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社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城市社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来源:欧得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城市社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作者:廖军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11期

摘要:城市社区是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窗口。为此,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对我省城市社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对所发现的问题;制度设施不健全、缺乏专职健身指导员和人文关怀不到位等进行了分析,并就在城市社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方法与途径等发表了个人的见解,以期为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方法;途径 前言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的提出了“大力地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十六大的报告中也提出了,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并把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确定了“建立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任务。[1]而在城市社区所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也就是全民健身体系的基础,社区体育作为贴近百姓生活的体育活动方式,逐渐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开展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和谐社会中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长、株、潭三市三十多个社区的参与全民健身运动锻炼的人群、专业指导人员、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健身体育管理与服务人员以及三市体育局群体处的领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5年以来与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有关的文件和研究论文,收集并参阅了多个地级市体育局的有关开展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和组织管理方面的资料以及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状况的报告等。

1.2.2 观察法 走访了相关体育局的专职负责人、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有关指导人员和参与健身运动的1500余人次,问卷的内容共涉及到了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状况、参与人员的情况、组织与指导者的情况、场地设置的状况等并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3 专家访谈法 与体育局和多所高校的同行专家、学者们等,围绕着开展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方法与途径等多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社体健身指导人员的就业情况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等发表了本人的见解。 2、当前城市社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

我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湖南省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状况调查表》,分别对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的30多个居民小区进行了调查.此次问卷调查表共涉及到了;居民们是否参加过由社区组织并开展起来的全民健身运动,以及参加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时间、项目、意识、目的,每年用于健身的经费支出和社区全民健身运动指导员的情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此次调查,共发放了问卷1500份,回收1475份,回收率达98%,问卷的发放采用在小区内现场发放,不记名的方式填表并当场回收.共剔除外观废卷9份,检测废卷16份,最后有效答卷为145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6%.本次调查的对象是社区内各个年龄层次和不同职业的人员,而且,还是一次针对社区居民所进行的公益活动,所以,答卷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最后,通过对问卷调查表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将湖南省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归纳如下:

2.1 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湖南省城市社区的体育活动,基本上是以群众自发、自我管理为主要的组织形式,而以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或街道社区体协为依托,但街道办事处下属的街道社区体协,由于人员配置的问题还不能承担起对社区体育活动的晨晚练点、社区体育俱乐部、辖区单位体协的有效管理,没能发挥出其在社区居民日常体育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的职能.群众自发、自我管理的占58.6%,企事业单位协助管理的占24 .1%,居委会协助管理的占17.3%,城市街道社区的体育协会更是屈指可数,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起了市,区,街道等三级组织管理体系,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依旧停留在“散兵”、“游勇”式的小群体状态,各基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缺乏管理部门的组织、配合和协调,没有通过相关的实施途径将不同行业、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组织起来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的潮流中去。 2.2 居民们参加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我省经常参加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人员不足社区人数的50%,而且年龄呈“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即老年人和儿童人数较多。[2]本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大多是退休后闲暇在家中,为了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防治老年性疾病,而去参加的社区体育活动便成为了这些老年人最直接的选择。由于中青年人大多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或在校的学生,那么,他们参加健身运动的时间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了,再加上目前还没有专业指导人员对社区全民健身运动进行系统的组织,所以,中青年层次的人群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机会也就不多了,尤其是在校的学生,接触更多的是学校体育而忽视了社区体育的存在。今后,在各个社区的体育文化建设中要加强健身知识方面的宣传,来提高城市社区居民们的全民健身意识。 2.3 场地及指导人员的缺乏制约了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影响湖南省城市社区居民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上表可知,影响社区居民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原因有:缺乏场地器材、缺乏组织者和指导者、无兴趣、缺乏经费、没有时间等.由于当前的社会竞争、工作压力大,人们就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这就是影响社区居民们参与大众健身运动的一个因素.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不合理,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偏少,成为了影响社区居民参与大众健身运动的另一个因素.第三个原因也是制约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社区内缺乏体育健身运动的专业指导者,使居民们的体育锻炼活动进行得不科学、不系统比较盲目和随意,甚至还使得体育锻炼对人体出现了负面的影响。此次调查的结果还显示;社区居民们每年从事体育锻炼、健身等活动的开支仅占日常生活开消的5%,这就说明了当前我省的城市社区居民们,对用于体育锻炼的经费支出不存在问题,而缺乏的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专业指导人员和场地、器材等. 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的运动场地都是集中在学校,而学校的运动场地一般又都不对外开放。所以,这就需要社区内的专业健身指导人员能够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要多与社区附近的学校体育场地的管理者们进行沟通,在合理的时间内把学校的体育场地开发利用起来,为我国的大众健身运动作出应用的贡献。

2.4城市社区的健身器械对残疾人缺乏“人文关怀” 在观察中我们还发现当前城市社区内设置的场地、器械等缺乏“以人为本”的现象。[3]比如;在选址、器械设置和建设上考虑更多的是社区的形象和面子,而没有考虑到;是否方便了大众群体的健身需求,是否做到了亲民、便民、利民的人性化建设。再就是还没有专门为残疾人士准备的健身器械和活动,而忽视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还有,当前所设置的健身器械大部分都是金属制成的,人们在的锻炼过程中身体难免有受伤的可能,健身器械如果有破损的话,就更有增加人群损伤的可能性了,当出现了这些需要赔偿的情况时,该如何处理和解决?如何建立体育保险制度?目前还是一个盲点.所以,各城市社区应该建立起健全的为大众服务的体育锻炼指导机构,所有的公共体育活动场所都应该免费的向残疾人开放,有条件的社区还应设立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健身园区、体育综合健身活动场所等。

3、在城市社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方法与途径

根据当前对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状况的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几大难题和制约瓶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解决,才能够在城市社区内把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很好的开展起来。

3.1构筑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管理体系 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了区、街道、居民委员会三级框架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社区的体育管理体制基本上也是依托着已有的社区行政管理体系成立的。但是,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对城市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国家简政放权,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加强对社区体育管理的宏观调控,改“办体育”为“管体育”,[4]将社区的体育事务交由社会体育团体去组织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社区内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经费投入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以此来满足社区居民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相关体育行政职能部门是一个能够对其实施有效调控的强势机构,即政府在法定的权限内,对社区体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事务的管理有侧重点,主要是集中在对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计划、指导和各级关系的协调、监控等方面,而放弃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或者事务的组织管理职能,以此来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组织管理职能,并顺应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潮流。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果将管理的权力与利益转交给社会的话,就必然会激发起社会办体育的力量,城市社区体育指导中心的建立,还有利于弥补街道体协、街道单项(行业)体协与社区晨晚练点、辅导站、俱乐部、体育活动小组之间出现的“断层”,并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5]能够切实地满足居民们的体育需求,推进城市社区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3.2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国家体育总局于1993年12月4日就已经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其目的就在于建设好服务于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工作的骨干队伍,并用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健身技能去推广并实施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体育健身方法,来引导广大的社区居民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地选择并参与到一些有一定的对抗性和负荷强度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去。还要能够通过讲座的形式在理念上指导社区居民们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使社区体育向着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6]。可是,在我们此次的调查过程中却发现,当前,在我国的城市社区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队伍基本上为零,即便是在某些社区有少量的体育健身指导员也存在着年龄大和专业技能上的欠缺,这就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了。因此,在城市社区中如存在着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不足的地区,要想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就可以充分地发挥本地区体育院系在校大学生的作用,那些院系每年都有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如果能利用起这些人才资源,就能够弥补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队伍,还可以将该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和学习的空闲时间放在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位置上,使学生在校和实习期间就到居民小区或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去进行体育健身辅导,用他们所学的体育知识、健身常识去服务社会,指导他人进行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

3.3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当前城市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械缺乏的现象比较突出,而城市社区内体育公共设施的匮乏直接地限制了人们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项目和内容,进而又限制了参加的人数.在我们此次所走访的社区中,具有较好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的仅占12.5 %,具有简易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占42.9%,尚无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却占到了44.6%.社区居民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还是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其中,在城市社区辖区周围的街头巷尾活动的人员占总人数的41%.其次分别为:在公园活动的占25%;在广场活动的占23.8%;在企、事业和公共体育场馆活动的占6.5%;在学校体育场馆活动的仅占到了3.7%.城市社区内的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3.4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效地结合 城市社区的大众健身运动是以社区的居民们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儿童为工作的重点.而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也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学校体育所培养的对象也是社区体育的参与者,那么,学校体育也就成为了社会体育的一部分.然而,从本人所做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及专业指导员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瓶颈.所以,只有加强社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才能通过学校体育为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提供安全实用的健身场所。 4、结论

湖南省在实施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广大的社区居民们的好评。但是,也的确存在着组织管理不到位、设施简陋、专业指导人员匮乏、居民们的健身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又是改变我国落后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进我国全民健身状况的重要一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积极地开展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并且还要完善开展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软、硬件管理工作,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做好土地的规划、开发与利用,并承担投资或鼓励引导投资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充健身器械的种类,为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地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的专业指导人员,从政策上、物质上保证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广泛地引导社区居民们积极地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的洪流中去。 参考文献

[1] 沈雪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4)391-392. [2] 胡国雄.“长、株、潭”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18-20.

[3] 王涌涛. 江苏省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6)1-3.

[4] 赵芳. 广西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J]. 安徽体育科技,2005,26(2)66-67. [5] 韩坤.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与创新动因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7(1),5-8.

[6] 林晓文.当代中国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社会学意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1)1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