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导学案的编制

来源:欧得旅游网
小学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导学案的编制

韦天群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都江民族小学 )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如果想要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效率,老师一定要做好课前的编写导学案的工作,这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三方面是非常有益处的。但是实际上,很多老师编写的导学案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把小学语文导学案做的更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案;编制策略

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通过导学这一手段,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训练反馈等环节的调控,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达成学习目标最大限度的落实。

一、确定使用对象,注意转变角色

老师在制定语文导学案的时候,都要依据课文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教辅书籍还有老师自己教学的经验来设计导学案,设计导学案的环节不仅仅能展示老师研究、分析、使用课本的能力,也能让学生了解到老师的教育教学的格调。编写导学案的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导学案,所以老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如果只是考虑到老师本身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要求,那就不是合格的导学案。所以,老师一定要跳出老师这个身份带来的限制,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语文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编写导学案的项目、方法、切实性和实际使用性。所以,导学案不止是学生在预习阶段的题目,或者是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导学案更应该像老师,去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

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导学案的时候,都一定要注重转变老师和学生这两种角色的思维方式。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就要注意学生在预习这一篇文章的时候,需要从哪几个方向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要分成几个步骤才能完成预习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设计好导学案的导学环节。紧接着,老师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言,如果自己是学生,自己在看到导学案的时候更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语气。举个例子,很多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并不多,而且性格会更加活泼,如果老师在导学案当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风趣的语言,那么学生会更加喜欢导学案。所以,老师可以在题目旁边加一些小的动画形象,在对话框里写一些提示性的信息。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老师就可以更多的使用第一和第二人称,比如老师在讲到《只有一个地球》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在导学案中就可以设置类似“读完这篇课文以后,你可以从文章的那些内容学习到课文的主旨?”的问题,学生可以从老师这样的语言当中体现对学生的关心之情。

二、预习的顺序明显,划分层次更加清楚

好的导学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当中明确学习的顺序,老师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教学目的,指导学生有浅显到深入的把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学习。举个例子,不同年级的学习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到新的字词,并且进行字词和语句的读写。所以老师针对低年级学习字词的目的,就可以给学生进行一些提示,比如老师可以在导学案上使用活泼

的语句告诉学生“注意蹦、领、跳的写法,并且注意这些字的笔画。”让学生学习到学习字词的方法。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的重点就在文章的背景、句子和段落、新的字词和篇章之上,老师要更加注意学生在新的字词写得是否正确和词语的理解上。老师可以把重点词汇进行勾画,然后让学生使用不同的方式把字词的含义记在课本上。比如,老师可以在导学案中写:“请在课文当中勾画出傲慢、郑重其事、局促、滋味、大义凛然、伺候、不厌其烦这几个词语,并且多读几遍哦!读完后记得把这些词语的含义写在课本上。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近义词法、逐字解释法、衔接上下文法、查字典法。”

在老师设计的有关篇章的题目当中,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学习到如何整理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体内容。在有关句子和段落的部分,老师可以把文章仔细的分为几部分,教给学生在分析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的同时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的方法。例如,老师在讲到《搭石》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在导学案中写两个问题:第一个,“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们一起来从文章的第二到第四段的描写当中感受作者描述的美吧!第二个,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描写中体现了搭石的精神是什么样的,联系着乡亲们的情感是怎么样的?通过这样一点一点对文章进行越来越深入的分析,更加有目的性地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顺序进行预习,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学习语文,又可以让学生在离开导学案以后也可以知道怎么去学习一篇文章。

三、把“教”转化为“学”,抓住人本问题

很多老师都是在网上找导学案,但是网上的导学案在使用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老师可以先从教辅书当中找到重点,然后提问人本问题。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老师可以发现这篇文章重点是要描写“父与子”这一主题,老师可以提人本问题:你是从文中哪一部分的描写体会到父或者子的了不起之处呢?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找到课文的重点在哪里。

总结

综上所述,老师需要更好的研究导学案,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水平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高效课堂的导学案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重要媒介。各位教师应该提高认识,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编写出适合自己的导学案。充分利用导学案辅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朱健.论语文导学案设计要点[J].成才之路,2019(21).

[2]许翠萍.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三基点”[J].小学教学研究,2017(20).[3]谢智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学案实施[J].江西教育,2019(33).

课题项目:

三都水族自治县基础教育科研课题(sdxkt2017026)《小学语文“三环九步”学习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