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土建工程施工工艺——设备基础砼,防水砼施工

土建工程施工工艺——设备基础砼,防水砼施工

来源:欧得旅游网
土建工程施工工艺——设备基础砼,防水砼施工

第二篇 地基基础工程

第四章 现浇设备基础混凝土

本章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一般中、小型混凝土设备基础工程。

第一节 材料要求

4.1.1 水泥:宜32.5~42.5MPa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4.1.2 砂: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4.1.3 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径0.5~3.20mm,含泥量不大于2%。

4.1.4 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4.1.5 加剂、掺合料:其品种及掺量。应根据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第二节 主要机具

4.2.1 应备有搅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铁锹(尖、平头)、振捣器(棒式或平板式)、刮杠、木抹子、串桶或溜槽、胶皮管等。

第三节 作业条件

4.3.1 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和地质情况均经过检查,并应办完隐检手续。

4.3.2 安装的模板已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并办完预检手续。

4.3.3 在槽板上、墙面或模板上做好混凝土上平的标记。较大型基础或阶梯型基础,应设水平桩或弹上线。

4.3.4 埋在基础中的钢筋、螺栓、预埋件、设备管线均已安装完毕,并经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并办完隐检手续。

4.3.5 由试验室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经核查后,调整第一排混凝土的各种材料的用量,进行技术交底及试拌。同时准备好混凝土试模。

第四节 工艺流程:

4.4.1 工艺流程:

槽底或模板内清理筛→混凝土拌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找平→混凝土养护

4.4.2 清理:在地基或基土上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防水和排水措施。对于干燥土应用水润湿,表面不得存有积水。清除模板内的垃圾、泥土等杂物,并浇水润湿木模板,堵塞板缝和孔洞。

4.4.3 混凝土拌制:后台要认真按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料;每盘投料顺序为:

石子→水泥→砂子(掺合料)→水(外加剂)。

严格控制用水量,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一般不少于90s。

4.4.4 混凝土的浇筑:

1 混凝土的下料口距离所浇筑的混凝土的表面高度不得超过2m,如自由倾落超过2m时,应采用串桶或溜槽。

2 混凝土的浇筑应分层连续进行,一般分层厚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厚度不超过500mm。

3 混凝土不能连续进行浇筑时,如果超过2h以上,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留置施工缝。

4.4.5 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应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振捣密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平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覆盖已振捣的边缘,尽量避免碰撞预埋件、预埋螺栓。

4.4.6 混凝土找平: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比较大的混凝土,可使用平板振捣器振一遍,然后用大杠刮平,再用木抹子搓平或用铁抹子压光。

4.4.7 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注意观察模板、支架、螺栓、管道和预留孔洞、预埋件有无走动情况,当发现有变形或位移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完全处理好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4.4.8 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搓平后,应在12h左右加以覆盖和洒水,浇水的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昼夜。

4.4.9 雨、冬期施工时,露天浇筑混凝土应编制季节性施工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否则不得任意施工。

第五节 质量标准

4.5.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第六节 成品保护

4.6.1 要保证钢筋、预埋件、预埋螺栓、孔洞和线管的位置正确,不得撞碰。

4.6.2 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准在吊帮的模板上支搭脚手板,保证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4.6.3 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

4.6.4 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方可在其上来往行走和进行上部施工。

4.6.5 在混凝土运输时,应保护好设备管线、门口预留孔洞,不得碰撞损坏。

4.6.6 较大的设备基础超过相邻建筑物基础深度时,应有妥善的保护措施或方案。

4.6.7 基础内应根据设计要求预留孔洞,安装螺栓、预埋件均不得遗漏。以避免后剔凿基础混凝土。

4.6.8 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要配备足够的照明,防止混凝土配合比过磅

4.6.9 冬期施工时,混凝土表面应覆盖保温材料,防止混凝土受冻。

第七节 应注意的问题

4.7.1 混凝土不密实: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吊帮模板根部砂浆涌出等原因,造成蜂窝、麻面或孔洞;拆模过早,混凝土浆粘在模板上,也会造成麻面。

4.7.2 混凝土表面不平、标高不准、尺寸增大:由于水平标志线或小木橛不准,操作时未认真找平,混凝土多铺过厚、少铺过薄等原因造成。

4.7.3 基础轴线位移,螺栓孔洞,隔板位移:主要是预埋件固定措施不当,或浇筑混凝土时碰撞、振捣棒插入不准而造成。

4.7.4 露筋:钢筋的垫块漏放或位移,钢筋紧贴模板或振捣不实、漏振,均会造成露筋。

4.7.5 缝隙夹渣: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杂物,主要是未认真清理施工缝所致。

4.7.6 规则裂缝:基础过大,内部由于水化热产生温度应力,上下层混凝土结合不好,养护不够,或过早拆模等原因造成。

第三篇 地下防水工程

第一章 防水混凝土

本章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防水工程。

第一节 材料要求

1.1.1 水泥的品种应按设计要求采用,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级,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必须掺用高效减水剂,严禁使用过期、受潮、变质的水泥。

1.1.2 砂:宜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

1.1.3 石:碎石或卵石,粒径宜大于5~40mm,含泥量不大于1%,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

1.1.4 水: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1.1.5 外加剂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及以上质量要求。

1.1.6 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二级,掺量不宜大于20%,硅粉掺量不应大于3%,其他掺合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第二节 主要机具

1.2.1 混凝土搅拌机、翻斗车、手推车、振捣器、溜槽、串桶、铁板、铁锹、吊斗、计量器具、磅秤等。

第三节 作业条件

1.3.1 钢筋、模板上道工序完成,办理隐检、预检手续。注意检查固定模板的铁丝、螺栓是否穿过混凝土墙,如必须穿过时,应采取止水措施。特别是管道或预埋件穿过处是否已做好防水处理。木模板提前浇水湿润,并将落在模板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1.3.2 根据施工方案,做好技术交底。

1.3.3 材料需经检验,由试验室试配提出混凝土配合比,试配的抗渗等级应按设计要求提高0.2MPa。

1.3.4 如地下水位高,地下防水工程施工期间继续做好降水、排水。

第四节 操作工艺

1.4.1 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养护

混凝土搅拌:

搅拌投料顺序:石子→砂→水泥→UEA膨胀剂→水

投料先干拌0.5~1min再加水。水分三次加入,加水后搅拌1~2min(比普通混凝土搅拌时间延长0.5min)。混凝土搅拌前必须严格按试验室配合比通知单操作,不得擅自修改。散装水泥、砂、石车车过磅,在雨季,砂、石必须每天测定含水率,以便调整用水量。现场搅拌坍落度控制在6~80mm,泵送商品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4~160mm。

1.4.2 运输:混凝土运输供应保持连续均衡,间隔不应超过1.5h,夏季如运距较远可适当掺入缓凝剂,一般掺入2.5‰~3‰木钙粉为宜。运输后如出现离析,浇筑前必须进行二次拌合。当塌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1.4.3 混凝土浇筑:应连续浇筑,宜不留或少留施工缝。

1 板混凝土一般按设计要求不留施工缝或留在后浇带上。

2 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少于300mm的墙体上;墙体如有孔洞,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宜少于300mm。施工缝形式宜用企口缝、高低缝或平直缝(墙厚小于300mm,加金属止水片)。垂直施工缝宜与后浇带、变形缝相结合。

3 在施工缝上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杂物,冲净并湿润,再铺一层3~50mm厚1:1水泥砂浆或同一配合比的减石子混凝土,浇筑第一步其高度为400mm,以后每步浇筑50~600mm,严格按施工方案规定的顺序浇筑。

4 混凝土自高处自由倾落高度不应大于2m,如高度超过2m,要用串桶、溜槽下落。

1.4.4 细部做法:

1 防水混凝土结构的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等细部构造,应采用止水带、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等高分子防水材料和接缝密封材料。

2 穿墙管道的防水施工:在管道穿过防水混凝土结构处,预埋套管,套管上加焊止水环,止水环应与套管连续满焊,并做好防腐处理。套管内管道安装完毕后,两管之间应嵌入内衬材料,端部用密封材料填缝。

3 固定模板用的螺栓必须穿过混凝土时,可采用工具式螺栓或螺栓加堵头,螺栓或套管应满焊止水环或翼环,拆模后将留下的凹槽封堵密实。

1.4.5 混凝土振捣:应采用高频机械振捣,以保证混凝土密实,振捣时间一般10s为宜,不应漏振、欠振、超振,振捣延续时间应以使混凝土表面浮浆,无气泡,不下沉为止。铺灰和振捣应选择对称位置开始,防止模板走动,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较密集的部位严格按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要求操作,浇筑到最上层表面,必须用木抹子找平,使表面密实平整。

1.4.6 养护: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浇水养护,要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1.4.7 冬期施工:水和砂应根据冬施方案规定加热,应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5℃,采用综合蓄热法保温养护,冬期施工掺入的防冻剂应选用经认证的产品。拆模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不大于15℃。

第五节 质量标准

1.5.1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第六节 成品保护

1.6.1 保护钢筋、模板尺寸位置正确,不得踩踏钢筋,并不得碰撞、改动模板、钢筋。

1.6.2 在拆模或吊运其他物件时,不得碰坏施工缝处企口及止水带。

1.6.3 保护好穿墙管、电线管、电门盒及预埋件等,振捣时勿挤偏或使预埋件挤入混凝土内。

第七节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7.1 细部构造处理是防水的薄弱环节,施工前应审核图纸,特殊部位如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预埋件等细部要精心处理。

1.7.2 蜂窝、麻面:造成原因是振捣不当,脱模早,模板干燥,模板缝隙偏大、跑浆。

1.7.3 孔洞: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漏振。管道密集,预埋件和钢筋的稠密处,浇灌有困难时,应采用相同抗渗标号细石混凝土浇灌。孔洞的补救办法是将松散的石

子剔掉,用水冲刷干净,用比原标号高一级并加防水剂的豆石混凝土堵塞孔洞,并仔细捣实。2天后浇水养护,至少养护7天。

1.7.4 渗水、漏水:多是由于施工缝接槎处未处理好后施工中漏水,混凝土随意加水、水灰比不准等造成。应严格控制加水量,按工艺要求振捣密实,并认真处理好施工缝。

1.7.5 穿墙管外预埋带有止水环的套管,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固定,止水环周围混凝土要细心振捣密实,防止漏振,主管与套管按设计要求用防水密封膏封严。

1.7.6 结构变形缝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止水带位置要固定准确,周围混凝土要细心浇筑振捣,保证密实,止水带不得偏移,变形缝内填沥青木丝板或聚乙烯泡沫棒,缝内20mm处填防水密封膏,在迎水面上加铺一层防水卷材,并抹20mm防水砂浆保护。

1.7.7 后浇缝一般待混凝土浇筑六周后,应以较原设计混凝土等级提高一级的U.E.A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浇筑前接槎处要清理干净,养护28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