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的电影:
1、《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推荐理由:孩童的世界,摒弃了浮华与虚伪,真挚的友谊着实让我们温暖与感动
类别:剧情片
导演、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产地:伊朗
在伊朗的乡村小学,小学生木汗德屡次没有把作业写在作业本上,老师威胁道:如果再犯,就被开除。可是当天放学后,阿穆得却发现自己不小心把同桌木汗德的作业本带回了家。想起老师的恐吓,阿穆得决定马上归还本子。在大人都拒绝帮忙的情况下,阿穆得只好独自踏上了艰苦漫长的寻找之路。他带着作业本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同学的家,却最终没有找到人。孩子只好带着本子回家,替朋友做了作业。次日,老师检查作业,阿穆得及时把写好作业的本子交上。由此化解了迫在眉睫的惩罚,两个孩子也得到了珍贵的友谊。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坑凹坡道,诗一般的画面。捕捉孩子们的细微表情,也是导演的拿手戏。屏幕上忍住哭泣的孩子在一直走着,让人心生无数爱怜。此片获1987年德黑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8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奖等。故事没有惊世骇俗的情节,却让人难以忘怀。孩童世界第一次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现在成人面前,伊朗儿童片由此发轫。孩子的纯真,过滤着每一位观众的心。这个冬季,让我们心存一份爱意,体验曾经年少时的感动与温暖。
2、《导盲犬小Q》
推荐理由:没有轰轰烈烈的悲与喜,让你与窗外的寒风隔绝,在温暖的房间里潸然泪下,品味淡淡的爱,淡淡的伤。
类别:剧情片
导演:崔洋一
产地:日本
拉布拉多犬小Q是一只流着优秀导盲犬血统的狗。它一出生就显示出与其他狗的不同,在他的身上有一个特别的胎记--像一只展翅的小鸟样的棕色记号。由于它的出色素质,小Q被选为导盲犬,这是小Q的第一次离别。在养父母家,这对夫妇给它改名为小Q(即鸟的羽翼的意思)。在与养父母生活一年后的一天,那是小Q的第二次离别,离开养父母前往导盲犬训练营。
在陌生的环境里,小Q展现出与其他狗不同的素质。在临近毕业时小Q认识了它的第一个“主人”盲人渡边先生。渡边先生是个顽固的家伙,天生不喜欢狗,认为盲公竹比导盲犬可靠得多了。但一次巧合的领路后,渡边先生的思想开始转变,他开始尝试接触导盲犬。但是由于渡边先生的固执,第一次毕业测试没有通过,渡边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在随后的训练里,渡边不再固执已见,不久渡边先生就带着小Q毕业了。渡边先生把小Q带回了家里,渡边对小Q的感情日异加深,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年轻时体力的严重透支,渡边先生病倒了,此时的小Q只有回到往日的训练营,这一住就是三年。某一天,渡边先生突然出现在训练营,这是小Q最后一次为渡边先生领路,这时小Q又面临着一次离别……
不久渡边先生病逝了,望着渡边先生,小Q想他睡的真安详……
随后小Q在训练营度过了随后的七年,七年后,小Q又回到了当初给它起名字的夫妇家里,看着以前熟悉的布玩具小熊,小Q感觉是那么的熟悉。
在小Q过完12岁生日后的第25天,它又梦见了小时候……
影片在刻画小Q可爱的同时,也描写了人与狗的相依相伴,比如渡边夫妇为迎接小Q而买的礼物,比如小Q与不同的主人三次离别的场景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与狗之间能培养出这么真挚的情感,让人有一种久违的感动。
3、《当幸福来敲门》
推荐理由:有时我们难免绝望但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对希望的寻找。在内心深处还是期待峰回路转的嫣然一笑。
类别:剧情片
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
产地:美国
克里沿斯·加德纳的成长过程并没有父亲的陪伴,28岁才第一次见到父亲。于是当他也做了父亲的离时候,他发誓要做一个称职的好爸爸。然而天不遂愿,这位单身父亲屡遇不顺,遭遇失业等不幸,和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流离失所。为了儿子的幸福,加德纳咬紧牙关重新振作,处处向机会敲门,并毛遂自荐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从最底层的员工做
起。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之后,他慷慨解囊,热心捐助公益活动,成为全美知名的慈善人物。而过程中支持他咬紧牙关的最大动力,除了宝贝儿子外,就是他始终相信: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
作为父亲,儿子是他的最大动力,而梦想让他不至于崩溃。其实,幸福是什么?幸福只是你在实现自己目标后的一种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带来整个人精神上的振奋,让你又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看着克里斯·加德纳的眼神,我们所体会的不是幸福的来源,而是梦想的伟大。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有能力的人则把梦想变成现实。这个过程中,虽然会有很多的阻力,但是,我是否应该坚信自己的能力,我是否应该相信自己的目标。社会虽然有很多的不公平,但是既然很多人都能在这个规则下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那我为什么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应该用满怀感激的心来享受我所付出的一切。其实,幸福或许就在身边,而我只是没有发现而已。
关于爱的书籍:
《追风筝的人》(强力推荐)
书籍简介:小说《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全书类似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背景非常类似作者本人的经历背景。主人公儿时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经商积德,在当地非常有声望。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导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熟知内情,在临过世前鼓励主人公回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小孩,并通过自己的
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已经是事业有成的主人公鼓起勇气,第一次象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苍夷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目前此书已被改编成电影,读者有兴趣可以到网上观看。
书摘:
2001年12月
今年夏季的某天,朋友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要我回去探望他。
我站在厨房里,听筒贴在耳朵上,我知道电话线连着的,并不只是拉辛汗,还有我过去那些未曾赎还的罪行。挂了电话,我离开家门,到金门公园北边的斯普瑞柯湖边散步。晌午的骄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十艘轻舟在和风的吹拂中漂行。我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带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它们舞动着,飞越公园西边的树林,飞越风车,并排飘浮着,如同一双眼睛俯视着旧金山,这个我现在当成家园的城市。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邱亚男整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