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理论》读书报告 一、主题综述
熊彼特在本书中首次确立了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创造性破坏”以及创新理论。第一章,熊彼特用“循环之流”描述了静态经济的本质。他指出经济发展是人类近代最重要的现象,而导致这个现象最根本的两个因素,也是循环之流中不存在——至少是无足轻重的——两个因素,正是企业家和信贷。他理清了常人对发展的种种含糊认识,认为经济发展专指经济体系自发而不连续的变化,也就是由企业家在信贷的帮助下,实施新组合带来的变化。熊彼特在这两个领域大有斩获,一举奠定了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
关于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简单的发明或技术革新,而是有着更宽广的内涵,体现在欲望、产品、满足方式及市场诸方面,并且从本质上说是将现有资源用于新的组合。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的。
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
“控制手段”。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而是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之间的“桥梁”,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但是我们知道,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熊彼特还分析了“企业家利润”及“利息”的产生,并运用他的“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
《经济发展理论》面世于一战前,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体系变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其核心内容“创新理论”对经济现象的
解释力依旧强劲,弥久如新。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经济组合与技术组合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现存的需求及满足手段,后者侧重于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尽管如此,两者并不矛盾。技术要实现的目标,其实要看经济的要求;技术只为所需产品开发生产方式。在经济现实的制约下,生产方式并不总是能随心所欲,不可能最好的技术想用就用,理想的结果想实现就实现,而是要服从于经济的考量。技术上的完美主义是要不得的,因为没有考虑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技术上的合理必须让位于经济上的合理。于是乎,一下的现象在现实中随处可见:破烂的绳索取代现代化的钢索;羸弱多病的牲畜淘汰良种的牲畜;颛预无知的劳动力排挤先进的机器;原始笨拙的货币驱逐便捷的支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虽然不算少见,但经济上的最优与技术上的
完美未必总是能够兼得,撇开颛预不智及好逸恶劳这些次要的原因不说,主要的原因是,有些生产方式虽然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但仍然是给定经济条件下最好的选择。
第二章
实施新组合包括以下五种情况:(一)采用消费者还不熟悉的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性能也算在内。(二)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所在行业尚没有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来证明这种生产方式行得通;这种生产方式不一定非要有新的科学发明作为后盾;以一种新的商业手法来操盘某种产品,也算是这种情况。(三)开拓新市场,这个国家的特定产业以前从未进入过这个市场,至于这个市场是否存在,到没什么关系。(四)开拓新原料或半成品供应基地,同样,这个供应基地是已经存在,还是首次开发出来,也没什么关系。(五)在任何产业中采用新的组织,比如说创造出垄断(如通过托拉斯),或者打破垄断。
传统理论觉得有必要追问,新的生产过程——事实上任何一种生产过程——需要的生产资料是怎么来的,这样一来,积累生产资料就成了一项独立的职能。但在我们看来,这个问题纯属子虚乌有,是分
析有误的后果。循环之流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必须先有给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循环之流才能运转起来。事实上,实施新组合也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实施新组合需要的生产资料,是从循环之流中腾出来的,至于循环之流的这些生产资料是不是拿来就能用,还是要用我们手头有的其他生产资料先生产出
来,这都没什么关系,因为反正都不需要积累。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无须操心积累的问题,而只需要操心另外一个问题,即如何将(已用于某处的)生产资料从循环之流中腾出来,并分配到各种新组合中。有了信贷,这个问题立刻迎刃而解,因为在信贷的支持下,那些有志于实施新组合的生产者,可以通过竞价力压循环之流中的生产者一筹,获得需要的生产资料。
因此,在说到循环之流时,应该将生产资料的组合(也就是生产智能)看成是和自然机遇一样的现成数据,这样的数据只允许在细枝末节的地方做一些微调,只要不是从根本上偏离原来熟悉的轨道,而只是做一些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样的微调,一般的人应该都能胜任。然而,实施新组合可不是一件寻常的事,单从“客观”的机会来讲,能做这件事的人可能不在少数,但事实上,真正胜任的人称得上凤毛麟角。所以说,企业家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在波澜不惊的循环之流中掀起惊涛骇浪。我们现在的情况,完全可以用三组对立的食物来概括。第一组对立,是两种经济态势的杜:其一是循环之流,或者说经济走向均衡的趋势,其二是发生在经济惯常渠道中的变化,或者经济数据自发的变化。第二组对立,是动态方法与静态方法这两种理论方法的对立。第三组对立,是两类行为的对立,对应到现实中的人身上,就是纯经理人和企业家这两类人的对立。因此,理论上“最好的生产方式”,当然是最有利可图的那种生产方式,但用来比较的,并不是在当时“有可能用到的”一切生
产方式,而是得到经验证明且为人所熟知的一切生产方式。如果人们没有做出这样的区分,这个概念就含糊不清,我们致力于解决的那些问题,仍将悬而未决。
第三章
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以新的方式使用现有的劳动服务及土地服务,这样,新组合能否睡起来,要看劳动服务及土地服务能否从原先的用途中腾出来。凡是在权力机构不能直接支配这些服务的社会,我们又得出两条不同于主流观点的推论:其一是货币有其特殊的职能;其二是其他支付工具也有其特殊的职能。这样一来,支付工具所代表的经济活动,绝不仅仅是货物所代表的经济活动的简单反映。
第六章
但无论什么样的治疗方案,都不能一劳永逸地阻止这个经济及社会大潮向前奔涌,在这个大潮的冲击下,企业、个人的地位、生活方式、文化价值及理想,统统都沉入水底,并最终消失的无影无踪。在一个信奉私有产权及竞争的社会,只要有新的经济及社会形式不断涌现,只要各个阶层的真实收入不断上涨,这个冲刷淘洗的萧条过程就是必要的补充。如果不是因为有周期性波动,这个过程兴许会更温和一些,但周期性波动根本不是这个过程的起因,两者完全是独立的两回事。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时间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这些变化都比经济稳定这件事重要的多,但经济分析的注意力,却无一例外地一直放在后者身上。危机过处,
家庭和企业的沉浮兴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及其后果的典型特征,而在一个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社会,这样大起大落的现象是很难观察到的。
三、主要观点及评价
1.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他把那种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的这种过程,称为“产业突变”。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新组合”、“经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离开了这些,就没有资本主义。熊彼特虽然强调了生产技术革新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用了“变动”和“发展”的观点,但却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熊彼特看来,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
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而是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之间的“桥梁”,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但是我们知道,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里,却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接着,熊彼特又分析了“企业家利润”及“利息”的产生。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只有在实现了“创新”的“发展”情况下,才
存在企业家,才产生利润,才有资本和利息。这时,企业总收入超过其总支出;这种“余额”或剩余,就是“企业家利润”。在熊彼特看来,这是企业家由于实现了“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
2.熊彼特认为,创新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大有小,可以用创新活动来解释经济周期。在两个繁荣之间存在一个吸收的过程,经济会呈现出繁荣和萧条相互更替的状态。繁荣从自身创造出一种情形,而这种客观的情形,即使忽略了所有的附属物和偶然的要求,也将使繁荣结束,轻易导致危机,必然导致萧条。他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再吸收和清理”的正常过程。此外,创新的过程往往是间断的而非连续的,创新的执行人,即企业家往往是来自新的企业而非旧的生产部门。企业家为了执行创新任务,往往还需要借助银行、风险基金等外部信用的支持。熊彼特笔下的创新多数发生在新设的初创企业内。但现代的经济体,虽然有苹果、华为等智能手机创造性破坏传统功能手机的创新过程,以及电商对很多零售商业的创造性破坏过程,但更多更普遍的是企业内部不同部门间的创造性破坏过程,甚至同一部门不同团队间的创造性破坏过程。
四、结合科技创新工作实际撰写体会建议
创新的结果,也就是发展的具体表现,熊彼特归纳为以下五 种:一是引进新产品,也即产品创新;二是引入新技术、新生产方法,也即生产方法创新;三是拓展新市场;四是扩大原材料的供应源,可泛称为供应链创新;最后一个是重构行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即
生产组织创新。这五种创新虽然随处可见,但是在我们具体工作时却很容易被忽视掉其中的几种。我们往往在谈到创新时,想当然的认为一定要引进创新技术,只有引进创新技术我们才获得了创新方法。但其实创新的内涵并不局限于此。我们可以考虑引进创新人才,帮助国内的企业做组织架构上的调整创新;可以把国内的产品投放到海外新市场,帮助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此外,熊彼特对“发明”与“创新”进行了区分:只有成功实现了商业化的发明,才可以称为创新。因此,如果未能充分实现商业化,就不能称之为创新。我们都知道,很多前瞻性的研究都被困于大学的实验室里,距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实验室里的创新并不能称之为创新,只有将其成果落地,实实在在的对社会,对生活造成了影响带来了改变才能说这是创新。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发挥这一桥梁的作用,将海外的资源引入到国内落地,从而完成创新过程的闭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