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两晋南北朝小说的发展背景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26卷第1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26.N0.1 2014年3月 Journal of Xichang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2014 论两晋南北朝小说的发展背景 聂雪娟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出现了志怪和志人小说的分类,其形成原因表现在很多方面,统治者和上层人物需要小 说引导世人服从统治,士人心态发生变化,清谈之风的盛行,佛教传入、道教的发展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元素。这 些都为当时的小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说;清谈;佛教;道教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83(2014)01—0016—03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很多。如皇普谧《高士 载: 传》、崔豹《古今注》,王浮《神异记》、陆氏《异林》、张 哀彦伯作《名士传》成,见谢公。公笑日:“我常 华《博物志》、郭颁《魏晋世语》、葛洪《神仙传》、干宝 与诸人道江湘事,特作狡绘耳,彦伯遂以著书。”刘 《搜神记》、孑L约《志怪》、袁宏《名士传》、裴启《裴启 峻注日:宏以夏候太初、何乎叔、王辅嗣为正始名 语林》、王嘉《拾遗记》、郭澄之《郭子》、荀氏《灵鬼 士,阮嗣宗、稽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 志》、戴祚《甄异传》、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 容、王浚冲为竹林名士;装叔则、乐彦辅、王夷甫、皮 《宣验记》、刘敬叔《异苑》、东阳无疑《齐谐记》、吴均 子高、王安期、阮于里、卫叔宝、谢幼典为中朝名 《续齐谐记》、裴子野《类林》、任畴《述异记》、殷芸 士。[1ip 这则材料说明,为了东晋的统治和谢氏家 《殷芸小说》、宗懔《荆楚岁时记》、《录异传》、侯白 族的名誉,大臣谢安授意袁虎著成《名士传》,那么, 《旌异记》等,这里面包含志怪和志人小说,其形成 对这些名士评价当然利于东晋的统治,而无关事实 这种现象的原因表现在诸多方面。 本身。正是这样的原因,统治者对不利于统治的小 一、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 说作品就会横加干涉。如晋武帝命张介删改《博物 在封建统治的国家里,统治阶级的某种政治言 志》。据王嘉《拾遗记》记载,张华搜集自有文字记 论对社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即使著者心里不愿 载以来的遗闻轶事,考证神怪和民间传说,编成《博 意,但为了性命、家人、利益等,也会向统治者屈服, 物志》四百卷,奏请晋武帝审查。晋武帝认为《博物 英勇不屈的人寥寥无几,文化势必会成为统治阶级 志》“记事采言,亦多浮妄”,有可能“惑乱于后生,繁 进行统治的一种工具,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单纯的 芜于耳目”。因此,下令“荃截浮疑”,于是《博物志》 学术研究是不可能的。统治阶级利用小说的教化 被删成十卷。晋武帝这样做,显然是出于政治上的 作用来实现政治教化,这也是统治者默认、支持著 考虑,惧怕小说不利于维护他的封建统治。这与后 者的原因,一切具有反动意向的言论会立刻被抹 世的文字狱是何其相似。这也说明当时文化发展 杀。 的土壤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为政治服务的味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上层人物都很重 道显而易见。 视小说。如《博物志》的作者张华官至司空,《世说 二、清谈之风盛行 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位列藩王,《搜神记》的作者干 士人心态发生变化,清谈之风的盛行,魏晋名 宝领修国史,他们都是达官贵人,这种现象充分说 士尚清谈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追溯清谈的源头, 明了统治阶级对小说相当重视。随着政治形势的 实肇始于汉代的清议,“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 变化,小说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一时期的 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 小说大多记录上层人物的逸闻琐事,宣扬因果报 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 应、天道轮回思想,如:裴启的《语林》记载了汉魏以 的讨论。启自郭泰,成于阮籍。他们都是避祸远 来很多著名人物的遗闻轶事,干宝的《搜神记》大多 嫌,消极不与其时政治当局合作的人物。” 陈先生 描绘神鬼故事。正是因为这样,一些小说著者往往 认为政治因素是清谈兴起的重要因素。清谈可以 接受统治者的命令编造小说。如《世说新语・文学》 看成是士人对朝廷的一种消极避世态度,亦可看成 收稿日期:2014-01—18 作者简介:聂雪娟(1987一),女,汉族,河南濮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 第1期 聂雪娟:论两晋南北朝小说的发展背景 ・17・ 是显示才学,谋求政治上的显身扬名的一种手段, 这从清谈的内容可以看出一二。 清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据唐翼明先生的研 究,清谈的内容涉及“三玄”、名家学说、佛经佛理、 哲学命题(如有无本无之辨、自然名教之辨、言意之 辨、才性之辨、圣人有情无情之辨、君父先后之辨 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品评,《世说新语・雅量》记载 王作桓温的主簿,桓温想要提拔他,有一次出游,故 意用马冲之,“左右皆富仆”,惟王不动,于是名价大 重,“咸云是公辅器也”。在《名士传55、《语林》、《郭 等),以及讨论其他经典、人物批评与品鉴、养生延 年之可能性、声有无哀乐、鬼神有无等。 p63-117汉武 子55之后,《世说新语》成为专门记载文人名士言行 的著作。 总之,两晋南北朝的人物品评和清谈之风成为 士人人世和避世的一种方式,也为这一时期小说的 帝时,儒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和官方认可的 的意识形态,时至魏晋,由于战争频繁,人们的思想 得到又一次的解放,各家思想杂糅,形成了一种新 的的经学思想,玄学产生。魏晋玄学是以《周易》、 老庄为学术基础,易学的“极深而研几”。 玄学成 为其清谈的主要内容之一,佛教、养生、鬼神等亦在 其中。从人到物、从物质到精神,谈论内容涉及之 广、范围之大,为一般士人参与讨论提供了机会,也 为其进入仕途提供了可能。“每个人略有才情的,便 想做名士;一做名士,便旷弃世务,惟以狂行狂言为 高。或腐心于片谈,或视一言为九鼎,或故为坦率 之行动,以自示不同于流俗。” p162清谈者并不在乎 己方所持的观点,而是辩论中所表现出来的才思, 论“理”而不求“理”,体现魏晋人的名士风度。“因为 只有做了名士,才有资格去参加清谈的。” 清谈内容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 间,如,张华的《博物志55、崔豹的《古今注》记载异 物、奇人、灵怪、殊俗、琐闻等事情;刘义庆的《世说 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 十六门,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 对的故事;在《幽明录》中战争、死亡、疾病、饥饿是 书中重复的主题。任唠、萧绎《金楼子55卷三《说蕃》 日:“竟陵萧子良……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 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好文学,我高祖、王 元长、谢元晖、张思光、何宪、任唠、孑L广、江淹、虞 炎、何倜、周颗之俦,皆当时之杰,号士林也。” 4 至南朝时,清谈已经加入了佛经佛法的内容。小说 内容无不与清谈内容密切相关。 三、人物品评流行 人物品评之风盛行,也成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 要条件。汉朝的察举征召、举孝廉制,曹魏的九品 中正制等都需要考察士人的德行。凡是被赞誉的 人,都可以被朝廷征召,步人仕途。由于豪门世族 把持朝廷的选举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因此,一个人声誉 的成毁,往往只在片语之间,为进入仕途,世人多对 创作提供了一个发展契机。 四、道教、佛教的影响 宗教也对小说的创作影响很大。两晋南北朝 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产生活遭到极大破 坏,生命危机意识很强烈,他们普遍地将自己的荣 辱兴衰、生老病死都诉诸于鬼神,社会上普遍弥漫 着一种“宗教鬼神崇拜”的气息。18lp 人们对一些 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就会依据心中所想,创造许多 的鬼神,诸如我们所了解的掌握风雨雷电的四个 神,统领阴问诸神,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 的惩罚的阎王等等,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扩展到 之后的鬼神崇拜,民间传统信仰和各种宗教信仰形 成了中国民间杂乱的鬼神信仰体系,自然神、人神、 人鬼、社会神出现在人们的信仰之中。原始社会流 传的神话故事被世人歌颂流传,《山海经》中的夸父 逐日、女娲补天、共工撞天、精卫填海等故事为我们 所知,甚至拍成影视作品。时至两晋,由于社会的 动荡不安,人们更是依赖鬼神迷信,神仙方术,即把 它当成摆脱黑暗现实的精神寄托,又成为当时反抗 社会暴政的一种方式。这种故事在《搜神记》《搜神 后记》中有很多,《搜神记》既有赞扬神仙、方士的幻 术和异术。如隐身变形、驱鬼逐妖、左慈、于吉、管 辂等人的方术。又记载神灵感应、怪物变化、精怪、 妖魅之事。鬼神故事也成为了这一时期小说创作 的素材。 汉魏时期,佛教已经传人中国,特别是两晋南 北朝时,佛教得到很大的发展。南朝宋、齐、梁、陈 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笃信佛教,自称 “三宝奴”,四次舍身人寺,皆由国家出钱赎回。他 建立了大批寺庙,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斋会。 唐代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道 尽了佛教的兴盛。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末 年有寺院三万所,僧尼二百万。《洛阳伽蓝记》等著 作均有记载。北齐、北周时寺院竞达四万余所,僧 尼达三百万。佛教的传人,佛经的翻译,为小说的 创作带来新的内容和影响,随着佛教的兴盛,出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6卷 了佛教徒“自神其教”的《冥祥记》等专门宣扬佛法 ・的小说。有的佛经故事,直接成为我国志怪小说的 素材,如《续齐谐记》中的《阳羡书生》、《宣验记》中 的《鹦鹉灭火》等。这些小说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 活的不满,寄希望于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生死轮 回,同 ̄,-j-y.有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决心。胡应麟在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指出:“魏晋好长生,故 多灵变之说;齐梁弘释典,故多因果之谈。”“因果之 谈”正是佛教思想之一。鲁迅先生称:“中国本信巫, 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 系。正是由于他们信仰道教思想,其言行就不免带 有道家味道。按照两晋神仙方术,需要服食草药、 炼制金丹,才可成仙,张华《博物志》卷五中就可看 出汉末聚集在曹魏门下的方士们的事迹,王真、封 君达、甘始、鲁女生、华佗、东郭延年、左慈等都成为 曹氏父子追求长生的方士。颖川陈元方、韩元长的 修道成仙故事亦可见。葛洪的《神仙传》、《抱朴子》 也大力宣传通过服食丹药人人皆可成仙,他不仅承 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 认神仙的存在,而且认为神仙有等级制度。《拾遗 愈炽;会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 记》卷十“洞庭山”条叙采药石人人洞庭神山故事, 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说明神仙仙境的神秘。仙凡相恋的故事也在这时 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9]oa 可见佛教对 的小说中存在,如《搜神记》中“董永”故事、《搜神后 中国小说的嬗变产生了很大影响。 记》之“白水素女”故事。道教思想的影响,使小说 道教的发展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元 的撰述更加鲜明。 素。道教是中国土生的宗教,张道陵创教,道教以 总而言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创作是各 修炼丹道法术为途径,以实现得道成仙为目标。魏 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的动荡不安、品评 晋时期,由于社会危机的加深,统治者对道教采用 和清谈之风的盛行、佛教和道教融人发展,人们 恩威并行的方式,使得道教得到一次发展机会。阮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等等为这一时期小说 籍、王弼、葛洪、郭璞、陶弘景等成为这一时期的道 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成为两晋南北小说发展的重 教杰出代表,尤其突出的是葛洪,他将道教神仙方 要原因。 注释及参考文献: . 【1】刘义庆.世说新语【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陈寅恪.清谈误国载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安徽:黄山书社,1987 【3】唐翼明.魏晋清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5]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6白化文.6】麈尾与魏晋名士清i ̄L1].文史知识,1982(7). 【7】萧绎.金楼--T-[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8】朱大渭.六朝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 【9】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On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of the Novels during the Period of Jin and the Northem and Southern Dynasties NIE Xue-juan (Historyand CultureInstitute,China fNormM University,Nanehong,Siehuan 637002) Abstract:“Tales of mystery and the supernatural”together with“tales of human”appeared in the period of 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reasons for the appearing of these two kinds of novels are:the rulers and upper classes needed certain novels to guide the masses to bow to them;idle talking were in vogue among the scholars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besides,the introducing of Buddh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also provided new creative elements to the creation of the novels.All these mentioned abo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s at that time. Key words:novel;idle tlak;Buddhism;Taoism (责任编辑:周锦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