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所谓有效学习主要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性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揭示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主义者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
建构主义思想使得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有了新认识: 一、有效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应该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或确立,要让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例如:本人执教的《有趣的图形》,在主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捉迷藏”的游戏中找一找,之后说一说各自的发现:“我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什么图形。”再辅之课件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感知“面在体上”。不仅化解了学生在认知上的难点,还渗透
了观察、发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玩中体现探究性学习,改变以往传授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精神。其次,把巩固知识的练习巧妙地溶入游戏中,用了三个游戏:我说你摸;我说你摆;我说你猜。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思辨,不仅实现巩固新知的目的,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数学教学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中,这个 “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使学生逐步从物质化的操作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有效的教学应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该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广东佛山谭燕玲老师执教的《认识对称》一课,在展示交流环节片断:
(1)在生活中的拓展。
师: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对称的事物,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对称事物吗?
学生举出了一些实例,杯子、桌子、女孩的辫子、楼房、衣服等等。
(2)创作前的准备。
师:请同学们欣赏老师剪出的对称图形,漂亮吗? 展示树木、花草、蜻蜓、蝴蝶的图案。 师:怎样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呢?请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在汇报交流中,按照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拿起剪刀演示剪的方法。
生1:要把一张纸对折后再剪。 生2:对折后再剪会剪得对称。
生3:我会剪对称的花,我把一张纸对折,然后画出半边花的模样,剪出来再打开,就是对称的花了。
生4:对,我也是把一张纸对折,然后画出半边的的图案,剪出来再打开,就是对称的图形了。
(3)创作展示:
师:同学们发现了剪对称图形的方法,真棒!孩子们,请动手吧!剪出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吧!
学生陆续把剪好的对称图形贴在展示区上:树木、花草、乌龟、衣服、蜻蜓、蝴蝶、星星、房子、鱼、小兔、小猫等等。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主要借助互动交流、给老师出主意、动手创作等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走向实践操作,学会了制作对称图形的方法,从而加深理解对称的特点。这样设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这里师生、生生互相评价,使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美,数学王国中的图形也具有对称美,从而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三、有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在以上的《认识对称》教学片断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剪一剪 、折一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为学生辨别是否对称图形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位置》
这一课中,沈阳的李刚老师从学生现实情境“座位”导入,以认识学生入手,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彼此距离,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又唤醒学生已有的确定位置的认知,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基础,也为抽象出“数对”构建了一个现实模型。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XX站在这行中哪个位置”的一维的确定位置的回顾,以及XX回到座位后的位置如何确定的二维新知的学习,最后到平面位置上悬挂的物品的位置如何确定的三维位置的确定,体现了知识的体系完整呈现。让学生经历了“数对”这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想方法和如何使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好?”“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 “今天学的知识之间有何联系?”。一旦学生的思维启动,探究意识就会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在知识的探究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涨,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呢?本人觉得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判断:一是看学生是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二是看学生能否依据所学知识做出推论或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三是看学生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四是看学生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五是看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五、有效的教学应该使学生获得对数学这一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
体验。例如在《认识对称》片断教学案例中,教师用剪纸给学生带来个“新朋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同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认真观察、美就会时刻伴随左右,使学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是使学生在和谐氛围中主动思考,从容对话,尽情分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思维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从学生的积极发言、有效合作、质疑和兴奋的表情中,就可以感受到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