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思想)。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一.思维的弱点
思维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只是现在我们身处现代化、西方化的潮流之中,只能以普适的价值、全球公认的标准——能否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否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能否促进民主自由社会的形成来评判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正如西方人喜欢批评社会并不意味着他们否定民主制度一样,我们讲思维的问题、《易经》的问题,也不是在否定传统、丑化我们的民族,而是在深化对传统的认识。通过了解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长处和短处,将有助于中华民族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尽快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为什么中国人要么是革命派,全盘否定过去,要么是保守派,不允许反思传统,讲任何缺点呢?
二.中国人的处事及思维方式
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基础[5]。整体观、系统观当然很好,但我们还应学会局部的、解剖的、微观的、严谨的、分析的方法
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是模糊、体验、直觉型的,是象征主义、相对主义、一元主义的思考模式,它适合于文学哲学的创作,但不适合科学的发展。我们是简洁少言的思维方式。汉语文约义丰,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也引人遐想,趣味无穷。中国的哲学书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比如,《道德经》中的语句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论语》也是以寥寥数语阐述其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尽管《庄子》《韩非子》诸书中不乏清晰、思辩的内容,但其思维主流仍然是中国式的;尽管《墨子》《荀子》之中充满了逻辑、勘天的思维,但它们毕竟不属于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人的思考主要是含糊不清的非概念思维、象征主义推理而非逻辑推理的方式。
从中国古代的方术热也可以看出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问题所在。方术,古时称为“术数”、“阴阳术”,源于《易经》,包括星相术、相命术、占梦术、风水术、炼丹术、测字术、巫术、养生术等。它包含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堪称“中国科学”,历代研究者趋之若鹜。西方也有方术、神秘学,但没有形成中国式的蔚为壮观的景象。中国方术的理论基础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转化等,其方法为演绎附会、揣摩臆测、察言观色、模棱两可、随机应变、使用遁辞等。方术的内容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缺乏科学性,都是一些神异、附会、感性、经验、类比、象征的东西,而这些正是中国人思维的优势,也是《易经》思维的特点。
三.中西思维方式差别
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模糊性与精确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模糊性,这与西方传统思维追求精确性有明显的区别。从语言上
看,语里的形容词不存在比较级,动词也无所谓“时态”、“单复数形式”,其确切含义只能通过具体语言环境、语言前后内容来把握。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极少象西方那样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定义和界说,明确其内涵和外延,然后再分析、判断、推理,得出结论。这在古代学术著作中论述较抽象问题时尤为突出。孔子非常重视“仁”,他在《论语》中数十次谈到“仁”,但从来没有对“仁”的含义作过任何明确地解释和界定。中国哲学史上的其他范畴,如“理”、“气”、“道”、“心”等等也是如此,正由于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赋予前人的范畴以新的含义,而无须另外创造其他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加之唯书唯圣的传统,导致中国经学发达,思维的模糊性反映在史学上,尽管史学家对帝王将相、政治经济典章制度记载的很清楚,但对土地数量、粮食产量、财政收入等等记载得很少,而且很含糊,现代人不得不把这些问题当作科研课题来研究考证。传统思维的模糊性虽然在当代中国人身上有所淡化,但在许多领域里仍然或多或少存在。即使对数量化要求很强的经济学论著、教材,量的分析也不多,很少有象西方经济学论著、教材那样通篇充斥图表、曲线、涵数、数量公式。中国饮食文化发达,但在中国每家厨房里几乎找不到西方人厨房必备的刻有尺度的量杯、标准匙子。中国人做饭烧菜全凭经验、感觉,没有一定之规,同样是“鱼香肉丝”各家餐馆有各家的味道,不象“麦当劳”,全世界“麦当劳”联锁店都一个味。
(二)、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经验悟性直觉思维,西方传统思维重视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具体的。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觉去揭开自然界之谜”这些话虽然极端但不乏几分道理。中国自古以来逻辑学不发达不善于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维抽象水平很低。墨家几何形成“端”、“尺”、“区”、“中”、“平”等的概念,而欧氏几何则形成“点”、“线”、“面”、“长”、“宽”、“高”等等的概念显然“点”比“端”、“线”比“尺”、“面”比“区”,要抽象得多已经是一个抽象概念[4]。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经验概括和抽象概念的区别,端尺区仍停留在直观性和形象性的层次上。中国的形容词、成语特别多几乎每个词
都有一个意象而抽象名词又特别少这样使得优美、富有意境的汉语诗歌、散文翻译成西方语言往往失去了原来的韵味而西方的科学论文翻译成中文,又很难找到相近的词语表达,以致近现代一些翻译家不得不大量创造了一些新的词汇适应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中国传统思维重内省顿悟重类比推理先直觉到某一真理然后再用多种具体比较和形象寓意阐述。西方重实验验证重归纳和演绎。爱因斯坦把西方科学思维归结为形式逻辑和实验。形式逻辑使概念确定实验使概念具有数学定量化的公式,并有一最终对正确和错误进行评判的标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我国古代有世界最早、最丰富的哈雷慧星的观察记载但计算出哈雷慧星的周期、轨迹的反而是哈雷和牛顿。
(三)、有机性与机械性。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另一重要区别是,中国传统思维注重整体有机性、辩证性突出而西方传统思维注重具体机械性、形而上学明显。中国人想问题、作事情比较全面很少走极端。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认为贵贱、强弱、福祸、刚柔等等对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道德经》提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思想。孔子非常推崇舜认为“舜其大知也与..执事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他提倡,“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在情绪上也要平淡中和以理节情。孔子的中庸思想强化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有机性和辩证性。中国人即使否定一件事或批评一个人往往也是先来一番肯定表扬然后再用“但是. ”转折说出要表达的意思。反观西方人传统思维喜欢把事物分解开来进行定量分析、实证检验甚至把人的器官当成零件分开研究,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得出了一些荒唐的结论。如霍布斯把人看作是“钟表结构”,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拉美特里则认为“人是机器”,并且认为猴子也可以训练成人。因为人与猴子的区别是多几个齿轮弹簧。西方人对人、对事的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是非分明情感色彩非常突出很少像中国人那样搞平衡走中间。这都是思维的传统不同而造成的[2]。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思维唯书唯圣唯上倾向严重本本上有的、圣人讲的、上级规定的就
不敢于之违抗。过去读书人著书立说必定引用圣人之言,现在许多学者写书作论文则喜欢根据个人的需要摘引一些导师、领袖的话作为自己的论点的论据。与此相反西方人思维唯实唯真唯法色彩明显注重实际讲求科学遵守法律敢于与权威论战。再如中国传统思维的指向主要是人伦关系偏重于向内思考而西方传统思维的指向主要是人与自然关系偏重于向外思考。
四.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区别,影响到了他们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例如在事件归因方面,西方学者习惯归因到个人,中国人则强调团队影响。西方研究者将此称为归因错误。但在中国,这一错误应该颠倒过来,因为中国人先看情境再看情境中的个人,与西方人相反。
思维方式在中西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西方跨文化的思路——寻求统一、一致的机制和理念来衡量中国人是不对的。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即是从对自然的起源、成因的探索开始的。最初提出的问题大都是涉及自然实体、本体方面的问题,因此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几乎都是“物理学家”或自然哲学家。而中国古代最早的思想家们的思维是直接从对人的观察开始的,中国人的思维从一开始即以天地人为一体,也即大宇宙,而其中的核心即为小宇宙的人。
无论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还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他们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都具有二重性。如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为例从积极方面看它容易使人对世界、对事物形成整体、系统和有机的观念便于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正是在模糊、直觉、辩证思维方式基础上产生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医、气功、养生学而且未来新科学也可能由此萌发。从消极方面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科学精神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识。显然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与此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又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吸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精
华充实新的内容建构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