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唯物主义》教案-0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doc

《历史唯物主义》教案-0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doc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四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同上一章一样,是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内容之一。本章科学揭示了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和动力,也应作为重点全面掌握。学习本章,应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正确把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着重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了解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和基本动力作用以及生产力标准,了解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学会用社会基本矛盾透析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

第一节、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及特征

经济基础是指同一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一)含义: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

产关系的总和。从实质上看,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在内容上是同一个东西,即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

1、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2、各种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经济结构: (1)其中有一种占主导地位。 (2)一元为主,多元互补。 (二)比较把握经济基础的内涵:

1)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 2)经济基础一般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与物质关系-样,限于经济关系,但经济基础与经济关系-不

包括生产力;

(三)不包括生产力的理由。 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构成 (一)含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念以及相

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上层建筑由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构成。思想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的观念结构,政治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

1、思想观念: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艺术、道德观念、哲学等。 2、同上述观念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组织的总和。 (二)政治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与思想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法庭、监狱、部门等设施,以及政党等组织。

2、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的地位。3、政治上层建筑

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基本上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

(三)思想上层建筑:

1、思想上层建筑也叫观念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指反映并服

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是由一系列的思想、观念构成的无形的上层建筑。

2、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绝大部分社

会科学和部分思维科学等。

(四)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

制度和设施;另一部分是思想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简称为意识形态。两者之间既相互,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1)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是以该社会统

治阶级的社会观点、思想体系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制度要呀观点相适应。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对象和现实的力量,影

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观点又要同制度相适应。

3)在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之间,一般说来,最直接反映经济

基础的是政治。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核心力量。

三、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有机体的区别。 社会形态的方意义:

1)这一理论指明了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2)这一理论指明了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3)这一理论指出社会形态及其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含义: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及其演化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二)比较:

1、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 2、社会形态与社会有机体。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无论政治的或思想的上层建筑,它们都

产生或根源于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谁在生产关

系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谁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将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服务:

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 一方面会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经济

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它会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保护

自己,排除异己)。

2、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使用强制性手段和非强制性手段

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软硬兼施,全面)。

3、从服务效果上看,当上层建筑为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

务时,会对经济基础会起促进作用,反之则会起阻碍作用(既可促进,亦可阻碍)。

4、反作用的限度即是说,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通过为经

济基础服务实现的。就其服务的方向而言,要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对有害于自己的基础进行抵制和斗争。就其服务的方式而言,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这种控制分为强制的和非强制的两大类:屠刀和牧师的职能。就服务的效果而言,取决于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维护、巩固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所破坏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反之则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它们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运动。

(二)把握同一性质二者的矛盾。矛盾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当上层建筑维护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时,矛盾是局部的、非对抗性的;当上层建筑维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时,矛盾是全局性的、对抗性的,表现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尖锐冲突

(三)把握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循环往复,不断推进,使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转变。

(四)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矛盾的特点。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一)全面把握规律的内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中,它们之间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联系,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形式和发展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它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3)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以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前提,即上层建筑要变不适合为尽可能适合。

(4)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是这一规律的生动表现。

1、要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前提。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所构成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其主要内容: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凡是在方向和形式上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上层建筑就能继续存在下去,否则就不能长期存在。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即服务于经济基础,这种服务只有在经济基础

适合生产力状况时才是进步的,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决不会让

这种不适合的情况长期存在下去。

(3)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

终决定者,经济基础是直接决定者。

(二)正确把握规律的意义:

1、能够使我们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及其规律;

2、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 3、是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是改革政治、思想文化

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

1、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同人类社会共存亡; 2、这两对矛盾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全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

会发展的方向;

3、这两对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4、这两对矛盾的运动构成了贯穿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社会

的一般规律。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首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2、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而新的生产关系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也就形成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和变革的历史。

3、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最终原因和最终归宿。 二、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发展次序 (一)基本次序-典型形态。

(二)跨越式发展-非典型形态 。 三、同类形态的共同本质与具体特点 (一)共同性。

(二)民族特点。

四、历史时代是现实社会形态之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具体统一 (一)“世界历史时代”。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早期全球化形式的系统探讨和科学预见,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由民族地域形式向全球化形式过渡的必然趋势。全球化的现实化趋势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确证。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应对全球化的方针必须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

(二)以工具、科技划分时代。

(三)以社会形态主导趋势划分时代。 (四)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时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