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栽蒜苗

来源:欧得旅游网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教材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学生将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栽蒜苗(二)中的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的预测中引入,在教学中,请学生猜一猜这些蒜苗的长势,然后再共同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本单元学习的统计图仅是单式的,复式的统计图在后续的学习中将重点学习。(1)已学过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①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②简单统计活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下册,三年级下册③条形统计图,简单统计活动;四年级,条形统计图。(2)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 五年级下册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复式统计表。(3)本节课教学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①学生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②能根据一组相关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③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生分析前测: 1、看图回答问题。 (1)各小组有多少人?舞蹈( )乐器( )体育( )科技( )数学( )(2)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2、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统计图?3、访谈:阅读书上“栽蒜苗(二)”的例题,你喜欢这样的内容吗?喜欢 不喜欢 如果不用书上的例题,你更喜欢哪些方面的知识作为例题?例如: 调查对象:中关村一小 四年级11班 条形统计图正确率了解其他类型统计图情况100℅10℅访谈调查:喜欢书上例题的不喜欢的21.7﹪78.3﹪喜欢其他内容分析:体育:13﹪,生物:50﹪,自然现象;航天;活动:15.3﹪(编者注:胡老师的研究很有价值,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是广泛的,并不集中,此其一。其二,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兴趣也需要老师做引导和拓展,教材栽蒜苗的体裁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还有自然学科的知识,学生意志的锻炼,研究方法,数学的眼光,良好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让学生真正经历统计的全过程的内容很少,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知道其他类型统计图的人数对比:知道折线统计图的人数不知道折线统计图的人数2人 4.3﹪44人 95.5﹪学生分析及我的思考: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共进行了五次有关统计图表的认识学习,从搜集整理数据、读图解意来看,学生比较熟悉,由于生活中也常见折线统计图,所以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教学在教材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在保留教材知识框架的同时,结合城市学生知识面宽的特点,设计科学领域中有关鳞虾和鲸鱼的活动规律为背景,激发学生探求活动变化规律的热情,突破过去折线统计图中知识相关的数量进行分析的课路,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在不断的“比”中读图、画图、联想。通过它们的衔接点,启发学生思考、寻找规律,最后发现人所未知的秘密——生态世界中适者生存的规律。本课突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 “比”的数学思想的内涵。教师力求活用教材,引领学生体验、探索事物产生发展的过程,体现数学教学的魅力。【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2、通过整理数据制图,从图上获取信息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感受数学与科学存在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情境引入:出示图片,谈话引入。(目的: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们学过测量物体的重量,长度,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得到许多的数据,使我们知道许多知识。今天让我们再了解一组来自南极深海的数据,借助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共同来解读数据的奥秘。(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入,回忆所学知识。)活动二:(1)出示南极磷虾图片。你们认识它吗?鳞虾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它的数量惊人,通常是数亿只聚集成群,在海洋中漂浮。(2)出示统计表。(目的:提供数据为发现规律做铺垫。)我们收集到一些数据并制成了统计表。(出示统计表)鳞虾活动情况统计表:时间(小时)深度(米)12:008014:007816:007518:007020:003522:002224:0020教师:请大家观察统计表,我们把时间和深度的数据排列在一起,你能知道什么?学生1:我能从统计表中看出12时鳞虾在水下80米深的地方。学生2:我能看出每隔两小时观察一次鳞虾的活动。学生3:我能看出鳞虾游得越来越浅。小结:在统计表中通过数据我们能知道水深及所对应时间,以及数据的变化。如果我们将数据转化为图表,又能看出什么哪?(3)出示条形统计图。教师:你能一眼看出什么?学生:我能一眼看出12时鳞虾在水下最深,22时、24时在水下最浅。教师追问:就水深水浅的问题进行比较,你是从统计表中一眼能看出来还是条形统计图中一眼看出来?评价:统计图比统计表更直观。(设计目的: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的联系。条形统计图更直观地看出水的深浅。)(4)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你又能看出什么?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两人一组小声讨论。(注:图中横坐标改为每4小时一标注。)学生填表思考问题:①统计图中每 小时记录一次鳞虾的活动。(设计目的:突出折线统计图中点是统计的依据,及折线统计图的“折”的特点。)学生1:我认为每4小时记录一次鳞虾的活动。学生2:我认为每2小时记录一次鳞虾的活动。教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到底哪个正确?小组内先讨论统一观点,在全班汇报。反馈:现在意见统一了吗?(学生兴奋地齐答:统一了!)老师:刚才不是还意见有分歧吗?为什么这么快就统一了?说说原因。请一组同学再现刚才的辩论过程。学生1:刚才我是观察时间的变化(横坐标),从12时——16时间隔4小时,所以认为是每四小时记录观察一次。学生2:虽然间隔4小时,但它们中间还有一个“点”,说明观察了一次。学生3:从12时到16时中间还有格。它只是省略了中间的时间。教师强调点的作用,并以次为依据追问其他“点”的含义。例如:水下35米点的含义,估计17时鳞虾在水下的活动位置。②你能说一说从12时—24时鳞虾活动的总体变化吗?(目的:引导学生体会磷虾的三种活动变化,即缓慢上升,快速上升,持平。总体趋势是上升。借助手势描绘磷虾活动轨迹,强调折线统计图中点的作用及“折”的含义。突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学生1:鳞虾活动由深到浅。学生2:鳞虾从12时到18时缓慢上升,(因为线段的变化不大)从18时到20时快速上升,(因为线很陡)到了22时它又没有变化。(水平运动)学生3:为什么说18时到20时上升的快,因为它从水下70米一下上升到35米,差距很大。学生4:借助手势进一步说明何时深何时浅。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1:从几时到几时鳞虾上升得最快?学生2:鳞虾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学生3:它未来会怎样运动?(5)你能预测磷虾后12小时的活动趋势吗?学生1:继续上升。学生2:根据前面的数据规律,鳞虾可能下降。学生3;先上升,在下降。活动三:(绘制鳞虾后面12时折线统计图)想不想知道鳞虾后面12小时的真实活动情况?(1) 出示鳞虾活动统计表:2:00304:00356:00708:007510:007812:0080 出示鳞虾活动的折线统图。你又发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如果继续观察24小时你预测一下,鳞虾的活动轨迹会是什么样的?能用身体语言表达吗?学生1:鳞虾活动是有规律的。学生2:它活动的轨迹是对称图形。(举例说明)学生3:鳞虾这样活动可能与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学生4:它可能受温度、时间、阳光的影响……运用三个图做小结,即前12时折线统计图——24时折线统计图——多天的折线统计图。我们看到鳞虾一天活动的趋势,两天的活动的变化,从而预测出鳞虾许多天后的活动规律。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沟通联系。沟通表图与数据之间的联系。(结合课件演示)从统计表中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分类;从统计图中一眼看出了水深水浅;从折线统计图你们又看出了什么?_(鳞虾活动变化的趋势.即:磷虾深浅变化的趋势.教师手势辅助说明.)活动三:(鲸鱼活动统计图表)时间(小时)水深(米)12:00014:00016:00018:002020:00022:002024:000 画折线统计图:(1)讨论方法。(1) 师生共同找一个点。(2) 剩下的部分学生找点,(3) 连线.(4) 读图。(1) 读图。① 鲸鱼从16时—24时这一段怎样活动?分析原因。学生猜测:它可能在呼吸;在吃鱼……② 估计一下,后12小时鲸鱼会怎样活动?你能描述它的活动情况吗?③ 你能预测鲸鱼未来的活动趋势吗?小结:鲸鱼一天的活动趋势是这样的“手势”,两天哪?许多天哪?通过折线统计图使我们发现了鲸鱼活动的—规律。(2) 复制统计图,观察两种动物之间的活动轨迹,寻找联系。 当我们观察到磷虾和鲸鱼的活动情况后,它们之间有联系吗?怎么看出来?用什么办法?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小声讨论。(随着声音的减弱学生脸上洋溢出灿烂的微笑。)学生1:举着两张折线统计图纸,无比兴奋地说:“我们发现它们俩相遇了!”鲸鱼可能在吃鳞虾。其他学生纷纷坐着就说:“我们也发现了。”教师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的创举。师:出示24时两种动物的折线统计图对比,演示联系。(编者注:图像相交,并不表示磷虾和鲸鱼正好在空间相遇。)小结:傍晚时分,当磷虾上升到水下20米时,鲸鱼正潜到水下20米,为了吃——鳞虾。正是有了折线统计图的帮助使我们发现了两种水下动物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它们的活动趋势,并且预测出未来的活动规律。小结。回忆刚才你们的研究过程,你们把数据从统计表转化为折线统计图,又创造性地把鳞虾与鲸鱼的活动轨迹复制在一起。非常大胆、非常有创意的想象。科学家正是用了和你们同样的方法发现了人所未知的规律。8.统计图赏析。生活中我们处处用到不同形式的统计图,它们有着各自的用途。希望同学们运用所学过的统计知识,收集你赶兴趣的数据,通过整理分析,制图,你会发现更多。【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分析】教学后测:(书上97

  题号(1)(2)(3)正确率91.4﹪80﹪100﹪错误率8.6﹪20﹪ 课中磷虾练习,例如:科学家每 小时记录一次鳞虾的活动。教学中只有17﹪的学生正确回答,课后正确率明显提高。错误举例:(1) 小玲每隔( 2 )时测量一次气温。(2) 描述总体情况个别学生没有完整说出上升、持平、下降三种情况。【点评】该案例有以下特点:1、情境的设计新颖、有创意、且符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能突出折线统计图的价值。2、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交流和想象的空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数据意识。3、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自然而不落痕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