次,缓刑的撤销可能使犯罪分子再次暴露于罪犯之间,增加了再次犯罪的风险。此外,撤销缓刑可能对犯罪分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他们在社会中建立的稳定和支持网络。因此,撤销缓刑对犯罪分子的社会再适应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结语
撤销缓刑对犯罪分子的社会再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立即返回监狱服刑剥夺了重新适应社会的机会,可能导致信心和动力丧失。再次暴露于罪犯之间增加再犯风险。同时,对家庭和社会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破坏稳定和支持网络。因此,撤销缓刑需要更多关注和支持,帮助犯罪分子重新融入社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二 对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使用暴力或者抢控驾驶操纵装置,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前款规定的驾驶人员在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擅离职守,与他人互殴或者殴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章 特别程序 第四节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第三百四十五条 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时,应当对精神病人严加看管,并注意约束的方式、方法和力度,以避免和防止危害他人和精神病人的自身安全为限度。
对于精神病人已没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解除约束后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解除保护性约束措施。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五条 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被保护人;
(三)对被保护人的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四)将被保护人带到安全场所保护;
(五)变更被保护人的住所和姓名;
(六)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采取上述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将采取保护措施的相关情况一并移交人民检察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