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际视野下的城市人本生态与可持续愿景——2012年中欧社会论坛“城市和区域可续发展大组”研讨会综述

来源:欧得旅游网
(二)城市发展应赋予更多的人本化生存关怀 便性等,都是当今城市规划所面il ̄E),3巨大挑 欧洲新城镇平台主任Pascal1ne Gaborit女士、项目经 战。他指出,由于都市区的蔓延,现有城镇 理Edoardo Gugl 1e]melt1先生作了题为《可持续城市:新 规划是基于小汽车出行的,这种高能耗的发 城,城市的发展与协作》的学术报告,介绍了欧洲二战后 展模式使得城市发展的支撑要素受到严重制 开始的新城镇建设的情况,并指出,当时人们注重自然城 约,且愈发变得不确定,因此无污染、低能 市、绿色景观,城市密度很低。而现在,城市人口与生活 耗、出行短,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低碳 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城镇”的发展理念要求建造城 节能的最佳选择与必要条件。具体实施时, 市的交通枢纽,在治理上、管理上需要支持可持续发展的 要在城镇体系的规划上以大容量的公共交通 各种组织,需要低碳化的生态建设思路,以有效减少城市 更新发展中的能耗。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们频繁介绍欧 洲城市发展的成功案例,现在看来,似乎讲来讲去只有那 么几宗案例,而且都是小规模的,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还 需要跨领域、跨地区的政府合作,特别是政府作用下的城 市规划工作。对于人类而言,城市不只是砖瓦泥土等建筑 形态,城市应该是人类希望的象征,应该赋予人类意义上 的生存关怀。 (三)城市发展须进行城乡一体的范式重构 忧思美地(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林东先生作 了题为《礼失求诸野——重返自然之道》的学术报告。他 引用王澍、陈丹青、张鸣、徐志摩、胡适等名人的话语, 证明中国文化基础不在城市而在乡村,并用明清以来乡 村建筑的案例,特别是广西侗族聚集地村落建设的案例, 论证了我国至少已经全面城市化六百年的看法。他高度赞 美传统乡村根本不是无序、简单的农舍,而是一种结构井 然的、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化状态。面对今天城市化的各种 解释和歪曲,林东认为,当代中国需要一场城市化模式革 命,需要从物质主义的城市化转向人的城市化,城市化过 程必须综合考虑精神秩序、文化秩序、社会秩序、治理模 式,应当从产业、经济导向转向优良治理导向。 (四)城市发展须构建可持续的市场管理机制 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上海城市管理杂志总 编王震国先生作了题为《可持续视野下的城市公共服务市 场化》的学术报告。他认为应构建城市管理市场化的长效 运作机制,以发挥好政府在城市可续发展中的管理优势。 “以人为本”需要确立为纳税人服务的目标,体现城市政 府为被管理者服务的原则,注重规避大包大揽的弊端,激 发长效化市场机制的活力,并在监督保障上体现城市可持 续运行中的政府有效责任。城市政府的失灵往往体现在体 制机制上的失灵,因此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必须确立长效 的目标,关注社会保险体制的健全性,关注市民参与的有 效性,关注政府决策的实施与监督的全面性。 二、城市可续发展的价值 (一)城市设施要体现产住平衡 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作了题为《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 策略》的学术报告。他认为如何保持现代生活的质量、让 个人和城市本身能够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保持发展的灵 为引导,充分考虑居住与就业的平衡,建立 骨干公交联络自行车的友好城市框架,同时 必须做到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与公共交通枢纽 相结合。 (二)城市规划要体现多元智慧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硕教 授作了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探讨》的 学术报告。他认为作为规划专业的人员,首 先需要学习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 心理学、美学、建筑学等多专业多门类的知 识,从而更好地对所规划区域从人文、经 济、政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寻找城市区域 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城市进行可 持续规划时还应该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如天 人合一、阴阳协调等宇宙观、审美观和价值 观。再次是我国城市规划应主打文化牌、可 持续牌、环境牌,需要汲取新的生态与低碳 技术成果,构建低碳城市建设的实施机制, 创新传统规划技术与策略,形成城市低碳化 发展的空间格局,减少城市碳排放。 (三)城市发展要确保空间质量 美国康奈尔大学8,3Roger TranC1 k教授 作了题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跨学科研 究》的学术报告。他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必 须注重更新、合作与文化。以良好的质量空 间,保持城市发展规划的连续・I生。他指出. 城市在密集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现代模 块与传统模块的对比,因为城市的发展是尊 崇整体性发展轨迹的。正是在这样的意义 上,城市政府必须关注发展区域之间的关 系,以及城市发展的经济关联度。城市发展 中为使这村落模式相邻,可以通过公路地下 化,使地面文化设施公园化,有助于调节室 内外气温,并扩展城市土地的低碳环保与绿 色生态。 (四)城市发展要消除安全隐患 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信息综合 部主任乔延军先生作了《上海城市面临的一 f、 J一一1l u AN 些安全问题和建议》的学术报告。他指出上 术报告。他以常州力例讨论了高铁车站的建造问题,并通 海的城市发展存在着令人困惑的诸多安全问 过与美国曼哈顿土地规划的对照,论证了有时处在城市边 题,像地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严重匮乏、 缘的地块更具有区位价值的结论。他认为,对城市增长边 交通枢纽由于人流物流高度集中而存在严重 界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发现连续绿地对城市的生态作用。连 安全隐患、上干幢高楼的消防和玻璃幕墙隐 续绿地可以使城市与城市之间有乡村这样的富有活力的纽 患,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城市的基础设施 带,使城市化更有动力。城市是不能离开乡村而发展的, 问题,更是城市维护机制缺失的问题,它将 上海没有农村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新城土地的使用不是拼 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许多难以想象的安 贴发达城市的城市化规划,而是要根据中国城市化高密度 全危机。因此在城市未来发展中,必须认真 思考和处置一些“快不起来”的发展性问 题,使城市政府的任何决策都考虑到城市干 秋万代的生态与宜居。 (五)城市发展要寻求独特个性 香港理工大学的陈汉云教授在论坛上 使用中英粤三种语言作了主题为《香港的城 市规划》的学术报告。他指出,香港自1gg2 年开始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是建立在 低碳发展理念上的,因此在楼宇开发与道路 建设上非常注重精细化,而西方式的城市社 区空间的规划建设至今还没有相应的实践案 例。他认为,香港的城市化发展在一定意义 上代表了城市发展与更新改造的个性化特 征,即城市良性发展的聚焦点在于距离上的 相近而非策略上的一致。 三、城市可续发展的路径 (一)城市设计要适应本地居者需求 设计师Harry Den Hartog先生作了题力 《上海周边新城》的学术报告。他认为上海开 埠160年来,由于租界与外贸的原因,城市获 得快速发展,但I949年后这种发展停滞了, 因为中国更加关注乡村的发展,直到1979年改 革开放城市才获得发展的新契机 2010年世博 会则使城市化达到了新的高点。城市化的迅猛 推进也使城市向农村蔓延,传统肥沃的土地变 成了现代化建筑,国际投资竞相在上海变成各 种城市设施与住宅,拆迁户与投资者的不同需 求使得居住区疏密 令热鲜明,缺乏高低消费需 求的不同端口,社区生活层次落差拉大。欧洲 设计师对中国城市的设计在沟通上显然是不够 的,许多优秀的设计理念在已建成的建筑中没 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西方标准没有很好地融人 中国的城市功能标准 这是上海周边新城缺乏 精彩的共同缺・ 。 (二)城市开发不能吞噬乡村区位 建筑师R em1 Fe r r a n d先生作了题为 《“Les Ate]1ers”国际联合设计介绍》的学 的趋势,对城市边缘地区进行有机设计,根据生态环境的 考察结果进行新城开发。 (三)城市社区不能忽视步道功能 同济大学城市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张俊先生作了题为 《人行道公共空间与社区建设》的学术报告。他认为人行 道具有三大社会功能,即社会交往的平台、安全健身的空 间与身心放松的休闲地。他因此指出,对街道外部空间的 内部化设计,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社区责任感,并传递自 助、互助、传授、拯救等公益・性安抚感。而以人行道公共 空间为联系纽带的社区则表现为非传统的地域划分方式, 空间邻近但又不限于邻近,有助于将一些个人的基本需求 转化为公共空间的群体性需求,发挥公共空间与分散人群 之间的友好沟通作用。在上海居住空间较为狭小的情况 下,人行道所具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功能不能被城市政府忽 视,更不能让马路小摊长期侵占,以至于使人行道变成城 市脏乱差的庇护场所。 (四)城市发展要重视郊区保障房建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黄怡副教授作了题为 《上海人口空间分布与公共住房规划》的学术报告。他介 绍了“十二五”期间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即坚持城乡 体、均衡发展,以郊区新城建设为抓手,推动城市建设 的重心转向郊区,把郊区放在更加重要的现代化建设位置 上。2009年上海启动了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近郊六大建设 基地,即嘉定江桥、松江泗泾、闵行浦江、宝山顾村、浦 东曹路及原南汇“周康航”,因此叫一二五”期间,上海 市拟计划新建住宅1.318平方米,预计其中新增的廉租房、 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动迁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 套(户),约占新建住宅总面积8950%,占总套数8,960%。 中欧社会论坛是构筑中国与泛欧 lap营利性机构有关人 类共同命运对话的交流平台,其强调通过不同思想间的碰撞 与交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并以论坛这样的新颖 工作方式让不同国籍、不同领域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建美好 家园。本次圆桌会议探讨的诸多关于城市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的话题得到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大家就可能的合作项目进 行了磋商,期待会议结束后能迅速形成联动框架,以促进探 索城市新发展模式的愿景能尽早成为现实。 一责任编辑:张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