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农户视角的六盘水石漠化治理研究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28卷第4期2016年8月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LiupanshuiNormalUniversity

Vol.28NO.4Aug.2016基于农户视角的六盘水石漠化治理研究

吴得卿1,2

(1六盘水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

要:六盘水石漠化十分严重,该区石漠化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更好地治理该区石漠化,通过深入分析,得出除

2贵州省六盘水市乌蒙山区发展研究院,贵州六盘水553001)

自然原因影响石漠化治理效果外,农民对石漠化治理工作配合层度低,是该区石漠化治理成效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有效治理该区石漠化,必须将石漠化治理与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助其脱贫致富,两者并重方能奏效。

关键词:农户视角;石漠化;治理;六盘水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5X(2016)04-0009-04

DOI:10.16595/j.1671-055X.2016.04.003

OntheControlofStonyDesertificationinLiupanshuifromthePerspectiveofFarmers(1Department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cience,LiupanshuiNormalUniversity;

WUDe-qing1,2

spiteofthenaturalcauses,farmers’littlecooperationwiththetreatmentisthemainreasonofpoorcontrolinLi⁃waycanmakeit.

Abstract:StonydesertificationofLiupanshuiisveryserious,andthecontrolofitwasunsatisfactory.In

2WumengMountainArea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Liupanshui553001,China)

upanshui.Inordertoeffectivelycontrolstonydesertificationinthisarea,thetreatmentofstonydesertificationmustbecloselyintegratedwithsteadilyincreasingfarmers’income,helpingthemoutofpoverty.Onlyinthis

Keywords:perspectiveoffarmers;stonydesertification;control;Liupanshui石漠化是岩溶山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贵州省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而六盘水则是贵州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熊康宁等,2002)。六盘水地表破碎,岩溶区域广布,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系统脆弱。该区大规模的矿业开采与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协同,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强烈的负干扰系统,加剧了石漠化的发育。目前国内外对石漠化治理的相关研究较多。国外研究主要是基于自然原因的研究(BouKheirR.etal.,2008;FeblesJMetal.2009;FeeserI,andO'Con⁃(熊平生等,2010;王宇等,2016)。石漠化是由诸多自然及人为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所致,虽然前期的研究为石漠化治理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存在石漠化治理研究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脱节,基于农户利益的石漠化治理研究较少。从农户视角探讨六盘水石漠化治理,旨在寻求作为该区石漠化及其治理主要直接影响者的当地农民积极参nellM.,2009),国内研究则以自然、人文原因并举

与,使石漠化治理更为有效。1研究区概况

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地处黔中山原向滇东高原和广西丘陵及黔西北高原过渡的大斜坡地带,乌蒙山南端东南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落差大,岩溶发育。该区面积9914km2,岩溶区域面积6263.7km2,石漠化面积达27.7万hm2,占该石漠化治理工作自2001年起步,2008年境内4个县(区、特区)均被列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2011年定为综合治理重点县。从2008年至2013年,六盘水共造林3.7万hm2(丁武福,2015)。近年来六盘水从不同职能部门的角度以不同项目对区内石漠化进行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多次造山运动影响,尤其是受青藏高原隆升在该区形成众多褶皱山系和断裂构造等地质条件基础的深刻影响,该地区处于地貌单元过渡的大斜坡上,地表破碎,岩溶区域广布,立地条件差,生态系统脆弱性强,抗逆性弱,稳定性差,区总面积的27.9%(苏维词等,2002)。六盘水市

收稿日期:2015-08-25

作者简介:吴得卿(1979-)男,贵州六枝人,讲师,主要从事石漠化治理及生态建设研究。E-mail:943831811@qq.com.

-9-

吴得卿:基于农户视角的六盘水石漠化治理研究

敏感性极强,一旦遭到破坏,恢复极难、极慢。据万国江等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枫湖流域的研究表明①:喀斯特区形成1cm厚的土壤需要2000年至3000带季风区,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六盘水地区属亚热地处夏季风太平洋水汽西进的迎风坡,

降水较多。且受乌蒙山影响,滇黔准静止锋在该地区交锋,是暖锋锋前降水区和冷锋锋后降水区的叠加区域,降水较丰富且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于夏季,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采及自然灾害频发与人为破坏协同,相互促进并衍生发展,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强烈的负干扰系统,更进一步加剧了石漠化的发育,致使石漠化治理收效甚微。

2六盘水石漠化区农民面临的困难

由于六盘水石漠化区农民面临种种困难,无力顾及石漠化治理这类国家战略,对石漠化治理理解不深,甚至不愿去理会,有的则做表面工作去应付政策,导致石漠化治理收效远不及预期。主要表现如下:

2.1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采,当地农民发展资本遭到损害

六盘水矿产资源丰富,由于国家能源战略需要,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采外调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及矿区石漠化,并引发很多次生灾害。这一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发展资本,迫使当地居民的发展成本增高,加重了该区石漠化贫困。进一步催化PPE怪圈②的恶性循环,使石漠化在人为的强烈负面干扰下加剧。2.2贫困范围大,贫困程度深

据六盘水市扶贫局2015年6月5日公开信息:于2013年对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的贫困农户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市615个贫困村,贫困农户的17.420.25%万户,。贫困界定值贫困人口50.992736万人,元为占当年农业人口201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的30.76%,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人穷志短导致该区贫困居民无暇顾及石漠化治理政策,破坏性地索取资源解决眼前生计,导致石漠化治理速度甚至赶不上破坏速度。

2.3贫富差距大,加深了石漠化贫困区农民贫困六盘水工业对该区GDP贡献比例高,人均

GDP入。较高,2013年六盘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人均纯收入远高于贫困人口纯收-10-19625.29均纯收入为元,5933.99人均消费性支出元,而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却12536.87元;农民人低于2736元,收入差距大,迫使喀斯特贫困区农民人口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增高,加重了该区农民的贫困程度。

2.4生计单一,抵御灾害、疾病等负干扰能力弱,因灾因病等致贫返贫率高

由于地质条件造成的区域封闭性,当地居民长期在人地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固守性很强的地域文化,导致石漠化区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很强,主要生计就是粮食生产,其它生计薄弱甚至缺失,很多农民除了间断性外出打工以外,再无农业生产以外收入,一旦遇到各种自然灾害、疾病、意外致残等,几乎没有抵御能力,直接陷入贫困深渊,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率高。很多农户脱贫愿景寄托于孩子读书跳出农门,但对收入原本就很低的农民家庭来说,高昂的教育费用投入使这些家庭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当地农民因教育投入致贫不在少数。2.5人地矛盾尖锐,人为负干扰过度,生态环境恶劣

面积20139965.37年六盘水户籍人口达km2,人口密度为326.54325.41人万人,/km2,土地

是全

国平均人口密度的2.3倍,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7.8112803.5倍。农业人口达251.85万人,国人均耕地hm2,人均常用耕地面积为常用耕地面积0.67亩,仅为全1.38亩的48.6%。而六盘水耕地总面

积中,坡度大于25°的面积占25.02%,15°~25°的面积占33.82%,绝大多数为中低产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差,单产低,石漠化贫困区农民享有的发展资源极为有限,人地矛盾尖锐,农民对环境影响强烈,加上大规模矿业开采,对自然过度索取,导致土壤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加深了石漠化区农村贫困程度,增强了PPE怪圈恶性循环动力。2.6基础设施严重欠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六盘水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破碎,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造价高,维护成本高。而该区农村经济很落后,自我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公路网密度小,公路等级低,运力弱,与外界联系不畅,造成封闭贫困效应累积。涉农坡塘、水库、水池、水窖、沟渠少,水利基础设施较落后,有些水库选址勘探不到位,渗漏严重,部分水库不蓄水,对降水调蓄和再分配作用弱,工程性缺水严重,干旱成为该区主要自然灾害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之一。加重了该区农民贫困和石漠化发育。2.7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对替代生计适应能力弱,对石漠化治理配合程度低

石漠化贫困区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很多农民为文盲或半文盲,对替代生计适应能力弱,对石漠化治理配合程度低,且法制意识淡薄,加上自身贫困现实压力,对石漠化治理也无力关心,人穷志短在其身上体现得明显。违反法律法规、村规民约上山刨根砍柴、烧山种地者大有人在。导致石漠化治理与破坏拉锯对峙。

由上述困难决定了石漠化贫困区农民迫于生存压力,对资源掠夺式使用,加速了石漠化发展和环境恶化,因而增强石漠化贫困区农民的发展能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是石漠化有效治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3对策分析

在石漠化治理中,要取得作为对石漠化及其治理直接影响者的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方能持续有效(王信建,2007;张军以等2015;李仕蓉等,2013区扶贫开发力度,;刘京伟和王华书,充分调整产业结构等,2010),要加大该区石漠化以农民脱

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线,充分体现民生与生态并重,整合各种治理工程,吸取区内外、国内外石漠化治理中的经验和教训,更加注重并服务于当地民生,各部门配合,上下级联动,扎实推进,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使该区广大农民从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好收益,石漠化才能得到有效治理。

3.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六盘水石漠化治理

因国家能源战略需要,六盘水矿产资源被大规模地计划开采外调到其他地区,该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王新和沈欣军,2009)造成六盘水区域外资源享用地的人民低成本享受六盘水资源,而六盘水区域内却因此而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如矿区石漠化、矿区及其周围的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污染及其导致的地方病等;同时,六盘水人民为了治理环境要花费巨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来进行旷日持久的治理,既损失了大量资源和现有财富,又失去了提前发展的机会成本,从而严重损害了区内人民的发展资本。尤其是石漠化贫困区农民并没有享受到矿业发展的一点好处,却要为此付出除上述损失外的诸多代价,如企业规范管理后,当地

农民不能继续到小煤窑采煤或买低价煤,守着大煤矿却烧不起煤;矿业污染田地造成产量、质量下降,引发地方病等。因此,国家层面应合理规划,强化整体调控调度,着力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由各时期的资源享受地和六盘水环境治理受益区向六盘水地区进行生态补偿。并将转移支付资金以工代赈提供资金保障,以包干到户形式将石漠化治理责任落实到户,实现石漠化治理与当地农民收入直接挂钩。激发石漠化区农民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获得第二生计脱贫致富。3.2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六盘水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被平均,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增高加剧了贫困,因而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利用小城镇辐射作用转移部分农业人口,刺激农村经济作物规模化、多样化、高效化,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缓解区内喀斯特石漠化贫困现状。弱化并走出PPE怪圈,使石漠化治理成效得到巩固。3.3加大六盘水石漠化贫困区扶贫开发项目建设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分别将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而六盘水正处于这两个主战场的叠加区域,直接就是扶贫攻坚的主阵地。六盘水要抓住这个机遇,整合资源,利用中央政策和财政拨款开展好石漠化贫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强力推进石漠化区扶贫项目建设,使区内贫困范围缩小、贫困程度降低并向小康靠拢。从而打破PPE3.4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怪圈,使石漠化治理正向演替。使农民生计多样化,增强

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

六盘水乃至整个贵州因地表破碎,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开发晚且规模较小,贫穷落后,也因此保留了相对区外其它发达地区所没有的污染小的良好环境。在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较高的今天,追求食品安全、享受青山绿水的大自然之美等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而六盘水喀斯特石漠化贫困区的广大农村正具备发展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而可利用当地这些优势资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规模发展绿色谷物、蔬菜、瓜果、茶叶等高品质作物及其他农副产品,外销全国各地,增加产业链,既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又可转移大量传统意义的农民,降低土地压力,减少人为对环境的负干扰,使石漠化地区

-11-吴得卿:基于农户视角的六盘水石漠化治理研究

植被得到恢复重建。同时可以利用复杂的地质地貌环境形成的各种景观和当地长期积淀的地方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吴得卿,2011;邹细霞等,2012),利用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农家乐等做强乡村绿色旅游,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治理石漠化的意愿自动增强,主动参与治理石漠化。3.5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六盘水人口密度大,农民人均常用耕地少,且质量差、单产低,人地矛盾突出。计划生育对农村人口建设存在很多疏漏,导致农村人口控制不如预期,该区农村人口多、素质较低,人口红利在农村得不到较好体现,反而是对土地压力的负面影响,因而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是该地区石漠化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3.6加强道路管网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制约当地发展的又一硬伤,应加强道路管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交通通达性,降低运输成本,加强与外界联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尤其是抵御工程性缺水造成的旱灾的能力,降低灾害致贫率,使石漠化治理中苗木成活率提高,石漠化治理更顺利有效。

3.7增加石漠化贫困区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自我

注释:

①秦亚洲.中国喀斯特地区形成1厘米土壤需成千上万年[2006-09-07].[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

07/content_5060761.htm

②PPE怪圈是GrantJP提出的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存在恶性循环。参考文献:

丁武福.2015.对六盘水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思考[J].防护林科技(,04):63-64.

李仕蓉,张军以,周文龙.2013.基于农户视角的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J].贵州农业科学,41(10):222-225.刘京伟,王华书.2010.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38(6):227-231.苏维词,朱之孝,熊康宁.2002.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中国岩溶,21(1):l9-24.王宇,张华,张贵,等.2016.云南省石漠化调查及治理综述[J].中国岩溶,35(5):539-549.王信建.2007.加快石漠化地区植被建设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J].林业经济(,10):30-33.王新,沈欣军.2009.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吴得卿.2011.六盘水市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旅游转型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3(4):63-67.熊康宁,黎平,周忠发,等.2002.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2010.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9(4):355-362.

张军以,戴明宏,王腊春,等.2015.基于农户视角的岩溶石漠化小流域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35(1):169-174.邹细霞,杜芳娟,熊康宁,等.2012.石漠化旅游:生态重建与保护的有效途径[J].生态经济(,10):101-106.

BouKheirR,AbdallahC,KhawlieM.2008.AssessingsoilerosioninMediterraneankarstlandscapesofLebanonusingremotesensingandGIS.EngineeringGeology,(99):239-254.

FeblesJM,TolónA,VegaMB.2009.EdaphicindicatorsforassesmentofsoilerosioninkarstregionsprovinceofHavana,Cu-ba.LandDegradation&Development,(20):522-534.

FeeserI,O'ConnellM.2009.Freshinsightsintolong-termchangesinflora,vegetation,landuseandsoilerosioninthekarsticenvironmentoftheBurren,westernIreland.JournalofEcology,(97):1083-1100.

发展能力

六盘水石漠化贫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不仅经济贫困,意识贫困更为严重,生活、生产规划意识及规划能力弱,对替代生计适应能力差,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弱,外部输血式扶贫不能从根本上让其脱贫。因此,应加大石漠化贫困区教育投入力度,增加区内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尤其是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意识和发展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自我造血式脱贫致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4结语

通过对六盘水石漠化治理现状,石漠化区农民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除自然原因影响石漠化治理效果外,该区石漠化贫困范围大、程度深,使农民迫于生存压力而对石漠化治理工作配合程度低,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是导致石漠化治理效果不理想的深层原因。总结出要将石漠化治理与稳步提高该区农民收入、改善其生存状况结合起来,两者并重,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助其脱贫致富方能有效治理石漠化,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