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导学案(1) 课型:预习+展示
【预习要求】
1.查找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 2.了解柳永其人其事。 3.了解《雨霖铃》《望海潮》填词背景。 【研读《柳永词两首》,完成下面的任务】
1.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再认真研读导学案,自觉完成自主学习的预习题。
2.试从从填词背景、描写的情景、意境等方面将两首词比较鉴赏。 【分组学习】
自愿组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遵循彼此能够互补互助的原则),在四人中选出一个相对而言组织协调能力强、公正坦诚的同学担任组长。 【填词背景】
《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词牌名。(课文注释)取自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这首词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情感。
历来认为,《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自主学习】 一、常识积累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 ),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 )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 )的名称,词的( )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 )(58字以内)、( )(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和(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 词人。原名 ,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也称他为 。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终生潦倒。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离别之情。柳永创作慢词独多,有《乐章集》传世。 三、给加点字注音。
都门 凝噎 暮霭 参差 绕堤沙 ......天堑 罗绮 羌管 珠玑 钓叟莲娃 .....四、翻译下列词句。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五、有感情地朗读《柳永词二首》,从中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就写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的境界。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刹瞬排解。 2、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上阕写景。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优愁。 B.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然后下接几个字或一句。 【我的收获与疑惑】
主备:李 秋 生 备导学案时间:2013.04.26 签审:2012.04.30. 上课时间: 导学案序号: 班级姓名: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2) 课型:合作探究+展示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积累对诗词的审美体验。 2、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3、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会体悟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能解读词的意境,作者情感。 【合作探究】《望海潮》的意境、情感。 1、大声朗诵《望海潮》。(要求(1)体味词协调的音律,夸赞的语气。(2)注意诵读声不要超过媒体音量。)
2、个人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望海潮》中描写都市生活景象的句子,体会词作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要求:先个人阅读思考获得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确定学习成果,组长指定展示成员。
《望海潮》中描写都市生活景象的句子: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 的生活景象。
3、小组内成员边读边共同在表格中填写相应的诗句,理解体悟作者如何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朝品牌大都市—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4、根据前面的解读,结合填词的背景和“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分析词作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根据理解放声吟诵《望海潮》。(要求:力争做到声情并茂。)
【合作探究】《雨霖铃》的情感、意境 1、诵读《雨霖铃》。
2、个人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雨霖铃》中描写情感的句子,并分析词中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学法领航】这种问法经验所得一般至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情景。)要求:先个人阅读思考获得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确定学习成果,组长指定展示成员。
3、个人边读边用横线画出《雨霖铃》中写景句,分析词中描绘的景象特点,并体会分析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要求:先个人阅读思考获得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确定学习成果,组长指定展示成员,不得重复发言,争取每个学习者都有展示机会。)
4、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学法领航】意境就是诗人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简言之意境=情感+景象) 《雨霖铃》的意境:
5、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拓展延伸,迁移训练】 1、读《雨霖铃》,体味了柳永丰富的人生滋味,写一段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2、读《望海潮》,观赏了杭州美如画卷的风貌,写一段当地风景(风情)的导游词。 要求:任选一题,字数50-80字即可。
【我的收获与疑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