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核舟记》优秀教案

《核舟记》优秀教案

来源:欧得旅游网

  教学目的:目的一。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同上节。

  内容和步骤: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通极工极雕。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通的微雕技艺,后者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句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不”、“曾不”等。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是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分比较合理?

  ——二至四段为一部分,五段为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句文句。

  (3)除了什么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作业: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节

  教学目的:目的二。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同上节。

  教学关键:同上节。

  教学方法:同上节。

  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关,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苏轼、鲁直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什么样的心态?

  ——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很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3)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第四段

  1.讨论短语译法。

  横卧一楫 椎髻仰面 视端容寂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由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比喻、顶直

  使抽角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

  3.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为什么要这样写?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镜与船头之情遥相互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七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法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八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

  2.练习三

  作文训练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说明语言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二、了解平实用语和生动用语两种不同说明语言;

  三、引导学生初写说明文,主要学会用平实语言说明同时也学习用生动语言来说明。

  教学要点:

  以第六单元中的课文为例,进一步让学习了解本单元中说明语言的不同特点。

  如《我国的气候》,语言平实;

  《门外文谈》,则为朴实,幽默的语言。

  结合知识短文训练学生掌握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用语。

  教学要求:

  1、平实的说明;

  2、结构形式,总说分说;

  3、常见说明方法;

  4、字数:650—700字。

  参考题目:P176—177

  例文:P258(参考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