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祁连山脚下,有一条通往西部的著名通道,历史上称它为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
西部边陲的交通要道。就是在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矗立着一座规模宏伟的长城关隘。它雄踞西行的古道、西望敦煌、东接中原,是历代王朝的军事重镇。
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进万里长城著名的关隘《嘉峪关》。如果追溯长城的历史,我国的长城,从春秋时
期的楚方城开始修筑,一直延续到明代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二十多个朝代。 在这些众多的长城中,修筑长度超过万里的有秦始皇的秦长城,汉代长城和明代长城。
“上下三千年,纵横十万里”就是对中国长城历史的高度概括。
明朝建国后,着力加强了长城的修筑工程和军事部署,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河北“山海关”而延伸至辽东半岛,全长12700公里,由东到西形成了一个横贯北部的防御体系。它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
修筑规模最大的长城。
“嘉峪关”是我国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之一,素有“河西第一隘口”及“番人入贡之要路,
河西保障之咽喉”之称。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是明初洪武5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距今应该有将近700年的历史了。
嘉峪关这个地方,宋元以前就“有关无城”,历代就建过一个咽喉关。还有一个是地理位置上的关系。
两个山,一个“文殊山”,一个“黑山”,两山夹峙,河西走廊的一个最窄处,一个咽喉地带。这个地方易守难攻,是设关的良地,所以明代的军事家考虑设关
的时候,也考虑到这些因素。它的特色就是精、巧。
它的精就是建筑设计非常精。施工也非常精。它的西
部,外面有锣城,后面有孟城。而且孟城里面这两个台子上都有高大的城。内城和外城之间有一个狭长的夹道,从中设防,关城外面,还有一条深深的大沟,就是护城的沟,也叫壕。它的东面,也有孟城和一个很大的锣城,这么大的一个结构,它的面积只有220丈不到。这是它的设计非常地科学,非常地严密。这是它的精巧之处。这也是“山海关”
和“居庸关”,和它不能比的一个地方。
嘉峪关由于地处军事战略要地,它的军事防御设施非常完善。嘉峪关的主体性建筑中包括墙垣、关城、箭楼和敌台,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极具震撼力三 个高大雄伟的城楼,它显示出了关口、要冲、和军事重镇的威严。嘉峪关的外围设施,包括关城周边百余里范围内的城堡、城障、墩台和烽火台,据史料记载, 当时修筑的墩台和烽火台有数十座之多,它们与关城
遥相呼应,形成了严密的通信和报警网络。在嘉峪关的西门关城的城墙外侧,距外城墙不足一米之处,现存有一道长长的壕沟。它与长城近似平行,由嘉峪关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它曾经是嘉峪关长城沿线最早的防御工事。但它在历史上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嘉峪关自建关到现在已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它的关城、箭楼、城墙、瓮城、墩台、烽燧、壕沟等设施,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边关的军事防御功能,它是我国古长城
关隘中,军事防御体系的一个缩影。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有的时候看嘉峪关,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来看,觉得它很低矮,这有
两个原因,造成了视觉上的误差。第一个它两边是高山。南面的祁连山5000米,北面的黑山将近3000米,
夹在两个这么大的大山中间,它看起来就矮了,实际上它不矮。第二个,它修到玉石山的第二个台阶上,我们看的时候,在玉石山的第一个台阶上,它就矮下
去了,就遮起来了。实际上走到它的跟前以后,离它近了以后,它是很高的,三丈五尺高。这是自然形成的,建成的时候有所选择,选到第二个台阶上修造的。看起来它这个关城的墙矮,因为有一截遮起来了。出了关门以后,有一个斜陡坡,这个在军事上非常要紧的,因为嘉峪关门是迎敌的正面,敌人来了以后,从这个斜陡坡上走下来,跑下来才能接近关门,或者接近关墙。你再往下跑的时候,从这个斜陡坡上,来的敌人都是有台阶的,前面的挡不住后面。在冷兵器跟火器交界的时代,那时候火器已经比较多了,用火器射击哪一个就是哪一个。因为你立起来了,在斜坡上。这个设计的精巧处,就呈
现出来了。
嘉峪关只是选择了一个军事有利地方,设了一个一个关口,设了一道墙。作为它的后面,对七个卫的控制和支持的一个地方。它并不是说自己已经到了前 线,不像“山海关”,出了关就是满族,一过宣化就是一些游牧民族,所以它的战事也是比较少的。
据出土文物的考证和有关史料的记载,嘉峪关宋
元以前可以说是有关无城。嘉峪关从有关无城到“天下第一雄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明代的《秦边纪略》一书中记载:“明收河西地,而以嘉峪为中外巨防”,此处“地无居人,为屯兵焉”,“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修建嘉峪关关城,最初是在明洪武五年,由黄土夯筑了一座高约六米,周长为220丈大的土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开始修建了嘉峪关关楼,整个楼阁雕梁画栋,五彩缤纷。素有“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的美称。
俗话说:\"高楼万丈平地起。\"可是在嘉峪关有这样一种传说,“光华”“柔远”这两座城楼,恰恰是
从楼顶往下建的。据说在大明正德元年八月中秋,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奉命要在土筑的城台上,修建嘉峪关城的东、西两座城楼,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邀请了许多知名的工匠,在关城城台之上商议这件
事,有一位老工匠说:\"这么高的楼阁,还是要从顶建。
先在楼台之上堆起土,然后,竖立三楼的立柱再盖楼顶。当把三楼建成后,将土刨掉,再修建二层楼,就这样直到最底层。关城之上东、西两座雄伟的高楼便顺利建成了。直到嘉靖十八年,嘉峪关从开始建关到修筑完毕,前后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整整一百七
十七年。
最早是冯胜把它建起来的,冯胜是朱元璋手下的一个大将,打仗非常勇敢,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把他封成宋国公,当时打河西的时候,徐达是大将军,他是徐达的副手副将军,把河西扫平了以后,他决定在这个地方建关,而且由他的将士建起来的,因为当时再没有别人了,这个地方人烟非常稀少。没有人住这个地方。找老百姓是找不上的。只能军队把它建起
来。冯胜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他跟着朱元璋起义,而且闯南,攻北,略地,攻城,立下了很多的功劳,所以应该说跟徐达,汤和,常遇春,就是大家很有名的一个开国元勋,基本应该是平起平坐的。虽然他没有像徐达后来的这地位高,但是在明朝开国上,贡献很大。而且作为副将军,他的任务,是开拓西北。所以他到了西北以后,打通了河西走廊以后,他又在这儿选址设了关。这里你现在看它荒凉,实际上并没有想像的那么
荒凉,因为它有泉,选这个址,除了军事地位以外,周围有泉。
自秦汉长城修筑以来,历代王朝多采取“徙边民实边”,鼓励农耕的政策,促进了边疆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戍边的内地军民向塞外撒下了华夏文明的种子,而塞外各族人民也将异域文明带入
了内地。长城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巨大载体。
嘉峪关在建关后的七百余年间,虽然它是军事防
御要塞,但在相对长的和平时期,这里更多的是通关的作用和多民族交汇之处。在嘉峪关城关的东面,从一些现存的古建筑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当年作为关口的嘉峪关的情景。由此可见,在嘉峪关的历史上,居住在关城周边的各族居民生活平静、殷实,文化生活
也非常的丰富。
在嘉峪关的中国长城博物馆,我们发现许多有关嘉峪关的文物,它们从很多方面记述了在各个历史时期,嘉峪关关城所发挥的历史作用。纪晓岚,林则徐 等等,这些人都曾经发配到关外,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和嘉峪关有着丝丝的联系,特别是这座关对于人们来说,心理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出了 嘉峪关也就意味着,他们要远离亲人,有一种背井离
乡的感觉。出关,出长城,有各种人,历史以来,都有不同的心情,有不同的反应。你说你是一个大将军,想建功立业,出去是一种非常意气风发,想去建功立业,封侯封爵,如果你是士兵,就是生死未卜,描述这些方面的作品,非常多。这就出现了一个边塞文学。它以辽阔,悲壮,充满着一种感情色彩的文学,给我们留下一道非常丰厚的文学艺
术宝库。
像林则徐,他写了4首词,借嘉峪关来抒发他的情怀,其中有两句,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峥嵘驻马
蹄。林则徐是1842年出关,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他当时蒙冤受屈,被谪贬出关,他处在人生的低谷时期,闭关锁国的严格, 他看见的是嘉峪关闭关锁国的一面,
对过往老百姓的为难,严密,以及关的严防固守,所以他提出来一个严字,把它叫做“严关”。左宗棠不
一样,左宗棠到陕甘当总督的时候,他处在人生的巅峰时期,他是非常豪迈的,豪情万丈的,所以他就重写了天下第一雄关,来抒发他心中的豪情。它的规模上,也应该能称得起雄,因为全国有这么三座高楼的关口只有三座。它建筑的雄伟,这是应该称得起雄的。再一个从它的建筑上来讲,虽然讲它是精、巧。它的精是在于它设计的精,施工的精。它设防的严密的精,它城外面有楼,几道城池。片子上可以看到,外面有望城,望
城外有锣城,一层一层,这是非常之精。你说它雄,它也是从建筑上来讲,刚才讲了,三个大关,像居庸关的楼基本上是复建的,山海关剩了一座楼,其他的楼也没有了,具备有这样的楼。现在保存最好的,也还是它。能保存到现在,不仅古代人说它是雄关,
我们现在还应该称它是雄关,它不愧这个雄字。
嘉峪关作为长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长城众多的关隘当中,可以说以它设计的精巧和保存的完整而著称,虽然它已经丧失了早先的军事要塞和关隘 的作用,可是今天它依然矗立在祁连山的脚下,向往着茫茫戈壁,与连绵起伏的万里长城,构成了一幅纵
横万里,雄峙天下的雄伟画卷。
嘉峪关
嘉峪关:那天下第一雄关
暮色下游访嘉峪关,铁马金戈、塞外英雄的苍茫豪情涌上心头。嘉峪关屹立在万里长城终西端的嘉峪山麓,北望马鬃山,南看祁连山,地势险要,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赶在关城前的黄昏时刻到来,对着那高耸的城墙楼阁、凌空飞檐的雄伟走势,顿然有种握剑游走城墙,傲视浩瀚大戈壁的时空交错幻觉;那尘土飞扬的关外战场,在残阳斜照下,更教人兴起热酒英雄,苍茫金戈铁马的豪情。
然而,古往今来,这巍巍的大漠城池又目睹了人间生离死别的悲歌?所谓“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冷夜寒风中,城墙外又有几缕在低吟梦回秦关的孤魂呢?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嘉
峪
关
关
城
景
区
介
绍
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关城始建于明洪
武五年(1372年),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
它由内城、外城、
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现在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有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
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
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