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野菊花皮爽康治疗痤疮53例

来源:欧得旅游网
野菊花皮爽康治疗痤疮53例

(四川第一部队医院)

[摘要] 目的:观察野菊花皮爽康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53 例采用野菊花皮爽康加味治疗,1 剂/d,水煎分服;对照组49例采用西药维A酸乳膏治疗。2 组均连用6 周,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记录痤疮皮疹数目。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75.5%,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外用野菊花皮爽康治疗痤疮有良好疗效。

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面部、胸背部,多见于青年男女,除儿童外,人群中约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痤疮易反复发生,尤其面部皮损常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以透热除湿法治疗53 例痤疮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02 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3例,其中男18例,女35 例;年龄最大31岁,最小17岁,平均23岁;病程最短7月,最长42月,平均15.5 个月;严重程度:Ⅰ度8例,Ⅱ度22例,Ⅲ度19例,Ⅳ度4例。对照组49例,其中男15例,女34例;年龄最大29岁,最小16岁,平均22岁;病程最短8月,最长40月,平均12.9个月;严重程度:Ⅰ度9 例,Ⅱ度20例,Ⅲ度16 例,Ⅳ度4 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临床

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诊断标准:①初起在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者可形成硬结性囊肿;②多发于男女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伴有皮脂溢出;③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感受外邪等诱发,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将病情严重程度分为4 度。Ⅰ度:主要表现为粉刺或偶见小的炎性损害;Ⅱ度:面部分布较多的炎性丘疹,偶见少量浅在性脓疱;Ⅲ度:密集分布较大的炎性丘疹,散在深在性脓疮;Ⅳ度:在较大的炎性丘疹,深在性脓疱基础上,散在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给予野菊花皮爽康加味治疗。每天清洁皮肤后用棉签蘸着涂抹与患处,一天4-6次。

1.3.2 对照组采用0.025%维A 酸乳膏外用擦于患处,3 次/d。 2 组均连用6 周,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记录痤疮皮疹(粉刺、丘疹、囊肿、结节等)数目。治疗期间少食富含油脂和糖类食物,避免饮酒及食用其他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不用手挤压患处;不熬夜;不用化妆品;用温热水洗脸,不用肥皂等过度洗脸。 1.4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及瘢痕;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皮疹消退率≥7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皮疹消退率≥30%;无效:皮损或症状无变化或加重,皮疹消退率<30%。皮疹消退率=(治疗前

皮疹数- 治疗后皮疹数)/治疗前皮疹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χ±s)表示,组间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53 例,治愈18 例,占34.0%;显效21例,占39.6%;有效9 例,占17.0%;无效5 例,占9.4%,总有效率90.6%。对照组49 例,治愈10 例,占20.4%;显效17 例,占34.7%;有效10 例,占20.4%;无效12 例,占24.5%,总有效率75.5%。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多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复杂,西医学认为主要与雄性激素代谢失常、免疫功能失调、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进而导致皮脂腺功能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病情迁延反复。治疗上通常予以外用及口服抗生素、维甲酸类、抗雄激素药物等,然而在起效的同时其副作用不容忽视, 且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也日趋严重。历代医家多以清解肺热法治疗。本病临床常有脓疱、皮脂溢出及过食肥甘厚味易诱发等特点,而脓疱、溢出的皮脂均为湿浊所化,过食肥甘则易引动素体所蕴之湿,故笔者认为本病患者体内多有湿邪蕴聚。我们认为湿邪当是导致痤疮的主要病理因素。因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湿”密切相关,而症状 上又以热性的疮疡为主要表现,故治疗上需标本同治。针对湿邪我们以燥湿健脾为大法,使湿邪得除,而脾气健运,恢复脾运湿之功,使

湿邪难生。而痤疮所表现之郁热,本品选用金银花、连翘性味辛凉,轻清透达,疏透郁热;牡丹皮、赤芍凉血化瘀,消除痤疮所形成的瘢痕;苦参,加强解毒燥湿之功,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