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来源:欧得旅游网

  教学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课堂类型:主题型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把握古体诗的特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

  2、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教学过程: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唐代是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唐诗中有四季变换的美好,有万物欢腾的生机,有高山大川的壮丽,还有野草小花的顽强。我们今天学习的《唐诗二首》似乎与这些诗歌都不同。

  (设计意图:以两位诗人格律诗中的名句导入,一方面是做课前热身,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这些对仗的诗句为学生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形式上的特点作以参照;其三,也与课末的主题相呼应:诗歌可以描绘美、传播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关照民生,关注现实。)

  二、初读求同,读懂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首诗歌,说说这两首诗歌在形式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可以从字句、押韵、平仄、表达方式等角度来说。

  预设:

  这两首诗都很长,有很多句,不像格律诗一样是四句或者八句。

  这两首诗押韵有变化,不固定。

  这两首诗每句中的字数也不相同。有二言,三言,七言,九言。

  这两首诗都没有对仗、平仄的限制。

  这两首诗都是古体诗,叙事诗。

  (屏显,共读)

  与格律诗相比,古体诗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中途可以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卖炭翁》是乐府体。

  2、结合课下注释,快速了解诗意。

  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诗,它们分别叙述了怎样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

  预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了诗人所住的茅屋被肆虐的秋风吹破,茅草横飞,屋漏遇雨,长夜难眠的经历。

  《卖炭翁》叙述了在终南山伐薪烧炭的老人,辛辛苦苦烧成的千余斤碳被宫里的太监掠夺而去的事。

  过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叙之事是诗人的亲身经历,《卖炭翁》所叙之事是诗人的所见所闻。那么这两个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大家再读诗歌。

  预设:

  这两个故事中人民生活都很悲惨。

  两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可怜的老人。

  两个故事都揭露了现实的黑暗。

  ……

  3、两首诗中都有一位老人形象,结合两诗中具体的词句,说一说哪位老人的遭遇更悲苦?请你为老人代言,用朗诵表现出其生活的悲苦。

  小组讨论、交流。朗读,展示。

  预设: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生活贫穷,住的是茅草屋,盖的被子很破旧。“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从“冷似铁”“踏里裂”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生活穷苦。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的茅草屋被风吹破,又遇上冷冷秋雨,长夜难眠,一家人生活无所依凭。“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内心独白透露出国家战乱,生活无依的悲苦。“长夜”不仅仅是指这一个晚上,还有以后那些悲苦的'漫漫岁月。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处于战乱当中,流离失所,在朋友的资助下好不容易盖的茅屋又被吹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子破漏,秋雨不停不歇下得越来越大,屋里一定是又湿又冷。

  卖炭翁更悲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由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卖炭老人伐薪烧炭生活又脏又累,烧炭时间长。“苍苍”与“黑”形成对比,写出卖炭翁年事已高,但为生存下去,还要辛苦劳作。

  卖炭翁更悲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矛盾心理更凸显老人悲惨的生活境况。

  卖炭翁更悲苦。“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他辛苦半年烧成的炭却被宫里的宦官变相掠夺了。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求同,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歌深层。第一次求同,意在发现两首诗语言形式的特点,略处理;第二次求同,意在整体感知内容,以横向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探寻发现的兴趣,略处理;第三次求同,聚焦人物刻画,深入诗歌品读词句,这一环节需精研细磨。)

  三、背景引入,读懂社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群童“为盗贼”,《卖炭翁》中是否也有“盗贼”?造成两位老人如此悲苦的原因是这些“盗贼”吗?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因直言上谏被贬。他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看到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759年,他抛弃官职,携带家小逃荒辗转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过上暂时安定的生活。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他的茅屋,生活又陷入漂泊无着的状态。

  《卖炭翁》是为“苦宫市”而作。“苦宫市”,即人民以“宫市”为苦,“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但是,中唐时期“不复行文书,置白望(采购的宦官)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预设:战乱、灾荒让百姓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而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真正的盗贼是那些衣着光鲜的统治阶级及其爪牙。

  【设计意图:在比较人物遭遇的基础上,引入背景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把握现实主义作品的写实特点。】

  四、对举再读,读懂诗人

  1、交替朗读,比读品悟。

  师(低沉悲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生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悲凉凄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生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生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经历风雨,经历苦难的杜甫,他想到的是______

  (屏显)

  女: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男: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女: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男: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女:一车炭,千余斤

  男: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身为官位的白居易,他看到的是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课本上《卖炭翁》的插图,你觉得这个插图符不符合诗人的创作意图?如果让你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画一幅插图,你会怎样画?

  预设:

  诗人站在茅屋门口,屋外是漫天的雨丝。远处隐约有更多破败的茅屋,还有百姓在战乱中死伤倒地的图景。

  诗人站在大雨中飘摇破败的茅屋里,眼前浮现出一座座高大坚固的房屋。

  ……

  3、上海余党绪老师曾评价杜甫的茅屋是“最神圣的茅屋”,可以做这幅画的题目。如果让你给《卖炭翁》的插图拟题目,你会拟一个怎样的题目?

  预设:

  最无耻的买卖

  最卑鄙的掠夺

  最职业的讽喻

  最有力的控诉

  ……

  (板书两个标题,过渡到下个环节)

  4、浏览链接材料,杜甫和白居易的笔下相同的是什么?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甫《昼梦》

  注释: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战乱,让老百姓安心种田,普天下再没有虎狼之吏横征暴敛,残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钱财呢?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

  注释:怎能得到强壮有力之士挽下银河,把甲胄、兵器全部清洗,永不再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诵读。结合诗句简析,思考两位诗人关注的相同点。

  小结:那一句句“安得”中,饱含着诗人对天下太平、人民安宁的祈盼;那一腔惦念里,充满着对民生的关注、对百姓的悲悯。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不管是身受苦难,还是衣食无忧,他们饱览人民疾苦,体察人间冷暖,他们用文字呐喊、用文字为民请命;他们心里有大爱,眼中有民生,笔端流露出的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白居易《寄贾生》

  结课:唐诗中不仅有四季美景,不仅有闲情雅趣,还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对民生疾苦的呼吁。正如蒋勋所说:

  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蒋勋

  同学们,请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看一看更多的人群,我们的身边还有像农民工、环卫工、病弱衰老等生活艰难、悲苦的群体。希望你们心中有悲悯,笔下有民生,书写有情怀的文字。

  (设计意图:课堂落点是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环节通过三个步骤推进:运用对举的方法给诗歌插图、拟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关注点、着力点;通过分角色比读,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悲悯情怀;拓展朗读两位诗人其他诗句,加深学生的对诗人情怀的认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