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声音的特性

来源:欧得旅游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实际中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1)

  (1) “赛马”欣赏2分钟视频展示:让学生认真欣赏,谈谈感受。

  (2) 教师指出:像刚才的音乐一样,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3)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通过哪些方面来描述乐音呢?

  2、引入(2)

  介绍:俄罗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他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声音的奥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引入新课:声音的特性(板书)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声音的音调

  (1) 教师演示:

  ①用电子琴弹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让学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用音频播放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让学生感受不同。(展示课件:声音的音调)

  (2) 得出: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高亢;低音沉闷。

  物理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 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①分组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分组实验:用硬纸片快慢不同的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③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频率的概念

  ①我们把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 Hz( 板书)。

  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板书)。flash课件展示:音调与振动的快慢、

  (5) 学生看书,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力和发声范围图。

  (6) 教师提问: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那么低于20 Hz和高于20000 Hz的.声波我们能听见吗?学生回答,找出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

  次声波:发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超声波:发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板书)

  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声波和次声波。

  2、声音的响度

  (1) 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击鼓,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改变录音机的音量控制开关,让学生声音大小或强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声音的响度。

  (2) 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教师演示: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②学生思考、讨论: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③教师提问:响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吗?(学生思考、猜测。)

  ④师生小游戏:教师小声说一段话,后排学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学生能准确说出。

  ⑤学生得出: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⑥师生归纳总结:影响声音的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板书)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 “猜乐器”: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歌曲,让学生指出不同的乐器。

  (2) 学生小游戏:让后排的几个学生说同样的话,前排学生不回头指出说话学生的姓名。

  (3) 教师提问:你凭什么区分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同学?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特色叫音色。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

  知识: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现乐音特征中的特殊优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