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性相近・习相远”的“习’’ ◆安徽省凤台县第二中学 陈晓云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钱文忠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解读 《三字经》,让我们受益匪浅。但笔者也有不理解的地 方,这里提出来向钱教授请教,并与关注者商榷。 当讲到“性相近,习相远”时,钱教授说: “性相近”。人的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习”在这里 不是学习的意思,是熏染的意思,受影响,被熏染,被污 染的意思。 钱教授将“习相远”中的“习”,解作“熏染”,笔者百 思不得其解,也不敢接受,其理由如下。 一、辞书如是说 首先必须明确,《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这两 句源自《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汉语大词典》注“习”字有10个义项,未有“熏 染”义项。第6义项:习惯;习惯于。第一书证便是:《论 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网上《汉典》注“习”项和《汉语大词典》基本相 同,未有“熏染”义项。此书将“习”作为名词注释时第 (1)义项是:习性;习惯。第一书证也是:性相近也,习相 远也。下举例词:固习;陋习;恶习;习性;积习。 3.《汉字源流字典》注“习”计有l3个义项,未有 “熏染”义项。该注第9义项是:习惯。书证也是“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 4.《简明古汉语词典》注“习”有9个义项,未有“熏 染”义项。该书注“习”的第6义项是:习惯。书证也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5.《汉字详解字典》注”习”的义项共四个义项,只 有第4义项“由上文引申指‘长期形成的行为”’适合 “习相远”的语境,未有“熏染”义项。 综上所述,五部语文辞书都注“性相近,习相远”的 “习”是习惯的意思,均未有“熏染”义项,也未引申出 “熏染”的意思。 国2014 f ̄5期(总第291期) 二、专著如是说 带着问题读了几部古汉语专著。 1.《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呙疏)正义日:“若习 于善则为君子,若习于恶则为小人。” 2.孙钦善《论语注译》注“习相远”的“习”,习惯。译 文:孔子日:“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人们的习尚是相差 很远的。” 3.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习”:(二)人们受客 观事物反复影响所产生的反应习惯。《论语・阳货》:“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以下书证略) 4.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注“习”的最后一个 层次:“由反复练习也引申为对某事物反复接触而产生 的反应,习惯。《论语・阳货》: l生相近也,习相远也。”’ 5.张以文《四书全译》对下面句子这样翻译: 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直译:孔子说:“人性互相接近,习惯相互疏远。” 意译:孔子说:“人的性情本来是相近的,由于习俗 不同就相互疏远了。” 由以上专著对“性相近,习相远”的“习”的注释可 以清楚地看到,各家的释语都是“习惯”或以“习惯”为 中心的名词短语。首选的书证和辞书一样,都是《论语・ 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概未提“熏染”。 三、语境如是说 将“习相远”中的“习”,解作“熏染”,经不住语境的 检验,也就是说不适合语境。让我们回顾“性相近,习相 远”。 从句式及其结构看,它们是一组对偶句。字数相 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性”,即禀性,“习”,习惯,名 词对名词。“相”,相互,虚词对虚词。“近”和“远”,形容 词对形容词。此所谓词性相同。从结构上看,“性”和 “习”都是陈述的对象,是主语;“近”和“远”都是用来陈 YUWENZHISHI j9 ・・1■●-ll “重见天日”“首当其冲’’的误用 ◆安徽省无为县文广新局 余雁舟 一、重见天日 义,比喻摆脱了黑暗、困苦的处境,重新见到光明。此词 出自于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中宗神龙元年》: “上尝与后私誓日:‘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 《语文学习 ̄2o13年第11期在“读者”栏目摘编了 徐荣祥老师的《语文加到180分,又咋样?》第一句是这 样的: 北京市将从2016年始把语文高考分值加至180 分.试图用高考“指挥棒”来导引语文学习,以此提高 学科的地位.让渐趋式微、边缘的语文学科重见天 日。 相禁制。”’这里的“复见天日”在《旧唐书》及《新唐书》 中均作“一朝见天日”,可见“复见天日”即是“一朝见天 Et”之义,含有期待之意,后多写作“重见天日”,意思不 变。“重见天日”例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杨八老越国 奇逢》:“幸天兵得胜,倭贼败亡,我等指望重见天日,不 期老将军不行细审,一概捆吊。”明蒙正发《三湘从事 句中“重见天日”使用不当。“重见天日”是一条常 录》:“发与陈王言相对愕眙日:‘中兴气象,固如是乎? 我辈破家亡命,九死至此,惟冀重见天日,稍稍吐气。今 如此,更复何望?”’又可写作“重睹天日”“再睹天Et” “再见天日”等形式。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 公》:“如有万分之一,此更何难。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 见的成语。成语都具有相沿习用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 在使用时一定要知道它的意义(包括本义、比喻义等) 以及其特定的适用范围,而不可乱用。“重见天日”原作 “复见天日”,字面义为再次见到太阳。后多用其比喻 述主语的,是谓语。可见两句都是主谓结构。 从修辞的角度看,“性相近,习相远”这两个句子, 同是禀气,故日:相近也。及至识,若值善友则相效为 善,若逢恶友则相效为恶,恶善既殊,故云:相远也。” (《论语义疏》)皇侃旨在告诉人们,人的禀性本来相近, 经过多方面的影响,善者善恶者恶,相去甚远。宋代理 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关于“习相远”注日:“习于善则善, 既是对偶又是对文,即在对偶句平行的相同结构中处 于对应地位,使用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的 词,其意义相类、相对、相反或相同。这在修辞上叫“对 文”。“性相近,习相远”中的“性”和“习”,处于对应的地 位——主语,分别是“禀性”和“习惯”,意义相对,都是 名词。如果将“习相远”中的“习”,解作“熏染”,那么这 个“熏染”就具有动词的意义和词性了。如此,将会改变 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论语集注》)《论语注 疏》(何晏集解,邢呙疏)正义日:“若习于善则为君子, 若习于恶则为小人。”此两说与皇侃之疏相同。人们常 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 原句的修辞艺术和语言风格。 从词义上讲,“熏染”的意思是长期接触的人或事 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此种意义在现 代汉语中多用在坏的方面。而“习相远”的意思是由于 后天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影响,而造成人品与性格的巨 “习”,也是有好坏之分的。将“习相远”中的“习”,解作 “熏染”,难免有偏废之嫌。显然,此训似不忠于原文,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也是扦格不通的。许嘉璐主编的《古 代汉语》指出:“训诂是一门立足于语言实际的实践性 很强的学问。它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事实去凭空臆 造。”此说对于理解“习相远”中的“习”,具有极强的指 大差异。一有差异,便有好坏之分。南朝梁经学家皇侃 疏日:“性者,人所禀以生也;习者,谓生后有百仪常所 行习之事也 人俱禀天地之气以生,虽复厚薄有殊,而 导意义。任何训诂之语,都要经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的检 验,否则将会出现不应有的差错。 2014年第5期(总第291期)l 53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