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经》桑物象文化意蕴浅探

来源:欧得旅游网
2010年5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Mav 2010 第25卷第3期 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Vo1.25 No.3 《诗经》桑物象文化意蕴浅探 张虹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桑在《诗经》中是一类出现频率很高而且明显具有特殊文化意蕴的物象,写到它的地方往往与尊崇恭敬的情 绪、美好高尚的事物以及情爱婚姻有关。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蕴与《诗经》时代独特的语境分不开。它来自于原始先民的崇 木情结、桑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及由此从殷商开始的对桑的崇拜。这些意蕴在后世诗歌创作中有沉淀又有流变,但始 终都是与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诗经》;桑;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l0)O3州6—04 收稿日期:2009---06—30 基金项目:}胃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07YKZ052) 作者简介:张虹(1982一),女,山东临沂人,f胃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所谓物象,即自然和社会中经人们采撷人诗的 各种形象,对讲求“立象以尽意”的中国古典诗歌 来说可谓至关重要的建筑材料。《诗经》作为周代 首先,应当看到,桑这一形象在我国上古社会 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充满了极为庞杂的各色物 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和相当高的地位。诗经中写 象,但这些物象的应用却并非是随手拈来的,其中 农业生产、日常劳作乃至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往往 似乎隐含着某种深厚的内涵和微妙的规律性。它 要写到桑及相关事物、场所、行为。《廓风・定之 们是与诗歌表达息息相关的一部分,折射出了原始 方中》描写卫文公徙居楚虚之后,营宫室,劝农桑, 先民在生活中构建的深层文化学底蕴,甚至于构成 去桑田视察:“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豳风・ 了一套特定的隐喻系统。而桑物象系列,正是这样 鸱鹗》讲周公未雨绸缪,为成王打理国家,特别指 一类“有意味的形式”的突出代表。 出他是用桑根缠绑门窗:“徼彼桑土,绸缪牖 “桑”是《诗经》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植物, 户”[1]372-373。《鲁颂・泮水》歌颂鲁侯文武之才,修 桑树、桑枝、桑叶、桑葚、桑土(桑根)、桑薪(桑木 泮宫,伐淮夷,也着重点出泮水旁的桑林,写鹗鸟飞 柴)等都屡屡被引用人诗,还有“女桑”(“小桑 来吃桑葚:“翩彼飞鹗,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 也”…矧)“檗”(“山桑也”[1 3750)“柘”(山桑—— 好音”… 。《小雅・小弁》则独独对桑树和梓树这 “桑也” )几种名谓,并且延伸出了桑中、桑间、 两种树木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礼节:“唯桑与梓, 桑野、桑田、桑林、桑社等等语词。305篇诗中,有 必恭敬止”… 。对桑这种普通植物如此青眼相 l9篇是明确写到桑物象的,包括《郦风・桑中》《廊 加,态度恭穆,颇值得玩味。 风・定之方中》《卫风・氓》《郑风・将仲子》《魏 畅广元主编的《文学文化学》中有这样的论 风・汾沮如》《魏风・十亩之间》《秦风・黄鸟》 述:“在文学作品的表层文化征象背后,总是沉淀 着某种深层文化内核,残留着一个民族进化历程中 《曹风・鸬鸠》《豳风・七月》《豳风・鸱鹗》《豳风 所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潜藏着文化系统中最丰 ・东山》《小雅・南山有台》《小雅・黄鸟》《小雅 富、最稳定的东西。”[3 3 ̄42列维一布留尔所谓“集体 ・小弁》《小雅・隰桑》《小雅・白华》《大雅・皇 表象”,荣格所谓“原型”与“集体无意识”,所表达 矣》《大雅・桑柔》《鲁颂・泮水》,在风雅颂之中都 的基本也是这一含义。与后世其他诗歌不同,《诗 有涉及,运用不可谓不广泛。考察这一物象系列, 经》作为中国上古第一部诗集,与中国古老的文化 不难发现“桑”在《诗经》中决非一个简单的语词, 源头靠得更近,延流未远,这种“文化内核”表现得 它在运用时呈现出一些饶有意趣的表现特征,这些 尤为清晰,处处打着华夏原始先民生活状态和“文 特征里是有某种严整的规律性可寻的,必须与当时 化基因”的深深烙印,这正是《诗经》时代独特的语 的“语境”——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联系起 境。那么,要寻找《诗经》桑物象背后潜藏的“集体 来。 无意识”,就让我们进入这一语境的深处,追溯到 2010年第3期 张虹:《诗经》桑物象文化意蕴浅探 ・47・ 桑物象所附著的文化意蕴的生发点——中国远古 文化的上源。 中国的文明主要是农耕——河流文明,在传说 中的神农氏时代,亚非欧其他部族还“逐水草而 居”或者以渔猎求衣食的时候,中国人已开始尝试 定居和耕种。夏商周时则已经确立了一种男耕女 织的社会生活模式,“男耕”和“女织”在这里是对 言之的,“衣”作为和“食”并列的最重要的生活要 素,从一开始就受到了相当广泛的关注。中国是世 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希腊将中国称为 “seres”——蚕丝之国,新石器晚期先民已懂得养 蚕。在商代,蚕桑业已经很发达,甲骨文中从桑、从 蚕、从丝的字多达一百余个,可以说从侧面证明了 这一事实。到了周代,采桑丝织更是成了寻常百姓 家的普通生产行为。《豳风・七月》就详细表现了 女奴采桑织作的镜头。 因此,桑树在中国古代的家家户户是广为种植 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 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由于它带有衣食 之源的不可或缺性,是人民的生存保障之一,一直 被广大民众赋予了深厚的感情,并得到统治阶层的 特别重视(古代提到官员的政绩或者治国措施,重 要的一条就是劝农桑)。 同时,因为桑这种树木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 家家都有种植,并且历经变迁一代代传下去,也就 令人倍感亲切依恋,具有了家园、故乡的含义。 “桑梓”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故土的代称。《小弁》 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注:“二木,古者五 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 者”… 。它由父母祖先手植,为代代人提供生活 保障,其中蕴含的恭敬、亲切、温馨和根基本原的含 义,也就远非其他树木可比了。 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是相应社会生活的反映,周 代先民这样津津乐道地把“桑”挑出来写,正是基 于桑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重要价值以及 人们由此产生的对它的喜爱和尊崇。 但是,桑物象在《诗经》中的意义绝不仅仅是 在赋笔中多写写而已,它更多是用来比喻和兴起 的。桑物象出现的时候,往往与美好、高尚的事物 联系在一起,比如赞颂君子的美德,常用桑来比兴, 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隐语和 套词。《魏风・汾沮如》以采桑汾水之畔作发端, 引出对一个有美玉之质的人的盛情歌唱:“彼汾一 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 ;《曹风・鸬 鸠》写淑人君子心之坚贞,执义如一,则是:“鸬鸠 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 《小雅・南山有台》颂扬宾客堪为邦家的基础和荣 耀,也写到了“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 家之光”… 。桑在诗人心中,可谓一个美丽的象 征。这种修辞上的深度就决不是仅凭桑物象的现 实意义和那朴素的喜爱和尊崇就可以达成的了。 桑在诗经文化隐喻层面上的由“登堂”到“人室”, 靠的是另一种文化内核——宗教意义的叠加。 赵沛霖先生认为:“兴的起源植根于原始宗教 生活的土壤中,它的产生以对客观世界的神化为基 础和前提。”l4l l中国最原初的文化形态是以巫觋 为主要担负者的巫官文化,在那个万物有灵的时 代,原生态的文化与泛神论的原始宗教紧密相连, 而对于树木的崇拜和信仰,则是最古老的情结之 一,世界各民族都不约而同地流行过崇木的风俗, 中国自然概莫能外。人类从猿进化到人,从茫茫森 林中走出,树木之于人类的意义可谓极重大。“古 者禽兽多而人0-",于是民皆巢居而避之,昼拾橡栗, 暮栖木上。”(《庄子・盗跖》)是庇护,也是衣食,至 于后来的伐木为屋,制木为器,钻木取火,经过了一 个如此漫长的积淀过程,人对于树木的感恩和敬畏 已深深植根于民族精神的最底层,于是乎“树木被 看作有生命的精灵,具有造福于人的能力” ” 。 古克尔特人所用的古语“圣所”一词语源和词 义等同于“nemus”——小树林或森林中的一小块 空地 I1 ,而欧洲芬兰一乌戈尔族人的部落中异教 的礼拜绝大部分是在“神圣的树丛”中进行的 ” 。 整个人类文化常常是相通的,这与中国古老的祭祀 活动——社祭有着惊人的相似,社祭是农耕大国中 国最至高无上的祭祀,它的场所也是设在丛林中或 者周围遍植树木的。《墨子・明鬼》云“虞夏商周 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 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置以为丛社。”《说文》引 《周礼》云:“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 木。”[218这些树被称之为“社树”。虽然社祭源于祭 土地神,但这一神圣的活动、神圣的场所与树木这 种紧紧纠结的联系,已经足以印证树木在远古人民 心中的尊贵和神性。 而桑树,正是殷商一代的社树。《淮南子・修 务训》云“汤忧百姓之旱,以身祷于桑山之林”,《路 史・余论六》则直接定义:“桑林者,社也”。“桑 林”成了殷社的名字,社祭时的乐舞因此也有“桑 林之舞”之称(《庄子・养生主》)。桑树之所以能 从其他各类社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特殊的符 号,当然不是因为幸运,而是由于上文所说的社会 经济和民俗生活层面上的原因。以桑林为社,以桑 为社树,一方面是殷商时代桑树的广泛种植、蚕桑 业发达这种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殷 人对蚕桑的价值及在农业生产中重大意义的一种 ・4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25卷 认可与重视。桑树也就由此在原始人普遍的崇木 青枝绿叶的树木本来就拥有生机蓬勃、繁茂向 上的特质,桑树又格外被渗透了生生不息的文化精 神和生命之源的原始崇拜,在此意义上,上古先民 心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历久沉淀之上凸显出 来,具有了某种宗教信仰的性质。 这样,桑树与社祭结合起来,它的宗教意义和 现实意义融为了一体。桑的神圣尊崇衬托了社祭 的神圣尊崇,而社祭的神圣尊崇更是反过来强化了 附加于桑之上的宗教文化色彩,使桑的形象具有了 和社祭等同的至高无上性。原始崇拜在文学方面 又将它与太阳联系在一起。《淮南子・天文训》 载:“日出于呖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说文解 字》称扶桑是“神木,日所出也”I2 。。在大量的神 话记载中,桑树成为中国的“太阳神树”、“生命 树”,太阳崇拜和桑树崇拜由此相辅相成。周而复 结出的硕果就是神话,桑在中国也是一种独特的神 话原型。上古神话中有大禹和涂山女通之于台桑 的神话(《楚辞・天问》)、伊尹生于空桑的神话 (《吕氏春秋・本味》)、扶桑载日的神话(《山海经 ・海外东经》)等等,桑被进一步奉上缥缈灵异、神 光离合的云端。 最有意思的是桑物象在《诗经》中表现出来的 第三个表层文化征象:与男女情爱的某种明显关 联。《诗经》中以桑明写或暗喻爱情的例子比比皆 是。最典型的莫过于《都风・桑中》,男女热情欢 快的幽会地点就是在“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 乎上宫”¨]t25;《郑风・将仲子》中少女劝说恋人不 要冒冒失失私自来访,折断了家中的桑树:“将仲 子兮,无跄我墙,无折我树桑” ;《卫风・氓》则 具体而微地用桑叶的青绿柔嫩和枯黄凋零比喻夫 妻爱情由浓转衰的变化;《小雅・隰桑》更是全篇 以洼地茂盛优美的桑树起兴,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歌唱思见爱人的热烈情怀和对爱人美誉的永志难 忘。19篇诗中,如果非关农事,不涉君子,基本都 是与爱情沾边的。神圣不可亵渎的桑又是怎么和 男女情爱绕到一块儿去了呢? 在社祭中,祭祀祖先神也是一个重要内容,这 也就是古俗中的“高裸”之祭。闻一多在《高唐神 女传说之分析》中指出,夏人所祀之高襟为涂山氏 即女娲,殷人所祀之高裸为简狄,周人所祀之高襟 为姜螈,都是各部族各朝代的第一位女祖 j9 。这 种祭祀是母系氏族社会尊崇先妣的种族心理的遗 留,含有着原始生殖崇拜的浓烈意味。女祖其实是 生子之神,有着繁衍后代、开枝散叶的重大贡献,于 是后来,高襟之祭逐渐转化为祀神求子之祭,祭祀 的地点桑林和社树桑树也就被附加上了生殖崇拜 的意义,成为繁衍生息的象征,生命力的象征,具有 了创造生命的神性和生生不息的灵异色彩。作为 一种易生、叶茂、多果的树木,桑树本也适宜承担这 个重任。伊尹生于空桑等桑生神话正与桑树的这 种象征意义有关,而大禹和涂山女的恋爱地点之所 以被设定在台桑——桑林,也是着眼于桑林的生殖 崇拜含义的。 始、为万物带来光明和生机的太阳与桑树形象的丝 丝关联,更加深了桑形象的生命含义。 如前所说,桑社是祭祀祖先、生育婚姻之神的 地方,那么它与男女情爱产生关系就不足为怪了。 《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 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 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712 ̄6,仲春之际, 在桑林祀神求子的仪式中,男女可以纵情欢爱,不 受约束,以此取悦神灵,来促成未婚男女的结合与 已婚男女的求子成功。这一导源于古老生殖崇拜 的充满了人情味的特殊礼俗被古人称为“桑中之 喜”。桑林中所祀高襟本是生子之神,桑树本身是 一种浓浓涂抹上生殖崇拜色彩的“生命神树”,桑 蚕形象又因自古以来被定义为女性专利的生产方 式而带有阴柔意义,再加上这一传统礼俗,桑形象 便成为表达婚恋情爱的一个普遍性、固定性的隐 语。朱熹《诗集传》将《诗经》中的情歌通称为“桑 间濮上之音”,可见桑、桑林对于男女恋情的等值 性意义。 总而言之,桑这种在中国各地种植极广泛而且 又深受重视尊崇的树木在上古时代就被赋予了家 园、生命、繁衍、情爱等深厚的文化意蕴,它在《诗 经》中总与神圣的、崇高的、美好的事物以及情爱 相携出现正是源于此的。 四 上古先民的思维是一种以类比为基本逻辑规 则的混沌的神话思维 ,很容易用生活中的客观 事物来“取譬连类”,从而在原始崇拜中给桑这一 形象附丽了许多文化上的因素。综合前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为上古桑物象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衍化脉 络——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生存依托、家居伴 侣,在深沉感情和自发崇拜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地被 附著上了浓郁的宗教色彩,从一个普通的现实物象 升华为具有厚重原始崇拜气息的图腾式符号。由 此桑成为上古主要社树之一,“桑林”成为祭祀的 场所,而桑林里的“高裸”之祭又使得桑林与男女 欢会密切相关,“桑”又进一步变为生殖情爱意蕴 的代言。这样,从现实生活中被遴选出来,戴上神 圣的桂冠,又渐渐回归现世人生,寄寓了人类关于 2010年第3期 张虹:《诗经》桑物象文化意蕴浅探 ・49・ 安宁、繁盛、美德、情爱等种种美好情感。在这个过 意蕴,折射出了人们心中的那种家园情结(安宁静 程中,作为社祭丛林的“桑林”成为一个重要的语 词符号,从而衍生出桑间、桑野、桑田等集体性意 象。而桑树的组成部分桑枝、桑叶、桑椹等也自然 朴的田园也是人心灵最后的家园),并且自然而然 地与隐逸文化达成了一种水乳交融。另一方面,在 桑林中祀神求子、倾情欢会已成为悠渺的记忆,直 而然承载了桑的整体含义,成为一系列具体性的意 象。此外,桑在情爱生殖的意义叠加中,又被人们 接以桑喻情未免显得匪夷所思。诗经中桑物象与 男女情爱主题的相关性在后世的流变中也就被淡 贯注了柔婉、美丽等感情成分,出现了“柔桑…‘女 桑”等经过情感化修饰的复合性意象。“桑”这个 基本的构词元素,就此一步步形成一个整套的语词 系统。 化了,但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了与桑相关的两个 物象“蚕”与“丝”上去了。“丝”与“思”谐音,又具 有绵长轻渺的特质,“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 渺似波”(吴融《情》);而蚕则是吐丝自缚,呕心成 茧,“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南朝西曲歌《作蚕 《诗经》诞生于中原史官文化对原始巫官文化 的征服刚刚完成的周代,正是一个由巫术宗教文化 向礼乐文化和理性文明过渡、由神话思维向艺术思 维和理论思维过渡的时代,新的文化形态虽已确 立,但整个社会还遗留着浓郁的原始巫官文化氛 丝》),痴苦若此,执著若此的。这些特点使得这种 文化意蕴的转移具备了可能性。 当然,不论何种变迁,桑传达出的始终是一种 美好的意蕴,始终与美的事物、美的追求联系在一 起,这正是从古至今桑物象文化内涵最基本的一个 相通性。 围。所以,《诗经》中的桑物象比较完整而直观地 反映出了上古桑文化的全貌,可以作为一整套原汁 原味的文化符号来解读。后来,经过孔子的第二次 文化大总结,人类思想世界已完全趋向成熟,对于 参考文献: [1]朱熹.诗集传(影印本)[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桑物象来说《诗经》时代的语境已然丧失。语义是 由语境决定的,上古文化的种种特点决定了桑物象 的种种内涵,那么上古文化衰落后桑这个语词已经 不足以作为一种确切的隐喻形式。但是,文学骨子 [2]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1. 深处那种上古文化基因的遗传是无法抹杀的,这些 根须深种于鸿蒙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消弥,而是有如 大河流沙,是一个在沉淀的同时又有流变的过程。 一[3]畅广元.文学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oo. [4]赵沛霖.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方面,随着原始宗教崇拜的不复存在,附著 于桑之上的神圣、尊崇意义也逐渐消失,从社祭的 神坛走下,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桑物象的世俗 [5][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 基,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6]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神话与诗[M].北京: 古籍出版社,1956. 意义突现出来,那“桑梓”的家园象征,那“十亩之 间,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的安然隐居之 梦也就一跃成为后世诗歌的一个重要母题。后代 桑意象往往是出现在描写农事、田园或是隐逸生活 的诗作中的。陶渊明有“鸡呜桑树巅”,孟浩然有 “把酒话桑麻”,辛弃疾有“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 蚕种已生些”,都是很典型的代表。这些诗歌中的 桑意象传达出了农耕文化那种宁静、纯朴、冲淡的 [7]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0. [8]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王炳社] On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ulberry Image in ZHANG Hong Book of Songs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Abstract:Mulberry is a kind of image in The Book of Songs,which appears frequently and has some special cultural connota— tions.It often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respectful mood,bright and noble things,love and marriage.Such special cultural connota— tion,which can’t separate from the unique language environment of the era of The Book of Songs,is derived from the complex of worshipping trees of the primitive man,the impo ̄anee of mulberry and silkworm in social life and the worship to mulberry that begin in Yin Shang times.These connotations accumula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oetry creation of later age,but all linked to the beautiful things and beautiful emotion all the time. Key words:The Book of Songs;mulberry;culturla connot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