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区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概念、维度和评价

社区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概念、维度和评价

来源:欧得旅游网
社区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概念、维度和评价l崔鹏李德智陈红霞崔庆斌 文章编号:1009—6000(2018)11—011 9一O7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9/j issn 1009-6000 2018 1 01 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 bYJC790007&1 7YJAZH038).2O1 7年江苏省研 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17_01 92) 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 作者简介:崔鹏 男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博士研究生 美国马里兰大 合培养博士生,研究方向:韧性社区 建筑碳排放; 李德智,男,通信作者.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 方向:住房保障、可持续建设 陈红霞.女 三江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住 房保障; 崔庆斌,男.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建设、 社区韧性。 社区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概念、 维度和评价 Research Review and Prospect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Concept,Dimension and Evaluation 崔鹏李德智陈红霞崔庆斌 CUI Peng LI Dezhi CHEN Hongxia CUI Qingbin 摘要: 在灾害常态化的时代背景下,“韧性”理念逐渐被引人社区防灾减灾领域。从社区韧性的概念、 维度和评价三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对社区韧性的概念界定往往从资源、能力和 内在条件出发;社会、经济、自然是建构社区韧性最常见的三个维度:国外社区韧性评价相关 研究较多,国内基本上处于引介和本土化改造阶段;可从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交叉融合、明 确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建立关键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拓展社区韧性相关研究的深度、广度和 宽度。 关键词: 社区韧性i资本 脆弱性 防灾减灾 Abstract:In the era of normalization of disasters,”resilience”idea has gradually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From the conceptdimension and evaluation ,of community resilienc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ound that:the definitions ofcommunity resilience are usu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capabilities and ,lnternaJ conditions;social,economic and nature are the three most tommon dimensions of community resilience;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resilience evaluation of foreign communities,and the domestic is basically in the stage of introduction and localization transformation;the depthbreadth and breadth of the research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can be expanded from the intersection of spatial dimension and time .dimension,clarifying stakeholder responsibility,and establishing ke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Key words:community resilience;capital;vulnerability;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 119 近年来,气象、地质、恐怖袭击等 不确定性灾害和扰动在全球多地发生并 呈常态化趋势,“百年一遇”、“有记载 以来”、“史上最严重”等词汇屡见报端, 往往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功能失效、 社会秩序失衡等灾难性后果。为此,我 国各级出台了诸如《国家综合防灾 图l韧性发展历程时间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减灾规划》、《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 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 办法》等一系列法规。但是,我国 现阶段的城市灾害治理工作仍然存在居 民主观能动性差、对不确定性灾害及其 影响的认识不足、对应具备的适灾能力 要素模糊等问题。“韧性”理念在改进前 述城市灾害治理诸多不足方面具有独特 的优势。自20世纪末,城市韧性相关研 究呈爆发式增长。由于城市可视为一个 韧性》的减灾行动纲领,将“韧性社区” 在国际灾害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提升到一 的能力”Eli。1990年代,人类在大规模 改造自然的同时,为寻找社会利益最大 典型的复合生态系统 ,其包含的社会、 经济、生态、基础设施等维度庞大且复杂。 与自顶向下的宏观研究方式相比,从较 个新的高度。国外许多机构和学者也积 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目的,将韧性概念 极开展社区韧性相关实践探索和理论研 引入社会一生态学 。21世纪初,相关  究,使其成为社区防灾减灾领域的主流 研究在上述基础上逐步延伸至社会系统、社会一经济系统、经济系统等各个领域。 小视角与尺度出发,采用自底向上的方 研究范式,例如,美国制定的《国家灾 难恢复框架》、日本的《社区韧性筹备地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 式能够更清晰地找到城市防灾减灾的关 图:地震》以及国际红十字会提出的《社 韧性是“一个系统能够吸收干扰,同时 键点所在。  维持同样基础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也是 社区作力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在 区韧性框架》等。本文从社区韧性的概念、维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梳理和对比国内 自组织、适应压力和变化的能力” ,联 灾害与威胁面前首当其冲,直接决定城 外相关研究成果,展望社区韧性相关研 合国国际减灾署(UNISDR)认为“韧性 市的总体防灾减灾水平。将韧性理念与 究的未来方向。 是一个系统、社区或社会暴露于危险中 社区建设相结合来构建韧性社区,可 时,能够通过及时有效的方式抵抗、吸收、 以从基本层面提升社会应对危机的能 力,有效弥补传统灾害管理体系的局 限性。而且,与传统社区相比,韧性社 区具有鲁棒性(robustness)、冗余性 (redundancy)、谋略性(resourcefulness) 1社区韧性的概念 韧性是英文“resilience”的常用中 适应并且从其影响中恢复的能力,包括 保护和恢复其必要基础设施和功能” 。 文译法,有时也被译为弹性、抗逆力、恢 可见,韧性的概念与内涵逐渐从有序且 复力、复原力等[3-5]0便于分析起见,本 线性的单一特质扩展到复杂且非线性的、 涌现且混沌的自组织形态[11]o根据韧性 和及时性(raP1dity)等4R特质,在面 文将国内学者对res1]1ence的不同译法 统一写做韧性。韧性概念源于1 9世纪50 演变过程中特点,可将主要观点和流派 对同样灾害的冲击和压力时“往往会更 年代的机械与物理学领域。用来表示物 归纳为: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社会生 少地遭受灾难影响,并能更快地从灾害 中恢复” ,是提升社区适应灾害能力和 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后可以恢复至原来 态韧性、演进韧性等 ,按照时间顺序 优化国家灾害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也 是增强社区生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最 优方式。因此,联合国在第二次世界减 状态的一种性质[630 20世纪70年代,加 绘制其发展历程,每个时期的韧性研究 拿大理论生态学家霍林(Ho111 ng)将韧 领域和特点如图1所示。 性的概念引人生态系统,并将其定义为 社区韧性是城市韧性的理念、技术 灾大会上提出题为《2005—2015年兵库 行动框架:提高国家和社区适应灾害的 120 “系统所拥有的应对外来冲击,并在危机 和内涵在更精确空间尺度上的演绎,其 出现时仍能维持其主要结构和功能运转 研究目标与重心也随着社会、政治、经 社区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慨念、维度和评价J崔鹏李德智陈红霞崔庆斌 表l国外部分研究中社区韧性的概念界定 概念 社区减少冲击可能性、在冲击发生时(性能突然降低)吸收冲击、在冲击后迅速恢复(重新建立正常性能)的能力。 当一个社区潜在地暴露于危险之中,通过抵抗或改变以达到和维持一个可接受功能和结构水平的能力。 参考文献 [2] [10] 促进社区居民安全和逆境缓冲的物质、物理、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心理资源的发展。 [19] 在遭受灾难、危机和潜在脆弱性时,社区通过预期和准备来减少、应对影响并从冲击中恢复而不受到长期影响的能力。 [20] 在考虑到脆弱性的基础上,帮助社区预防、抵御和减轻健康危害压力,恢复到社区原有自给自足状态,并至少恢复到相同水平,以及利用 [21] 先前经验加强社区下次健康危害的承受能力。 社区能够在对抗灾害的过程中达到更高层次的功能,从而“跃升”到一个新的状态。 [22] 社区对灾难的反应和恢复能力,包括那些允许社区吸收影响并应对灾害的内在条件, 以及事后促进社区系统重组、改变并应对威胁的能力。 [23] 在扰动后,社区依靠一系列自适应能力使功能性和适应性良好提升的过程。 [24] 社区在灾难事件中有应对或维持特定功能与结构的能力。 [25] 社区从灾害影响和压力中恢复到原有状态的速度和能力。 [26] 资料来源: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绘。 济等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基本上可 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转化并提升原有功 归纳为生态环境恶化、居民心理问题、 能程度这三层含义,如表1所示。国内 述。虽然针对的社区类型不尽相同,但 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生态)这 社区文化缺失和灾害 中击频发四大背景。 社区韧性概念相关文献较少,仅部分学 2O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逐渐成熟, 者从资源、能力、内在条件等要素的完 三个维度及其指标最为常见,几乎包含 在所有研究中:基础设施、物理、制度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学者们将生态 备性出发对其进行界定。譬如,朱华桂 和人等维度次之,因其在某些研究中 韧性引入社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研究 将社区韧性定义为:“社区有效利用各种 当中03]。20世纪80年代,人类重新 资源成功适应和应对社会风险,迅速恢复 关注自我利益。以美国为例,在经历了 功能,达到过往水平的能力” :胡曼将 被作为二级指标列入社会、经济或环境 中。根据研究视角不同,可以将这些维 度建构分为“资本(capita1)”和“脆弱 经济衰退,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抗争 其定义为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社区调 性(vulnerability 1”两类。其中,资本 后,人民对争取社会权益感到疲惫,开 动内外部资源,并运用到灾害预防、应对、 视角强调社区的防灾、减灾和救灾应以能 始考虑自身发展。随着国心理学家安东 抵抗和灾后恢复的整个过程之中,使整个 尼(Anthony)将韧性引人心理学领域 社区韧性的关注点从环境转向了人。研 力或资源为基础,认为社区的韧性与其资 源充沛性和适应性能力呈正向关系,例如 社区能够快速恢复的能力 。可见,国 内外研究可对于社区韧性的概念达成下 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等指标; 会、结构(或基础设施)、环境(或自然系 统)等方面的脆弱性来提升其韧性 ,例 如物理因素、制度脆弱性、基础设施漏洞 等。但是,部分研究认为脆弱性和韧性不 究内容包括居民战后心理恢复,社区内性 列共识:(1)社区韧性是在灾难、危机 脆弱性视角则认为可以通过减少社区的社 别与种族歧视等问题[15]0 20世纪90年代, 等冲击下维持社区基本功能的能力,也 相关研究从个体逐渐转向群体,从心理 是社区灾前准备、灾中适应、灾后恢复 转向文化,包括社区稳定、社区意识、宗 的过程;(2)社区韧性需要物理、物质 教信仰等更为宏观的研究 。2000年后, 等各种资源的支撑,也需要利用和发挥 在全球灾害频发的时代背景下,社区韧 这些资源的社会条件和制度等因素;(3) 是简单的相反关系,而是一种耦含、 性的研究视角逐步集中在灾害与不确定 社区韧性强调自组织、自适应和自我恢 和双螺旋结构,甚至部分研究认为脆弱性 性扰动上,研究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个别 复,而不是依赖外界的援助。 社区,而是扩展至区域甚至国家。当代 社区韧性的概念也正是在常态灾害背景 2社区韧性的维度 下发展与完善起来的。 国外研究结合各国或地区的地理、 是一种结果、~种状态,而韧性是一种响 应、抗击、恢复的行为过程,两者在本质 上属于不同范畴 n 28]。 相对而言,国内社区韧性维度相关 国外研究在定义社区韧性时,往往 人文和环境等特征,按照时间先后顺 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国内学 强调其维持或恢复灾害前的功能程度、展 序从不同维度解构社区韧性,如表2所 者往往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从“建立 121 城市建设I URBAN CONSTRUCTION D H C L P A A S R B C_眦 眦胀 州 A 。C 韧性社区所需的能力与资本”和“韧性 态和社会多样性、冗余度、适应性等维度, 社区应具备的功能与特性”两个角度出 并基于上述分类,寻找提升社区韧性的 3社区韧性的评价 如前文所述,社区所面临的不确定 发对其进行划分,按时间顺序整理如表3 关键要素。从表2和表3中的社区类型 所示。其中,前者以过程为导向,采用 划分可见,多数学者以普适性的非特定 性扰动和冲击主要来自于各类常见灾害 自下而上的思路,强调社区应提升物质、 类型社区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综合性 因此对于社区韧性的评价,国内外研究 v v v V V V v v v v v v社会、经济、组织以及人口等维度方面 指标和维度;少数学者通过气候环境、 旨在通过识别社区目前所具备的防灾减 的能力,最终达到韧性社区要求。该视 角更为常见,出现频次高,且与表2中 差距、地形地貌等因素,将社区分 灾资源和能力,来预判和决策未来社区 为城市、农村、山区、沿海等不同类型, 韧性如何得到强化和提升。一方面,为 V v v V V v v v V V v v国外社区韧性相关研究一致。后者韧性 有针对性地进行特定研究。此外,韧性 社区建立韧性评价基线指标,在横向维 功能实现视角以结果为导向,采用自顶 维度的研究内容从原本涵盖范围较小的 度上与其他类型、地域或环境的社区进 向下的思路,将韧性社区分为网络链接 零散评价指标,逐渐扩展为多级、统一、 行比较;另一方面,了解生命周期内社 结构(居民间的联系、信息沟通等)、生 全面的指标体系。 区韧性的变化,在纵向维度上研究单个 表2国外社区韧性相关研究的维度划分 地点灾害韧性 社区韧性模型 社区灾害韧性框架 非特定类型 内陆社区 、/ 、/ 、/ 、/ 、/ 、/ 、/ 、/ 海湾地区 非特定类型 非特定类型 城市社区 非特定类型 社区韧性评价指标 社区韧性建立活动 行动导向韧性评价 基于社会适应力框架 韧性评价与决策系统 社区基线韧性指标 流与资源要素 社区韧性框架 八角价值模型 、/ 、/ 、/ 、/ 、/ 、/ 、/ 、/ 、/ 、/ 、/ 非特定类型 沿海社区 非特定类型 非特定类型 沿海社区 非特定类型 非特定类型 、/ 、/ 、/ 、/ 、/ 、/ 、/ 、/ 复合韧性指数 整体社区韧性评价方法 、/ 资料来源: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绘。 表3部分国内社区韧性维度划分研究 122 社区韧1生研究述评与展望:概念、维度和评价l崔鹏李德智陈红霞崔庆斌 社区韧性的变化规律与提升策略,为政 从定性描述评价到定量评价,从基础性 Assessment Ind1cators。KAIs) 的缺 策制定者提供直观的决策意见,以更好 指标评价到修正后指标评价,从单维度、 失与差异性,即使应用同样的评价方法, 地分配资源。 根据方法的属性不同,国外社区韧 性评价相关研究可以分为定量评价和定 性评价两大类。其中,社区韧性的定量评 价方法一般基于上节中归纳出的不同指标 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泖 、层次分析 法口刀、深度访谈 、文献综述法 。&。 等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赋值或二次 筛选并确定最终评价指标,进而采用网 络分析法0 、基准线评价法 蚓或加权平 均法 。 等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和研 究结果进行分析。社区韧性的定性评价 方法一般按照社区受灾过程,先将社区 韧性变化划分为预防、准备、响应、恢 复等不同阶段 …,进而使用差异性评价 方法,如综合性与性评价、事件前 后对比法、跟踪反馈、参与式学习法等 进行二次分析[30,35,38]少数学者利用地理 信息系统(GIS),对社区韧性进行可视化 的分析与对比[27,40,50]。 在国内,社区韧性的评价往往被视 为韧性社区相关研究的核心命题,受到 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研究总结与借鉴 国外经验,分析国外主流社区韧性测度 方法的优劣势,探索它们在我国的适用 性[12,46,48.51]o另一些研究则借鉴或改进国 外已有的社区韧性测度框架或评价方法, 进行本土化的适用性改造,譬如将国外 社区韧性理论框架与国内灾害治理工作 相结合,建构“复原为本”的灾害社会 工作实务模型 ;采用参与式方法,提 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发挥社 会和人的作用完善社区应对灾害合作和运 行机制 ,此外,部分国内学者自主构建 社区弹性测度方法,如利用智慧技术建立 韧性社区防灾减灾模块 :通过遥感技术 研究乡村社区韧性 ;基于TOPSIS法对 高频突发灾害社区进行韧性比较[53]o总 体而言,国内外社区韧性的评价经历了 单阶段评价到综合性生命周期评价,从 基本理论方法评价到新技术、学科交叉 评价的发展过程。 4结论与展望 韧性思想在灾害治理中Og ̄fg,特优势 已被国际组织和学者充分认可,也逐步 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产生了大量社区 韧性相关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韧性社区 概念、维度和评价方面的研究发现:(1) 国内外对社区韧性概念的侧重点、涵盖 阶段以及韧性社区应具备的能力尚未达 成一致,但是均强调社区面对灾害或冲 击时,维持(恢复)、适应、转化和提升 等方面的内涵;(2)社区韧性的维度主 要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等,国外研究 多将其归纳为理论框架,而国内研究主 要从社区建设的过程导向和功能实现要 求的结果导向两个角度出发,根据研究 目的来确定评价指标;(3)除了采用定 量和定性两种方式对社区韧性进行评价 之外,国内外学者还尝试将GIS、遥感技 术和智慧技术等与社区韧性评价相结合。 今后,社区韧性相关研究可以重点 关注以下五个方面:(1)社区韧性在空 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交叉融合。目前社区 韧性方面研究主要针对社会、经济、自 然等空间维度,少量涉及灾前准备、灾 中应对、灾后恢复等时间维度,未见这 两个维度的结合分析,难以解决二者之 间的非线性互动关系。(2)明确利益相 关者参与韧性社区建设的责任。社区韧 性提升工作涉及、居民、社区、营 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等禾1.益相关者,未 见利益相关者各方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分析,难以探索韧性社区建设的最优路 径。(3)建立社区韧性关键评价指标体 系。国内外韧性社区的评价方法与框架 较多,但由于社区韧性关键评价指标(Key 得到的结果与结论也大相径庭,既无法 总结社区韧性的共性特点,也难以进一 步进行理论创新。(4)建立针不同类型 社区韧性评价框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 水平、生态环境条件和灾害种类的区分 度较大,特别是山地和平原、农村和城市、 内陆和滨海社区的韧性指标特殊性,缺 乏指向性评价框架,难以因地制宜地评 价和提升社区韧性。(5)新技术与理念 在韧性社区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与实践 海绵社区、智慧社区、低碳社区等新概 念与韧性社区之间的融合,全面提升社 区建设水平和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马世骏。王如松.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 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 984。4(1):3-1 1. [2]Bruneau M,Chang S E.Eguch1 R T. A framework to quant1tat1ve]Y assess and enhance the se1sm1c resi1ience of COmmun1tjes[J].Earthquake Spectra, 201 2.1 9(4):733—752. [3]景天奕。黄春晓.西方弹性城市指标体系 的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 201 6(4):53—59. [4]韩东松。曾坚.曹湛.基于智慧技术的弹性 社区构建方法与实现路径研究[J].建筑与文 化。201 4(7):76—78. [5]李德智。吴洁。杨钧.弹性保障房社区 的概念界定及情景模型研究[J].建筑经 济,2016。37(11):71—73. [6]An n a B,D0me n1 co A.Gaeta no M. Developing aft integrated framework to quantify resilience of urban systems aga1nst disasters[J].Natu ra1 Hazards. 201 5,78(3):I 729-1 748. [7]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 973。7(4):1—23. 123 城市建设I URBAN CONSTRUCTION [8]Berkes F,Folke C,Colding J.Linking Social and Ecologica]Systems:Management [19]Ahmed R。Seedat M,Niekerk A V,Bulbulia S.Discern1ng community resi]ience 1n remote disadvantaged c0mmun1ti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 4,28(1):337—350. P ract1ces and Soc1 a]Mech a n1 sms fo r Bu1]d{ng Res11{e nce[M].C amb r1 d 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98:387—389. [9]IPCC.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EB/OL].2007.Http:#www. ipcc.ch/pub11cat10ns—and—data/ar4/syr/zh/ contents.htm1. [1O]UNISDR.Living With Risk:A Globa]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M]. Geneva,Switzerland:United Nations,2004. [11] 5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 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国际城市规 划。201 5:30(2):48—54. [1 2]Folke C.Resilience:The emergence of a perspective for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6。1 6(3):253—267. [1 3]H a r r{so n G.St a b1]1tY u n d e r env1rOnmenta]stress:Resistance,resilience. Pers1stence,a nd va r1a b1]1ty[J].The American Naturalist。1979。1 l 3(5):659—669. [1 4]Anthony E J.Risk.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An overview[J].The Invulnerable Child。1 987(1):3-48. [1 5]Baure1ss G.Ethn1c res1]1ence and discrimination:Two Chinese c0mmun1t1es 1n Canada[J].The Journal of Ethnic Studies, 1982.10(I):69—87. [1 6]Son n C C.Ad r1a n T F.Se nse of community:Community resilient responses to oppression and change[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 998。26(5):457—472. [1 7]朱华桂.论社区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和指标 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 会科学版).201 3(5):68—74. [18]胡曼,郝艳华。宁宁,吴群红,康正.郑 彬.应急管理新动向:社区抗逆力的测评工具 比较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1):27— 2q. 124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1n the context [28]高恩新.防御性、脆弱性与韧性:城 of violence and 1njury prevent10n[J]. 市安全管理的三重变奏[0].中国行政管理, Internationa]Journa]of Modern Physics A。 2016(1 1):1 05—1 1O. 201 4。29(28):386—408. [29]Mayu nga J S.U ndersta nd1 ng a nd [20]IFRC.IFRC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Disaster Res1]1ence[R].Geneva:I nternat1ona] Resilience:A Capital—Based Approach[A]#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Proceedings of Summer Academy for Social Societies。201 4.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Building[C]. [2 1]Chandra A。Acosta J,Howard S.Uscher— Munich,Germany,2007. Pines-I ect.Buil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30]Maybery D,Pope R,Hodg1ms G。ect. to Disasters:A Way Forward to Enhance Res1]{e nce a nd we]]一be1 ng of sma1] Nationa1 Hea]th Security[R].Ca]iforn1a: 1n1and communities:Commun1ty assets Rand Corporation,201 1. as key determ1nants[J].Rura1 Society, [22]Lopez—Marrero T.Tschakert P.From 2009,1 9(4):326-339. th e o rY to Pract1 ce:B u11d1 n g mo re [31]Mayunga J S.Measuring the Measure:A resi1ient communities 1n flood—pron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Model t0 Measure areas[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 in the U.S. 201 1,23(1):229-249. GuIf Coast Region[D].Texas:Texas A&M [23]Cutter S L。Barnes LI Berry M.ect. University,2009. A Place-based mode1 for understand1nq [32]Renschler C,Frazier A,Arendt_.ect. com m u n1tY r e s1]1 e n ce t o n at u r a1 Framework for Defin1ng and Measur1ng disasters[J].Global Environmenta1 Change, Resi1ience at the Community Scale:The 2008,8(4):598-606. Peoples Resilience Framework[R].Maryland: [24]Norris F H,Stevens S P,Pfefferbaum B, Nat1on a1 Inst{tute of Sta ndards a nd ect.Community resilience as a metaphor, Technology,201 0. theory,set of capacities,and strategy for [33]J o n a s J,S h aw R,T a ke u c h1 Y。 disaster readiness[J].American Journa]of K r1 sh nam u rt hY R.Act1on一0 r1 e nted Community Psychology,2008。41(1):1 27—1 50. resi]ience assessment of communities in [25]Twigg J.Cnaracter1st1cs of a Disaster— Chennai,India[J].Environmental Hazards, Resilient Community:A Guidance Note(2nd 201 2.1 1(3):226—241. Version)[R].London:kon 8enfield UCL [34]Geoff AW.Commun1tY res111ence: Hazard Research Centre,2009. Path dependency.1ock—In effects and [26]Coles E。Buckle P.Developing community trans{t1ona1 ruptu res[J].Journa1 0f res{1ience as a foundation for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lann1ng and Management. disaster recovery[J].Australian Journal of 201 4.57(1):1—26. Emergency Management,2004.19(4):6—1 5. [35]S1ngh—Peterson L,Sa]mon P,Goode [27]Maru Y T,Smith M S,Sparrow A,ect. N.GaIIina J.Translation and evaluation A]1nked vu1nerab1]1tY and res111ence of the base]1ne resi11ence 1nd1cators framework for adaptation pathways jn for communities on the sunshine coast。 社区韧1生研究述评与展望:概念、维度和评价l崔鹏李德智陈红霞崔庆斌 Queensland Austra11a[J].Internationa1 城市规划。201 7.32(5):1 5—25. J0u rna]of D1saste r R1 Sk Red uct10n. [47]Cutter S L,Burton C G,Em r1Ch C 2014(10):1 16一l26. T.D1Saster res1]1ence 1nd1cat0ms for [36]Elms D.Improv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benchmarking base11ne cond1t10ms[J]. to natural events[J].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Homeland Security&Emergency Environmental Systems。201 5.32(i一2):77—89. Management,201O。7(1):1 271—1283. [37]Alshehri S A.Rezgui Y,Li H.Disaster [48]王冰.张惠,张韦.社区弹性概念的界定、 community resilience assessment method:A 内涵及测度[J].城市问题.201 6(6):75—81. consensus—based Delphi and AHP approach[J]. [49]Yoon D K,Ka ng J E,BrodY S D.A Natural Hazards。2015,78(1):395—4l6. mea su rement 0f C0mm u n1ty d1Saster [38]Mcelduff-.Peel D.Ritchie H,Lloyd M res111ence 1 n Korea[J].Journa]of G.The Octagon values model:Community Env1ronmenta]P]ann1ng&Management. resi]ience and coasta1 regenerat1On[J]. 2016(59):1-25. Urban,Planning and Transport Research, [50]Peacock W G.Advancing the Resilience 2016.4(1):1-25. 0f C0 a sta1 Loca]1t1es:Deve1 o P1 ng. [39]Qasim S,Qasim M,Shrestha R P。etc. Implementing and Sustaining the Use of Community resi11ence to flood Hazards C0asta1 Res111ence Ind1catoms:A F1na] 1 n Khyber Pu khthU nkhwa Provj nce of Report[R].Texas:Hazard Reduction and Pakistan[J].Internat10na1 Journa]0f Recovery Center。201 0.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6(18):100-106. [51]郭永锐,张捷.社区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 [40]Toseron1 F,Romagnoli F.Marincion1 地理学研究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 5(1): F.Adapting and reacting to measure an 1DO-109. extreme event:A methodology to measure [52]Wa ng L,Sh1 Z,Z ha ng Y,Zhe n Z. disaster community resilience[J].Energy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1 O-Item Procedia.201 6(95):491-498. c0nn0r—dav1dsOn resilience scale in Chinese [41]郭永锐,张捷,张玉玲.旅游社区恢 earthquake victims[J].Psychiatry and 复力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J].旅游学 Clinical NeurOsc1ences.201 0(64):499—504. 刊。201 5(5):85—96. [53]郑彬,郝艳华。宁宁,等.四川省应对风险 [42]杨新军。石育中。王子侨.道路建设对秦 灾害社区抗逆力水平TOPSlS法分析[J].中国 岭山区社会一生态系统的影响:一个社区恢复 公共卫生。201 7.33(5):699—702. 力的视角[J].地理学报,201 5(8):1313-1 326. [54]Shen_.wu Y,Zhang X.Key assessment [43]周利敏.从社会脆弱性到社会生态韧性: 1ndjcat0rs for the susta1nab1]jty 0f 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型[J].思想战 jnfrastructure projects[J].Journa]of 线,201 5.41(6):50—57.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Management. [44]周利敏.韧性城市:风险治理及指标建 2011.137(6):441—451. 构——兼论国际案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 报。2016(2):13—20. [45]李德智,韩娱,陈艳超,李启明.国外社 会一生态系统弹性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 学.2016(1):1D0—102. [46]李肜碉.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J].国际 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