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来源:欧得旅游网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一位中职语文教师的思考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下,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今年首次超过普高在校生规模。面对这种形势,作为一位中职语文教师的我真是喜忧参半啊!喜的是中职的生命力如此强盛,我的饭碗应该更牢固了;忧的是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目的是学生存的本领,赚钱的本领,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生还会重视吗?不重视我们又该怎么办?我们是重新选择普通教育,还是勇于开路,开创出一条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语文之路?显然,当前的教育形势告诉我们,我们没有后路,只有勇敢的走下去,走开拓创新之路。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首先,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我县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06年到2007年才初具规模,担任职业教育基础课的教师,大都来自普通教育学校,且没有经过中职基础课的培训。因此虽然面对的是职高生,但骨子里仍把他们当成是参加中高考的学生来对待,虽然身为中职教师却仍以普通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所以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其一,对职业教育认识不清,教育观念落后。大部分教师认为职业教育低于普通教育一个层次,无发展前途。因此不但为自己是职业教育者而自卑,且对自已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信心,认为前途渺茫,不能将心思和精力集中于职业教育上,或伺机另谋发展,或干脆把职教中心当成是养老的地方,做天和尚撞一天钟,很少为职业教育发展献计出力。

其二,受社会上把职业教育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和普通高校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目标混为一谈的影响轻视职教,轻视职教生,因此不但不为自身专业发展去学习,而且自以为是,认为凭自己的水平教这类学生已是绰绰有余。

其三,对教育对象认识不清,因循守旧。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多年来受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力气大量花在知识的灌输上,而不重视学生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质是

1

以教师为中心,它只管教师如何教,不管学生怎样学。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不是生动活泼的认识主体,而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是可爱的“听众”和勤奋的“书记员”。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作彻底的解剖,甚至包括练习答案也包办代替。这样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讨厌或轻视语文学习,学习效率低、效果差。这样以教师单向传授简单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及由此产生的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由于其被动性,单一性和机械性的特点,正逐渐丧失其应有的活力,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语文学习的需要。在有关专家“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一项调查中,语文是初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排在第二位。这样的情况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比学生讨厌隐藏着更严重的危机。为了应考,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让部分学生通过考试甚至获取高分,但却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学习,获得自主阅读和写作的愿望和能力,在可贵的高分之下造就了一批可悲的低能儿——学了九年语文,却不爱读书,不会读书,不愿写作,不能写作,语文素养并没有真正提高。

现在从事了多年普通教育的语文教师们又出现在中职学生面前,若不赶快转换角色,改变教学方式,还以升学教育,应试教育来要求这些学生,势必会使这门基础课走向向绝路。因为中职生的来源相当复杂,有在社会上混了几年的,有初中还没有毕业的,有被中考淘汰下来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厌学。现在他们好不容易摆脱升学的压力来到职高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刚刚有了一点找回自信的机会,教师再用传统教育的笼套去套他们,这不仅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而且会影响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人说学习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成为一个人的存在方式。这些学生虽被传统教育所淘汰,但绝大多数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都是好的,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健的体魄,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广泛的兴趣爱好,较强的实践能力且富于创新。有的老教师说,当初班里的那些混混走上社会后混社会的能力特别强,这句话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育而鼓励学生去混,但从另一侧面却反应现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学生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主宰命运。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讲,职业教育语文教师应尽快进入角色,尊重职教生的特点,转

2

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开辟出一条适合职教的语文之路。

再次,中职的语文之路如何走? 第一,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更多关爱。

中职生在过去的九年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被教师和家长贴上了“差”、“坏”的标签,这个标签很容易使这些学生形成习得性的失败心态,破罐子破摔,做好做坏都一样。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就会自认为天生就不成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再加上师长的斥责、打骂,越发让他们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心。把自己的心灵封闭起来,不愿与人好好沟通,心灵扭曲,对人充满敌意。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先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用真爱去感化他们,关心、理解、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倾吐自己的心声,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责任和真情,召唤他们情感的回归。其次才是在他们学习起点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救。

第二,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语文基础非常薄弱,知识面又非常窄,他们每天宁可花大量时间去上网聊天也不愿读书充实自己;他们身上明明有许多缺点,却不愿别人触及;他们明明渴望有所提高,却害怕别人嘲笑;他们明明想坐下来,却控制不信自己……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大胆改革,不仅在平时的教育改革中突出“人格培养,主动发展,技能见长”的教育理念,而且尽量将语文课上的“实用”下面就我平时在这方面的尝试谈点自己的做法。

首先,要大胆处理教才。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对课时进行调整。对学生感兴趣的,对他们自身修养、能力提高有益的课文,应不受课时限制,多讲、精讲;对那陈旧过时不适用的内容则及时删除,及时补充学生需要的新内容。如按教材的编排顺序,开学第一个月应带领学生学习游记单元——《内蒙访古》、《雨中登泰山》、《胡月文化》等,但这些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激起学生的光趣。再加上这些学生平时散漫惯了,课堂上、自习课根本坐不住,如何能通过开学的第一篇课文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收一收浮躁的心,让他们课余静下心来有事可做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毅然将古典小

3

说单元提到前面来。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当我在讲《林黛玉进贾府》前将《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请同学介绍《红楼梦》中自己了解的人物性格、命运时,学生阅读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下不用教师要求就有人在捧读《红楼梦》了,甚至课下还有人找我交流小说中的人物。这种良好的开端为我上《林教头封雪山神庙》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这课时,整节课都在师生、生生对话中进行,时刻涌动着思想的火花。学生是那么热情、主动,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基础较好的普高生呢!

其次,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基础上,重德育、美育渗透。 中职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认识不清,以为三年后自己就是一个工人。对工人而言只要掌握技术就行,其它方面就没有更高的要求了。因此在这种认识的驱使下,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些人我行我素,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否会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教育,教学生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学会欣赏美、珍惜美,进而创造美。一大公司的老总说过这样一句话“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这句话不仅道出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大批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也表明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本着课堂的每一环节对学生有这一目的,在学习李密的《陈情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其一李密如何在险恶的环境中保全自己呢?经过梳理和交流学生得出:一腔衷情敬奉96的岁的祖母,将一个“孝”字演绎得薄云天、泣鬼神;自始至终恭敬的态度,一口一个“臣”,连用了27个字,卑微谦恭甚至诚惶诚恐。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有时“拒绝”也并非是冷冰冰的,也可以是情深意切的。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课下让学生积累关于“孝”的论述及故事,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得法于课内,得意于课外的目标,让学生真正认识了“孝”这一传统美德,并指导他们今后做人。

在我所在的职教中心,我共带了四个班的课,在课堂上总会发现有人照镜子;课下,又总有人因为发型、首饰、服装被学生会纪检部通报,针对这种情况我既不能直接指出,又不能强迫他们改变。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般来讲十七八岁的孩子不爱受人约束,易受他人影响,喜欢标

4

新立异,但还谈不上具有个性美,但高雅优美的感觉是人皆追求的,因此针对这一点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为女性,同为很美的女性,王熙凤与林黛玉的美有无差异?有学生说:林是一种少女的美,王是少妇的美;有人说王的美是一种庸俗,林的美超凡脱俗,是一种灵气……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应该去追求高水准的美,或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或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仅仅是外表、服饰,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在这样的引导、启发下,我发现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多了,他们的装扮也不那么“五花八门”了。

最后,写作训练应以应用文为主。

职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的时间仅为一年,三年后他们即进入社会。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总免不了与人打交道,因此学会写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对他们而言比会写小说、散文、诗歌更重要。再加上他们本来写作能力就非常差,若教师再硬逼着他们去写那些无用的普高生才写的作文,不但不切实际而且还会造成很强的挫败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应用文因其适用再加上要求不高,学生很容易掌握。故我认为职高学生的写作训练应以应用文为主,其他文体为辅。教应用文必须取材生活,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产生写作的兴趣。一次一位学生问我借拾元钱用做回家的路费。我让他写一张借条给我,结果该生写得借条无论从格式上,还是表达上都让我产生以下想法:①借钱金额只用小写不用大写很容易篡改。②没有注明还款日期不可信。③借款日期没注明,会引起纠纷。当时把钱借给这位学生后,在上语文课时,我就以这件事为材料让全班同学为该生写一份规范的借条,结果学生们兴致很高,且掌握了这个应用文的写法。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师若能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时转变角色,改变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需要,大胆创新,以实用为准,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去开辟一条适合职业教育的语文之路,则中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将和专业课教师一样高,语文也将和专业课一样受到学生的重视。

路就在脚下,怎么走,关键在自己!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