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刚性较好、抗震性能出色,但其缺点在于施工工艺复杂。相比而言,装配式结构由预制梁、板等构件组装而成,施工工期较短,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施工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因此,其技术研究在建筑施工领域的作用显著。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从建筑装配式施工概述及基本特点入手,结合某工程实例,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重点工艺进行简明扼要的研究,以供业内人士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建筑;装配式;施工特点;工艺
1建筑装配式施工概述
装配式建筑施工是对传统建筑施工的革新,更是对其的继承。所谓装配式建筑施工主要是将工程施工所使用的建筑构件进行事先的加工,在工程进入正式施工阶段,我们就将成品建筑构件运输到现场,并且进行组装环节,最终达到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效果。装配式建筑施工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它有效的解决了浇筑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升了建筑工程的基本质量;再就是它还能够全面提升建筑施工的效率,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周期,这也体现出该模式的经济性。一般来讲,装配式建筑就是由工厂将构件进行加工,然后,在借助比较专业的运输车辆,将这些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最后利用混凝土进行浇灌,提升装配式建筑的稳定性。但是,我们在应用该种施工模式时,就需要提前在施工项目中预留钢筋和孔的位置,方便后期进行建筑构件的组装,这样才能够快速搭建起完整的建筑工程。总之,建筑装配式施工模式对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基本特点分析 2.1施工效率高,建造工期短
将装配式建筑施工模式应用于实际施工,这能够确保各部分建筑构件的同步建造,是真正意义上的效率提升。这主要是在传统施工中,我们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顺序化施工。但是,装配式建筑施工模式应用后,就能够确保每一部分构件都由工厂进行同步生产。总之,这是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的有效途径。 2.2绿色化施工,环保且节能
建筑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环保形势,为了提升建筑行业的绿色化施工质量,装配式建筑施工模式的应用也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施工过程中,我们抛弃了混凝土现场制作的弊端,所有的建筑构件都是经由工厂进行统一加工,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体现出建筑施工的统一性,减少了多方面资源的支出、浪费,也就使建筑行业迈向集成化、集约化。再就是,在整个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只需要在白天进行施工,减少了夜间的照明,降低了对周围居民光污染的影响。
2.3精度高,工艺稳定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施工更加注重精度方面。在现代化的建筑施工中,对于其业务的全过程都具有严格要求,比如建筑构件的生产、原材料的采购、构件的运输等。在建造工厂的内部,借助于高精准的工程机械设备,这就有力的保证了建筑构件尺寸的精准性,
其次,机械化生产具有稳定的工艺,克服了人工生产的差异化。再就是,整体上采用薄皮封盖技术,可以真正地实现整个饰面的浑然一体。 3工程案例 3.1工程概况
某工程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m2,装配建筑面积约为2600m2。建筑整体结构为装配式框架结构,其中包括5栋教学楼与1栋实验楼。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口型楼板、梁、预制桩等。工程建筑的平面规则较为简单,教学楼房间户型类似,柱为现浇柱,节点选择整浇节点和构造连接技术。结构在生产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与刚性。 3.2结构设计方案
考虑到构件质量问题,采用了空心楼板,在保障隔音的效果下,建筑物隔墙与楼板也采用相似的方案,隔墙选择空心预制混凝土板材,但设置了相应的保温层。工程构件具有防水、防渗漏、隔音、维护等功能。在空心板之间预留了一定的缝隙,以此来平衡构件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企口的现浇区域焊接了钢筋,并且空心预制墙体在和柱连接时采用了刚性连接方案。在现浇环节中,为了避免产生过大的误差,可以在结构上选择现浇结构配合外挂板,这种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施工环节的误差情况,减少后期工程变更的作业量。 另外,从构件设计的角度来看,整体设计方案可以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来进行,考虑到其结构的特殊性,预制部分的纵向钢筋与箍筋会按照有限元分析的结果,结合粗糙处理的技术要求展开设计。由于工程采用现浇柱,构件之间的连接按照一般的连接技术即可。在实际的施工环节中,传统现浇结构设计需要给出具体的平面施工图,然后对结构节点进行处理。未来的装配式结构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细部构造的表达与说明,还需要在设计思路上进行优化,按照构造差异来进行节点设计,必要时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抗震性能与承载能力,按照国家规定与技术标准的要求来完成装配式框架结构的施工和设计工作。 3.3施工工艺特征 3.3.1工艺要求
通常情况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以具备显著的机械化特征,尤其是在施工效率的提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预制构件一般采用标准化设计,采用相对统一的配筋与截面尺寸,在平整度、垂直度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符合精度要求。此外在构件吊装的顺序方面,也有效地根据建筑施工的土质要求来确保塔吊顺序。相比于传统现浇结构,无论是建筑外部装饰面还是在保温层施工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工厂进行,无需在操作面进行,提升了施工的安全性与效率。
3.3.2构件制作
构件制作的顺序一般为钢筋切割、绑扎、准备模具、混凝土浇筑、构件养护、构件脱模、运输。施工工艺中,按照《混凝土结构用成型钢筋》的技术标准,对钢筋安装的精度、垫块质量、入模钢筋笼等都要进行严格要求。此外,混凝土配合比需要符合施工技术要求,在经过配合比试验、坍落度检测后再开始浇筑工作。浇筑时应注意分层浇筑,试块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养护方式,都应该保持同等的工艺条件。 3.3.3现场安装
现场安装的流程一般为:预制梁吊装、预制板吊装、绑扎叠合梁、浇筑叠合梁与板混凝土、吊装结束。施工工艺中,应该注意到梁底标高和柱顶可能产生的误差,并在柱上弹出梁边控制线,并标识出其顺序。梁底支撑时可以在支撑上放置木块,初步就位后再借助定位线来进行校正。而预制板的吊装工艺与预制梁相似,但预制板是通过四点起吊,并结合四周板
边线与标高控制线来对位置进行校正。当预制梁、板吊装结束后可以预埋管线、绑扎钢筋等,然后在浇筑结束后进行表面抹面,这样一来装配式结构的生产工艺流程与实际施工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在技术工艺上更加符合施工要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这会涉及到诸多的方面。尤其是装配式建筑施工模式的质量控制方面,这是影响该模式推广与应用的基本因素。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全方位的发展策略,比如生产与测量设备的改进、生产与测量设备的改进、计算机技术的投入使用等,为装配式建筑施工提供坚实的保障。本文主要是就装配式建筑施工模式的概念阐述、应用优势、施工工艺、发展策略等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建立起全面、系统的装配式建筑施工体系,推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柯余祥,武晶晶.装配式建筑的本土化发展研究[J].重庆建筑,2018(9):29~31. [2]安玉华,管阔.浅谈绿色建筑的装配式发展[J].四川水泥,2018(9):111. [3]黄芳.探讨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18(7):112~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