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实录

《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实录

来源:欧得旅游网

  《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出诗歌

  师:同学们,上次我教给大家的诗歌都会背了吗?今天我们来背背看。(学生齐声背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写诗。同学们有没有在夜晚逛过街道,看到街道两旁的路灯像什么?远看像什么?留槎洲大桥和江滨路上的灯光倒影在水中像什么?

  生:像天上的星星。

  师:看到天上的星星我们又会想到什么?

  生:街灯。

  师:我们把街灯和星星联系起来编两句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板书)

  师:街灯远看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像天上的星星。那看到天上的星星我们又会想到什么?

  生:街灯。

  师:好,写成诗句怎么说?

  生(顿悟,紧跟着念出)“天上的星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师板书)

  师:诗歌写得很美,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生答)看到街灯想到星星,看到星星想到街灯,这种由一物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就是联想。(板书)由此展开,天上会有些什么?

  生:有街市。

  师:那街市上又有些什么呢?

  生1:街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生2:街两旁有树,有各种各样的物品。

  (师根据学生发言,快速板书:天上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

  师:作者会想到什么?又怎么把它写成诗呢?

  学生七嘴八舌,师微笑鼓励,然后在黑板上快速写下第二节诗: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物品,

  定然是世间没有的珍奇。

  (学生齐读诗句)

  师:刚才由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再想到物品,后面所想与前面所想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

  师:想到并不存在的东西,这应属于什么写法?

  生:想象。

  师:我们虽能想象出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但是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那想象是什么文章常用的手法呢?

  生:童话,比如《皇帝的新装》

  师:对,想象和联想同时也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上次我们写诗由雪想到鹅毛、蒲公英,运用的是联想(师让生背前一课时教的诗并明确诗中用的是想象)请同学们继续想象,说到天上,我们会想到哪些人?

  生:天上会有外星人、仙人、玉帝、王母娘娘……

  师:说到王母娘娘时会想到谁?

  生:牛郎、织女。

  师:你们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在天上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生:他们被天河阻隔,只有每年七夕才能相会。(学过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别人的想象。

  生:王母娘娘被感动了,让牛郎、织女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师:中国人有情人节、七月七。中国人讲究团圆,跟外国人不一样,要喜鹊搭桥,还要什么?

  生:搭彩虹桥。

  师:有位诗人跟我们想得差不多。这首诗是郭沫若写的,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查资料。那诗人郭沫若是如何写的呢?师板书:

  —→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师:你们能想象出来吗?我们来好好读一读。

  (学生齐读这一节诗句)

  师:谁能给这首诗加个题目?

  生:街灯。

  生:街市。

  生:幸福。

  生:天上人间。                                                                                                                       ------

  师:郭沫若出的题目是 《天上的街市》(板书)

  二、探究问题,理解诗歌

  师:在初一第一册我们学过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文中是怎样描写他俩的生活的?

  (几名学生概述故事内容)

  师:总之,他们受尽迫害,过的是聚少离多的生活。而在诗人郭沫若的笔下两人却过着幸福的生活,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呢?

  生:社会造成的。

  师:(提示)本诗写于1921年。

  生1:反映出作者渴望自由,渴望美好的生活。

  生2:他想改造世界,推翻旧社会。

  生3:他想推翻封建统治,过上幸福生活。

  生4:他想把自己的渴望写出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你们的理解很好,关于这个需要结合作者生平情况来分析,你们可以课后去查查资料。我们来看本诗最能表现诗人执著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的词语是什么?

  生说师明确:定然是、定能、定然(师在该词语下加“△”)

  师:诗人用肯定的词语,给人鼓励、信心。本诗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联想、想象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如“天河”、“流星”就是现实中有的,但这些现实基础必须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把诗句来读一读。

  (生齐读全诗)

  三、划分节奏,诵读诗歌。

  师:同学们自己觉得读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没有读出感情,没有停顿。

  师:对,读诗特别要注意感情、节奏、语调的变化,还要注意押韵(让学生圈出全诗的韵脚)。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给本诗划分节奏。

  (四名学生上讲台给诗歌划分节奏,师生点评)

  师:根据这几位同学划分的节奏,我们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全诗)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读得有点沉重,应轻松一些,读出美好幸福的感觉。第一节应读出一份惊喜;第二节应表现出一种赞美;第三节表现出欢乐;第四节要读得甜美。老师来读一遍给你们听听好不好?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师: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遍。

  (学生朗读全诗,效果已全然不同)

  四、布置写诗,培养能力

  师:课后大家再多读全诗,细细品味。刚才我们跟着作者想象的翅膀去闲游了一番,假如你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或月明星稀,或群星灿烂。也许你在河边,也许你在树下;或者是一个雪夜,你走在大雪纷飞的街上;或许是一个雨天,你倚在窗前看细雨绵绵……你浮想联翩,那么就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诗句写下这些画面,我给同学们一个题目——《静夜》,要写成现代诗。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见附页)

  [简评]:

  这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具体表现如下: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日常所见的街灯展开联想,把街灯和天上的星星联系起来,进而自然而然引出诗句,层层展开,引导学生轻松地步入诗歌的殿堂,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2、营造了轻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上课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微笑鼓励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留有充分的空间以供学生参与。让学生作诗,划分节奏,诵读全诗,师生点评,生生互评,整个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3、重视诗歌学法、读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整堂课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引导感悟。特别是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