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2019届高三毕业班3月份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把嫡长子以外的诸子称为别子,规定“别子为祖”,让他们另外去建立一个宗族系统,使其与地位尊贵的嫡长子区别开来。其主要目的是 A. 扩大周朝的疆域 B. 保障皇位的世袭 C. 确保周天子权威 D. 实现“家国一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把嫡长子以外的诸子称为别子,让他们另外去建立一个宗族系统,目的是防止“别子”威胁周天子的尊贵地位,以确保周天子的权威,故C项正确。“别子为祖”与周朝疆域无关,故A项错误。B项发生于秦朝以后,故B排除。D项说的是宗法制,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2.汉代曾有班超“弃笔从戎”的壮举,而唐代中期后则出现“弃武就文”“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母接之不齿”的现象。此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 军功奖励制度的缺失 B. 从军带来的伤亡过大 C. 国家长治久安的实现
D. 科举制的完善与兴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弃武就文”说明求知之风的盛行,而能够推动此风形成的是科举制为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入仕的途径,而且科举考中者会得到许多特权,从而导致出现了由“弃笔从戎”到“弃武就文”的变化,D项正确。奖励军功在古今都存在,唐代也没有缺失,故A项排除;从军导致伤亡不是军人地位下降的原因,故B项排除;国家久安虽无法体现军人的价值,但也不会形成“不齿”的结果,故C项排除。 【点睛】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3.唐初,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唐高宗永淳年间,中书令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这一过程说明 A. 唐朝宰相地位不断削弱 B. 完整的相权遭到了分制 C. 中书省位列三省的中心 D. 三省职能逐渐趋向合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三省制度逐渐被中书门下所取代,三省职能逐渐走向了合一,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宰相的地位是如何变化的,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完整的相权遭到了分制,故B排除;中书省在唐初并不处于中心地位,故C项排除。
4.在地方政权层次,黄宗羲主张恢复唐代的方镇制度。黄宗羲认为在沿边地区设立方镇有五大好处,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够“一方之财自供一方”“一方之兵自供一方”“一方不宁,他方晏如(注:安定之意)”。黄宗羲这一设计的内在精神是 A. 强化地方割据 B. 反对专制集权 C. 践行民本思想 D. 回归历史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宗羲主张实行方镇制度,思想核心为强化地方,弱化中央集权,实质是反对封建君主集权制度,故B项正确。黄宗羲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他主张限制君权,故A项排除;材料并不是民本思想,故C排除;材料体现的不是历史传统的问题,故D排除。
【点睛】黄宗羲的主要政治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批判半封建制度“。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还进一步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因而是非法的。黄宗羲还驳斥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盖皆本也”。他认为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受到保护。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他所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政治要求,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在当时是进步的。
5.下图是根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编制的1855-1858年江西人口变化示意图。出现图中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51855-1858年江西人口变化情况 A. 自然经济的解体 B. 列强入侵的破坏 C. 江南战乱的影响 D. 经济重心的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然经济的解体和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江西人口减少无关,排除AD;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并未进入江西,排除B;材料中“1855—1858年”正值太平天国时期,战乱导致江西人口减少,故选C。
6.下表为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投资表(单位:百万美元),这反映了列强对华铁路投资 年份 1914 1930
A. 攫取利权的方式因时而变 B. 呈现大幅增长趋势 C. 使中国丧失了铁路的修筑权 D. 旨在控制中国铁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的信息的数据变化看,列强对华铁路投资由直接经营为主到借款为主,说明列强攫取中国铁路利权的方式多,而且因时局时代而变化,所以A项正确;“大幅度”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中国丧失铁路修筑权,故C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列强控制中国铁路,故D排除。
7.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孙中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其民族主义得以复活。这里的“民族主义复活” A. 成为辛亥革命指导理论 B. 带有排满兴汉的色彩 C. 努力实现国内民族平等 D. 推动了国民革命发展
借款 192.5 356.6 直接经营 292.0 196.4 合计 484.5 553.0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可知,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题干属于新三民主义,故A排除;排满兴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实现国内民族平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 【点睛】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体现。但由于其中涉及中国国民党联合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加之孙先生逝世后两党交恶,所以两党对此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说法,并且争议保持至今。
8.1950年9月,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工农教育会议,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农教育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来。这一做法 A. 巩固了义务教育的成果 B. 基本上消灭了文盲半文盲 C. 确立了工农主人翁地位 D. 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新中国注重工农教育,这与新中国政权特征有关,因为新中国政权属于人民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故D项正确。注重工农教育不能体现出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故A排除;当时还没有消灭文盲半文盲,故B排除;不能说注重工农教育就是确立工农主人翁地位,故C排除。
9.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一“哲学的突破” A.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B. 主张王权应该高于教权 C. 肯定人的欲望歌颂人性 D. 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智者运动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A项正确。B项符合宗教改革,故B排除;C项符合文艺复兴,故C排除;D项符合启蒙运动,故D排除。
【点睛】大约公元前5世纪希腊开始了智者运动。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社会和世界的中心,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普罗塔戈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10.英国近代史上某法案曾记载:“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这一规定的出台 A. 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的结果 B.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 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D. 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了英国对议会席位进行了重新分配,将更多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故C项正确。议会改革主要满足工业资产阶级诉求,故A项错误。B项是《权利法案》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D项与题干现象无关,故D排除。
11.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而刘绪贻先生更是一语中的地指出新政“延长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生命”。这主要是因为罗斯福新政 A. 根本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 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D. 使美国经济进入新的繁荣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延长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生命”是指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故B项正确;“根本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故A排除;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但不能说解决了,故C排除;罗斯福新政没有使美国经济进入新的繁荣阶段,故D排除。
【点睛】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12.《人类与大地母亲》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下面部分目录反映了 章节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A. 断代史整体史观 B. 编年史文明史观 C. 编年史社会史观 D. 国别史生态史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著作的目录是按时序编排的,因而特点之一是编年史,从目录中的标题中“旧大陆文明中心”“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可以看出具备文明史观的特点,故B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可以直接得出《人类与大地母亲》属于编年史,即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故A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以题干中《人类与大地母亲》属于文明史观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题干中说的是编年史,故D排除。
目录 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都必须作答。第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世祖末和元成宗初,朝廷改置和增设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等行省,行省逐渐演化成常设的、固定的最高地方官府。元朝廷嫌“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把行省品秩降级为从一品,平章政事两人作为长官。这些基本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在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府、州县以下的建制无多大变动,但在省一级则有几次较大的变动,这反映出朝廷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尽可能集中于中央,但在实际统治中,又深感地区分散辽阔,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为此,在500多年中,随形势的变异,一再对省级行政制度作了实际上的重大调整。
——摘编自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虽说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将联邦权限明文列举于宪法之中,并将未列举的剩余权力归属于各州,似乎表明了两者分权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是,美国宪法同时也规定联邦国会可以通过“所有必要和适当的法律”来完成宪法对联邦政府的授权,这就为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孕育了可能性。不过,可能性如果成为一种现实,还需要“助产士”的帮助,在美国,这个把宪法的文本变成现实规范的助产士就是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
——摘编自陈伟《美国宪政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对行省制进行多次调整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87年后美国的州与明清的行省在职权上的异同点
【答案】(1)原因:防止行省专权;地域分散辽阔,行省需履行管理职权;随形势的变动而调整;汲取元朝行省制的经验教训。
(2)不同:美国地方州享有一定的独立性,联邦法院充当联邦政府和地方州的助产士;明清行省绝对服从于中央政府、遵从于专制法律。相同点:享有管理地方事务的权限;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朝廷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
尽可能集中于中央”可以得出防止行省专权;根据材料“又深感地区分散辽阔,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可以得出地域分散辽阔,行省需履行管理职权;根据材料“随形势的变异”可以得出随形势的变动而调整;根据材料“一再对省级行政制度作了实际上的重大调整”可以得出汲取元朝行省制的经验教训。
(2)根据材料“美国宪法同时也规定联邦国会可以通过“所有必要和适当的法律”来完成宪法对联邦政府的授权,这就为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孕育了可能性”可以得出美国地方州享有一定的独立性,联邦法院充当联邦政府和地方州的助产士;根据材料“这反映出朝廷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尽可能集中于中央”可以得出明清行省绝对服从于中央政府、遵从于专制法律;其相同点都是有管理地方的权限,并且都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联合国成立之初,凡从这个国际组织寄发的邮件,都必须帖用美国发行的邮票,对此一些人士提出异议。1951年联合国与美国签订了邮政协定,发行以美元为面值的联合国邮票。联合国纪念邮票的早期主题,大多以联合国的附属机构、重要行动准则为内容,如195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7年的《世界气象组织》》等。自1974年以来,联合国发行的纪念邮票,有些是为表彰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工作而发行的,有些是为纪念联合国的各种活动如国际妇女年、国际残疾人等发行的。1986年,国旗系列邮票首次发行。从那时起,每年发行以16个会员国国旗为图案的纪念邮票,人权、环境、濒临灭绝的物种与和平等都成为联合国邮票宣传的题目。世纪之交,中国事物也成为在联合国邮票关注的重要题材,如1992年《世界遗产》中的“万里长城”,1995年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邮票中的戴翻绒棉帽的中国老汉,1999年世界遗产系列中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2015年《世界诗歌日》中的李白《静夜思》等。
——摘编自《联合国邮票趣谈》《纪念联合国60周年话相关邮票》等
请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主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主题: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说明: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壮大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20世纪末,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示例二:主题: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题。说明: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逐渐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诞生了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化集团组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示例三:主题:联合国的性质和角色逐步发生改变。二战后初期,由于受两极格局的影响,联合国成为大国,特别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曾操纵联合国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是第三世界国家支持的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和冷战的结束,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联合国发生蜕变,渐渐将重点转移到发展之上。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成立之初,凡从这个国际组织寄发的邮件,都必须帖用美国发行的邮票,对此一些人士提出异议”可以得出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起世界的霸权,到处推行扩张政策,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的因素。但是随着多极力量的出现,美国越来越难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归根到底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总的来看,当今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举行的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发布《改用阳历令》废除沿用4000多年的阴历,改用阳历纪年。1912年5月成立新的编历机构——中央观象台,迅速编出民国元、二年公历历书,只依照阳历,按月排列,每日之下只记昼夜长短及节气、纪念日等,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新历却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反对,清朝遗老、各地儒生纷纷投书责难,对新历拒而不从。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当天他便宣布废除阳历,将即日改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中华民国改为“大清帝国”,同时将辛亥革命
以来的“一切变更”都恢复清朝旧制。7月12日,复辟以失败告终,又改回民国纪年,新历才最终在法律上站稳了脚跟。
——摘编自张宁《民国时期新旧历法的更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历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历法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政府通过法令推行;与西方历法接轨;充满曲折。
(2)意义:推动了时代的转型;有利于破除迷信思想;便利了对外交往;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发布《改用阳历令》废除沿用4000多年的阴历”可以得出政府通过法令推行;根据材料“成立新的编历机构”可以得出我国历法向西方学习;根据材料“新历却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反对,清朝遗老、各地儒生纷纷投书责难,对新历拒而不从”可以得出历法的改革充满曲折。
(2)民国初年的历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代的进步,而且与西方接轨,有利于破除迷信思想,也有利于加强对外交往,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1年日美签署的《旧金山和约》规定:缔约国可在日本驻军,日本可以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等。这就为美日结盟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日本与美国还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并根据这一条约,于1952年2月締结了《日美行政协定》。根据这些条约和协定,承认美军驻扎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规定日本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这些“美主日从”的规定为确立美日事实上的同盟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构成了美日同盟的基本框架。随着冷战的加剧,1978年11月,美日又制定了《美日防务合作指导方针》,赋予了美日在东亚防卫行动原则,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反苏反共的生力军。1981年5月,铃木善幸首相访美时与里根总统发表联合声明,双方首次共同使用了“美日同盟”的表述,这一表述使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确认。
——摘编自吕耀东《美日同盟的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日同盟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日同盟的影响。
【答案】(1)特点:与冷战紧密相连,带有强烈的反苏、反共特色;是不平等的“美主日从”
协定;美日同盟关系逐渐深化。
(2)影响: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美国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控制;加剧了冷战的紧张程度;破坏了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随着冷战的加剧,1978年11月,美日又制定了《美日防务合作指导方针》”可以得出与冷战紧密相连;根据材料“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反苏反共的生力军”可以得出带有强烈的反苏、反共特色;根据材料“这些“美主日从”的规定为确立美日事实上的同盟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可以得出是不平等的“美主日从”协定;根据材料“双方首次共同使用了“美日同盟”的表述,这一表述使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确认”可以得出
美日同盟关系逐渐深化。
(2)根据材料可知,美日同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并且加剧了冷战的紧张程度,但“美日同盟”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他的行书,用笔八面出锋,纵横倜傥,跌宕多姿,显示出所向披靡的气势。他一方面深入古法,能将晋唐翰墨“副在笔端”,另一方面又绝不为古法所束缚,而是穷尽笔势,别开生面。这使得他的书法,显示出很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特点,成为入古而又能出新的不朽典范。黄庭坚《山谷题跋》曰:“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张弩射千里,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后世对他的推崇也极高,如南宋的孙觌认为米书“每出新法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而清人王文治则赞曰:“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一扫‘二王’非妾言,只应酿蜜不留花。”以上赞词,既充分肯定了米芾的书法成就,也指出了米书的特点,说明了米芾取得成就的原因。
——摘编自谢光辉《米芾及其书法艺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米芾书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米芾书法成就取得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行书成就最高;用笔多变,雄健清新;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稳重沉着,痛快淋漓。
(2)原因:宋代重文,理学兴盛;前人书法的影响;米芾本人的刻苦和创新精神。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可以得出以行书成就最高;根据材料“他的行书,用笔八面出锋,纵横倜傥,跌宕多姿,显示出所向披靡的气势”可以得出用笔多变,雄健清新;根据材料“这使得他的书法,显示出很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特点”可以得出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根据材料中几位人物对米芾的评价,可以看出其书法稳重沉着,痛快淋漓。
(2)米芾书法成就较高与其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米芾生活在宋代,宋代重文轻武,而且其书法在前人书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其本人的刻苦和创新,使其书法达到较高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