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分析
一、交宫简介
交宫村是南宫乡较为贫困的村之一,两个自然寨,四个村民小组,178户人家,人口780人,耕地面积1650亩,山林面积10万亩。这里风景优美、民族风景浓郁,不但保留了苗族古民居、苗族习俗等原生态民族风情,还保存了古水井、古石垣、古水碾、祭祖祠等苗族文化遗址和实物。村寨内万木葱翠、古树参天,森林植被完好,苗族歌舞、民族文化富有特色。加上特色旅游景区翁密河漂流的建设,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交宫村旅游观光。
2010年9月,“交宫民族旅游村”揭牌仪式在“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县南宫乡交宫村隆重举行。“交宫民族旅游村”的揭牌,为台江的旅游发展又增添一道靓丽迷人的风景,到台江观光的游客将在这里体会到原滋原味的原生态苗族风情。2014年,台江县南宫乡交宫村被国家民委评为首批(全国340个村寨,贵州省6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在当年11月,交宫村举行挂牌仪式。“交宫民族旅游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独具特色的标牌,为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力度、提
升村寨知名度、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如今交宫村的旅游村建设处于“修整”状态,旅游业还有待大规模开发。但,如何将交宫村建设成具有民族风情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生态环境良好、民族团结和谐的民族特色旅游示范村,成为我们所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基础设施规划及现状对比
(一)交宫村总体规划 1.道路交通建设情况
(1)串户路建设。规划串户路全村全长3200米,宽1米,厚0.035米,全部为卵石铺道。项目建成后可改善村道路设施,方便农户串门联络,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同时也提升村级旅游形象,利于打造村寨旅游品牌。
(2)风雨桥一座,长20米,宽3米。项目建成后与踩鼓场融为一体,可以改善村道路设施,方便农户和游客进出踩鼓场,同时也提升村级旅游形象,利于打造村寨旅游品牌。
(3)苗族风情长廊。建筑面积:60平方米,长20米,宽3米。项目建成后与踩鼓场融为一体,可改善村道路设施,方便农户和游客沟通休闲,可促进民族团结
和谐,同时也提升村级旅游形象,利于打造村寨旅游品牌。
(4)修建古色古香的碾坊一座,面积6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同时也提升村级旅游形象,利于打造村寨旅游品牌。 (5)村级防洪堤1公里,高3米。项目建成后可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一道防范水灾的安全屏障,有民族团结和谐战胜自然灾害的特殊象征意义,同时与观光产业结合也可提升村级旅游形象,利于打造村寨旅游品牌。 (6)建设古杉景点一个,面积50平方米,配套观光亭2个。项目建成后可增添景点,通过挖掘和开展祭祀文化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同时也提升村级旅游形象,利于打造村寨旅游品牌。
(7)休闲靠椅10个。项目建成后可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满足游客休闲需要,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同时也提升村级旅游形象,利于打造村寨旅游品牌。 (8)山涧步道2.5公里,宽3.5米,配套休闲亭5个。项目建成后可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满足游客休闲需要,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同时也提升村级旅游形象,利于打造村寨旅游品牌。
(9)房屋立面改造100户。项目建成后可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同时也提升村级旅游形象,利于打造村寨旅
游品牌。
(二)交宫村现状
1.村里串户道路均已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绝大部分农户均实现水泥路铺设到家,但还是存家极个别农户因位置较偏远或道路比较陡而没有建有水泥路;此外,在雨水的冲刷下,一些路面出现坍塌,水泥路受损。 2.以踩鼓场为中心的风雨桥、苗族风情长廊建设的极具苗族特色。宽大的踩鼓场用于村民举办节日活动以及接待外来游客及嘉宾;场外就是苗族风情长廊环绕,里面的建筑构造简而不陋,尤其是顶上的那个标志图案;还有一座风雨桥横跨在河道上,不仅能够供大家休息,还能够为河两岸村民的交流提供便利。 3.村级防洪大堤自上而下,贯穿整个村庄。我们走访的那几天正处下雨,到处涨洪水,有些地方还存在坍塌;但来到了交宫村里,眼前一亮,两岸是用水泥建造的厚实的水泥堤岸,岸两边是一排排的树木,郁郁葱葱。
4.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参观碾坊、古杉景点、“欧式”风格的苗族小洋房。村民们十分重视对古杉的保护,同时为了让游人能够近距离的欣赏到这颗陪伴苗族人民的“千年”之久的古杉,当地村民还铺了水泥路。苗族小洋房的位置十分要好,可谓青山绿水
环绕,还能一览村寨。
总结性的来说,村里面的道路交通建设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不仅给当地的村民的生活各方面带来了便利;同时,还为我们交宫村旅游也的建设提供了最基础的设施保障,也为后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产业发展规划及现状
(一)产业发展规划 1.种植业:
(1)发展板栗园100亩,供游客采摘消费,扶持20户农户。据测算,每亩栽植40株,每株挂果后可年产100斤,则项目挂果后可年产10万斤,产值达到100万元,利润可达30万元(按70%成本算),效益非常可观。
(2)发展杨梅园200亩,供游客采摘消费,扶持40户农户。据测算,每亩栽植40株,每株挂果后可年产300斤,则项目挂果后可年产240万斤,产值达到120万元,利润可达36万元(按70%成本算),效益非常可观。
(3)发展核桃园300亩,供游客采摘消费,扶持20户农户。据测算,每亩栽植40株,每株挂果后可年产50斤,则项目挂果后可年产60万斤,产值达到190
万元,利润可达76万元(按60%成本算),效益显著。 2.养殖业:
(1)发展稻田养鱼达到300亩,扶持100家农户,供农家乐消费。据测算,每亩养殖250尾,每尾成品后可达3斤,则项目建成后可年产22.5万斤,产值达到120万元,利润可达60万元(按50%成本算),效益非常可观。
(2)根据交宫村山多林多的特点,可采用公司十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林下养鸡600亩约5000只,主供农家乐。据测算,项目建成后可年产优质土鸡30000只,产值达到120万元,利润可达48万元(按60%成本算),效益非常可观。 (二)产业现状分析
交宫村现土地总面积为17411亩,其中:耕地面积为811亩,人均耕地1.03亩,以望天田居多,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现阶段村民家庭主要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较低。 1.种植业方面: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现全村种金秋梨、杨梅、玉米、洋芋等,有相当多的村民受劳力、田土等限制,种植面积少,经济收入很低。 2.养殖业方面:家庭养殖主要以养猪、养牛、养鸡、养鸭为主。有部分村民实施稻田养鱼取得一定效果,
但远没有商品化,经济收益较低,有待新技术推广。 3.旅游业方面:以往交宫村交通封闭,在旅游方面没有开发意识,只凭村民在民族节日里自娱自乐,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吸引广大四方来客,没有形成旅游经济。
总的来说,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交宫村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但交宫村的旅游业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大发展,无论是从养殖(种植)规模、类型来说,还是从养殖(种植)方式来说,这里的种植、养殖业都还处于一种比较传统的状态。
四、文化建设规划及现状
(一)文化建设规划
1.歌舞培训。培训3期150人次,主要用于培训本系特色苗族舞蹈和歌师,同时在培训后期建立有资质的文艺表演队。项目建成后可最大限度地传承本系苗族传统的优秀歌舞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利于打造民族风情村寨旅游品牌。
2.节日恢复与保护。恢复3个节日,保护2个节日,项目建成后可增加文化气息,增强村民的文化凝聚力,大大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利于打造村寨旅游品牌。 3.新建苗族文化陈列室。面积6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
可增加文化气息,增添景点,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利于打造民族风情村寨旅游品牌。
4.制挂碑牌。碑牌制挂10个,项目建成后可增加文化气息,利于打造民族风情村寨旅游品牌。 (二)文化建设现状
苗族人民生来就能歌善舞,才艺出众,虽然如此,但因为歌舞的种类繁多,水平不一,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已通过政府的组织、领导,村民的积极参与,交宫村已培养出了一批擅长多歌曲、多舞蹈,水平较高的歌舞团队。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些具有苗族特色的节日得到恢复和保护,也修建了属于苗族人民自己的历史文化陈列馆。渊源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深厚底蕴的体现、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前进的见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五、对交宫村旅游业停滞的分析及对策
纵观交宫村的基础设施、产业、文化三方面的建设情况来看,在政府及各界的帮扶下,村里的各项建设基本完善,但为什么村民的收入水平还是上不去?村里的建设不能进一步向上发展„„我相信如果这里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由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这些都不再是问题,那么,但为何交宫村曾经火红的旅游业又遭到停滞,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那
么,我们从内外两方面就行分析: (一)内在原因:
1.教育设施有限,教育质量相对落后
(1)分析:我觉得内在因素的要点还是在于教育。少年强则国强,教育乃是兴国兴邦之本,然而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建设工作,需要花费国家、政府一大笔资金来扶持的项目。交宫村的村民的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有限,很多人都是生在这里老在这里,一辈子都没“出去”过几次。因此,这些淳朴村民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遇到问题所产生的反应也不同。因此,我希望国家和社会各界多多关注这些类似交宫村这样的偏远山区的教育问题,给予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的思维、眼光、行动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教育不在成为我们与这些孩子的“代沟”。 (2)对策:
①继续得到国家和各界在教育上的支持和帮助是必不
可少的。只有这里的村民的教育提高了,才是治病治到了“根”,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偏远的山区的教育成本远比城市(城镇)上高的多,同时教育也是一项持续性的支出。这里的孩子不仅仅需要的的是大家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帮助,因
为这些孩子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从小就要寄宿,从小就缺少家人的关爱。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这些的孩子,给他们多一点的鼓励,跟他们多一点的引导。
2.农业技术水平,进行规模化生产 (1)分析:
①发展交宫特色旅游村,那么必须是要对产品经行规
模化生产,然而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农业技术做支撑,那么规模化生产便是空谈,特色旅游村建设也成了空谈。
②交宫村本身的可耕地面积有限,实行规模化生产,
那么肯定需要对耕地进行统一的部署与安排。 (2)对策:
①对于文化程度低的农民来说,让他们快速掌握农业
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是很难的,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安排更多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让当地村民在不断指导中慢慢学习技术、掌握技术。
②要想实现耕地的统一管理,我们必须带动全村民
搞旅游业的激情,政府必须要做到公正、合理地安排与部署。
留住本地和吸引吸引外的知识分子、技术青年和年轻劳动力。在发展内在推动力的同时,我们也要充
分利用外在的资源。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留住和吸引?这需要国家和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当地村民积极配合,大家共同出谋划策。我相信国家和政府把“这条路”【提供各项支持和帮助】铺好了,不可能留不住当地的青年,大家那颗一心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心还是有的;同时也不可能吸引不了外地的投资商的,因为我们的交宫本身就是一个金矿,只是在挖矿前还有很多的棘手的工作要做罢了。 当我们的教育上来了、有了技术、知识和劳动力、有了资金了,旅游业发展起来了,那么,相随之应的医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修复等就能够让交宫村的人民自己解决了。然而,现在政府需要做的是:给到村民“第一桶金”、帮扶村民铺好路。 (二)外因
1.基础设施建应该内外兼顾 (1)分析:
前面我们说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只是说村内的建设,但实际上通往外面的道路交通是十分不便利的。具体化的来说就是,现在假设交宫村是一座世外桃源,然而与世隔绝,没有路呀,人人向往但去不了呀,还不是白白浪费了资源,所以说也要把通往外面的路修好,好让我们人才、先进的技术“运”进我们的交宫
村。现在政府正在修建这条路,这是非常好的。 (2)对策:
①对于这一方面,政府和国家正在着手实施中,正在
修筑一条台江县城至南宫乡镇的路,路线经过交宫村村口。一旦这条路修通以后,大大缩短了从台江县城到交宫村、南宫县镇的时间,这将意味着可能会有大量的甚至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这将意味着台江的经济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2.加大交宫苗族特色旅游村的宣传力度 再好的产品与服务也都离不开精美的包装和宣传,我们交宫苗族特色旅游村也是一样。借助近年来国家对西部的开发政策,我们交宫村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借助本地极具特色的“服务与产品”,发展建设交宫特色旅游村。相信这定会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只要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那么宣传基本不成问题,只需我们把自己的特色做好就行。
六、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切经济的发展应该是由“内部力量”进行推动,而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带动;也就是说,我们交宫村的经济发展应该交给交宫村的人民自己去完成,而不是总是由外界推着向前走。但基于我们交宫村的现状,我们只能、必
须先帮村民铺好“路”,做好引导,这样交宫村才有可能发展快、发展好。
我们应当支持、帮扶南宫房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围绕“特色”二字进行展开旅游业发展,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贵州苗族村寨,但是这是一项需要从长计议、长期建设的项目,我们应该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重视教育,逐步发展。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眼中的交宫村应如何发展:利用自身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村寨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实现产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重视文化教育、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