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意会园林_论苏州园林的写意手法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25卷第4期2008年12月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uzhouCollegeofEducationVol.25No.4Dec.,2008

意会园林

———论苏州园林的写意手法

邱文颖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科学系,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宅园林的代表,写意是它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写意常通过象征、品题等手法来开拓深

远隽永的意境。这种手法是中华民族直觉顿悟思维方式的表现,是中国传统诗画的延伸,并与文人园园主的关系密切。苏州园林的写意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追求有若自然、不露斧凿之痕的最高审美境界,它创造出了富有情趣的人化自然。写意手法营造出的含蓄和韵味需要游园者的心领神会,是品赏苏州园林的一个重要方面。关键词:苏州园林;写意;审美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31(2008)04-0040-04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时园林又称“囿”“园囿”“囿游”“苑囿”等,如《诗经》

[1]

麀鹿攸伏。”中说到的周文王的“灵囿”“:王在灵囿,

地78亩,小的仅半亩,如半园,但都是亭台楼阁俱全,山水花木相宜。徜徉其间,你能感受到它们的精巧雅致,韵味悠长,这得益于园中俯拾皆是的写意手法。暑夏之晨,驻足于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前,满目绿荷红蕊,婷婷于清波之上,周围林木蓊郁,山径曲折,柳风送来荷香阵阵,清凉袭人,不由让人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高枝上的蝉不时叫着,间杂几声婉转的鸟啼———“山花野鸟间”,亭上倪云林的题额文景相和。而两边柱子上的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道出了胸中所想。水中的三座土山象征了海中蓬莱三岛的神仙境界,满池碧荷传达了高洁脱俗的道德寓意,再加上恰当的品题,开拓出无穷的意味。一山一亭、一树一花给人带来了真山真水的联想、感受与审美。象征、品题成为写意最常用的方法。

苏州园林往往通过掇山理水、莳花弄木来设景,这些假山水池、花草木叶都带有象征意味。如留园“五峰仙馆”前一组高大的厅山就象征了庐山五老峰,山上栽松披藤。人们走出厅堂,踏过“涩浪”,如同来到了云雾缭绕的庐山。网师园总共约八亩,但“彩霞池”却有半亩之多,且整个花园以它为中心来安排亭廊水阁,水面不植一物,显得十分开阔,颇有水乡

[2]

泽国之味,它就象征了“摇首出红尘”的渔隐归意。

“园林”一词是随着魏晋南北朝时士人园的出现而出现的,唐宋以后才广为应用。构园方法从秦汉时的模山范水到南北朝时基于自然野趣山水的文人山水园,到唐代融诗画意境于山水别墅的王维辋川别业,再到宋代众多文人的主题园,园林完成了从自然山水园到写意园的过渡,走上了融会诗情画意、理想人格和生命情韵的精雅之途。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大家族中,苏州园林是我国私宅园林、文人园林的代表。现存的园林多建于明清时期。“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从1997年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现在共有九处园林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成员。苏州园林以其美轮美奂的景致、丰富的内涵、高雅的品位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与激赏。

苏州园林属于城市山林,追求在有限的市井巷陌中能享受大自然的山水滋养,陶冶情操,达到“居尘而出尘”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必须要在咫尺天地中精心营构,浓缩精华,以小见大,写意就成为园林重要的艺术创作法则。我们品赏苏州园林,了解、理解、领会它的写意式特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苏州园林写意手法的表现

苏州园林遍布古城大街小巷,大者如拙政园,占

高山流水也是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意境,如耦园东花园南边有一个水阁“山水间”,可以临水抚琴,北边隔着一泓池水,池北是一座高大峻峭的黄石假山,整个

收稿日期:2008-07-08

作者简介:邱文颖(1976-),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40-

2008年第4期邱文颖:意会园林

构成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意境,同时象征了园主伉俪情深、知音相惜。退思园设有“琴台”,前有小桥流水,对着玲珑假山,操一曲“高山流水”,意趣顿生。而网师园有一个小院落,砖额“铁琴”,一座半亭题为“琴室”,内有琴凳琴桌,院南墙堆了两座峭壁山,但院中却无水池。细看亭内挂了一幅“苍岩叠嶂”的大理石挂屏,上面峰耸崖峭,飞湍瀑流,恰暗合了“高山流水”之意,不由佩服此处写意手法的巧妙。

苏州园林中常见的花木有200多种,其中许多因为具有象征、比德的含义而受到园主的喜爱。如“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

[3]

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正是花木所有的[4]这些“第三性质”,我们几乎在每个苏州园林中都

艺术手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壤,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苏州园林中写意手法的运用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首先,苏州园林的写意手法是中华民族直觉与顿悟思维方式的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是不把世界看成独立于人以外的纯粹客体……它对世界所做的是一种整体性而非分解式的把握,所追求的不是普遍真理,而是对生活、对人生的一次性独特体

[6]460

验。”所以多从个体的体验出发,不擅长分析和

推理,讲求直觉与顿悟。无论是老庄的直觉妙悟,还是中国禅宗的明心顿悟,都追求人的内心体验和刹那间的独特领悟,从而获得升华。“这种思维特点表现在对中国园林美的追求上,就是一种以我观物时感觉之美、心灵表现之美和道德判断之美,这种美是

[6]461写意的、缘情的神韵之美。”苏州园林的这些主

能见到梅、兰、竹、菊、松等以及为此而设的景,如“翠玲珑”(沧浪亭)、“暗香疏影楼”(狮子林)、“听松风处”(拙政园)、“海棠春坞”(拙政园)、“藕香榭”(怡园),等等。我们不仅仅是欣赏这些花木的馨香娑影,更要联想起其中的寓意,方能体会出园主的高尚情操与隐逸情怀。

有时,看似普通的景致,通过恰到好处的品题,可以指引着人们浮想联翩、思接千载,于是突破眼前所见,进入更远更深的境界。拙政园西部有个并不特别的扇亭,但亭中有一题额“与谁同坐轩”,一个问句,激起游人思绪遄飞。典出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明月时至,清风徐来,物我为一。一问一答凝聚了多少的清逸、洒脱和通透,静坐其中,再看间,

眼前的山水,还只是假山假水吗?网师园在“小山丛桂轩”和黄石云岗间有段爬山走廊,廊边碧叶生凉,清风阵阵。廊上题曰“樵风径”,意思是“打柴归家乘

[5]

舟顺风之路”。典出《后汉书·郑弘传》:汉人郑弘隐

人多是饱读老庄、精通儒释之士,他们在表现园林美时,设制创景上更强调人赏景时的感受,传达自己的心灵追求,体现道德修养,而无须全面再现自然之物。朱光潜在谈到“艺术美”时说:“‘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事物如果要能现形象于直觉,它的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为一气,它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天生自在俯拾都是的,它都是‘抒

[7]

情的表现’。”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几竿修篁便能引[8]人进入清寂之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一枝疏梅,便叫人想起傲霜斗雪———“零落成泥碾

[9]作尘,只有香如故”;一汪碧池,便惹人油生垂钓江[10]湖之志———“卷却诗书上钓船”,“一蓑烟雨任平[11]生”。

其次,苏州园林的写意手法是中国传统诗画的延伸。苏州园林素有“凝固的诗”“立体的画”的美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历朝历代,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文人士子,无不崇尚诗文,雅好书画。诗的意识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更是深受影响。而绘画,特别是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更为密切。“绘画对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

[12]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讲,产生园林的先导是绘画。”

居时上山打柴,拾到仙人的箭归还后,希望自己在若邪溪运柴时能早刮南风,晚刮北风,仙人达成了他的心愿。人们就称若邪溪风为“樵风”,名其地为“樵风径”,后来就有了隐居者采薪经过之地的寓意。再看周遭的老树山冈,确实别有一番深山老林、隐逸仙踪的野趣。

二、苏州园林写意手法溯源

在园林的发展历史中,造园手法不断因袭创新发展。从宋代开始,写意手法成为古典园林重要的艺术创作法则,尤其是以后历代的文人园。任何一种

“我国山水画和园林在摹写自然方面有其共通之处。因此南宋以后画家参与园林设计者渐多,这对我国

[13]古代园林艺术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写意本来就

是诗画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唐朝王维被推为文人画之祖,他开创性地把“诗意”融到画中,讲究画中山

-41-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5卷

水的意境,受到后人的推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14]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何谓写意?抓住独具

[19]

主当初或涩或乐的心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

三、对待苏州园林写意手法应有的态度苏州园林中的写意,并非拙劣的生搬硬套、简单

[20]的粗制滥造,而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

神韵的一角一隅,却可想见全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画高山,穷尽尺幅也是有限的,只需“雾锁其腰”,云烟缭绕处隐现其峰。半山腰上的云雾足可以让人想象它的高耸,杳深的意境全现。鱼戏水中,只需画出鱼摇首摆尾的活泼姿态,人们就如见那一泓清水了。写意开拓了画的无限意境。诗歌更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言外之旨”“象外之象”。“采菊东

[15]

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见人影,却创设出一片恬淡

高境界。这种追求体现在选址、布局、设景、花木配置等各个方面。《桃花源记》描述的武陵人发现世外桃源的经过:迷路———忽逢桃林———林尽路穷———缘光入口,豁然开朗,这成为了造园中“障景法”的蓝本。例如拙政园中部原来的入口,须经过一条漫长的窄弄,才进腰门,突被一座黄石假山挡住,走近后进入山下的小口,曲折前行,出洞过一小桥,来到了“远香堂”,穿过“远香堂”,眼前顿时一亮:广池茂林,亭台楼阁,花木繁郁,极尽“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避免了一览无遗。而游人在经过这段审美心理压制过后,突然释放,倍觉神清气爽。网师园的“彩霞池”水面仅半亩,就以水池为中心,南部沿岸低砌假山,贴近水面,突出水池的宽广。还铺设近水石桥,延伸出水湾,东南还有一溪口,拦出水闸、水涧,造成水源不尽之感。水石一体凸现出一片辽阔浩淼的水天之国,恰合该园“渔隐”的主题。还有环秀山庄的假山,为清末戈裕良所堆。他创设了钩带法,顺应湖石的纹理和体势,把大小石块钩带联络,宛若真山真壑,被推为国内孤本,人有“堆山者不见此山,犹学诗者不见李杜”之誉。山石具有石涛笔意,大自然山岩的峰峦、肌理、洞壑、山涧、磴道一应俱全,甚至山根池水相接处,表面还有涡、洞透漏形成的天然水窟,犹如泉水的源头,自然生动。山后微露亭顶,给人“云深不知处”的感觉。整座假山雄浑天成,“有真为假,做假成

[21]

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足以让人领略大山溪谷

宁静的境界,淡泊心志、归田悠然的隐士情怀溢出纸

[16]

外。“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写的是大雪纷飞

的常景,却营造出一个澄澈无滓的佛家境界。这种手法使诗歌在有限的文字中开拓出无限的空间,涵蕴了更多的内容,使人味之不尽,余音袅袅。作为立体的书画,园林自然也将写意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苏州园林中常以假山象征名山大川,几枝芦苇象征自然野趣,一湾清水象征垂钓江湖,所谓“一峰则太

[17]99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让人在壶中天地享受

真山真水的意趣,寄托园主或退或隐的高洁心志。

最后,苏州园林的写意手法和园主密不可分。一

[18]个园林的成就,计成有“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说。

苏州园林的主人多数是被贬谪或历尽宦海沉浮萌生退隐之心的文人,再就是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如沧浪亭主苏舜钦,拙政园主王献臣。拙政东园主人王心一,艺圃主人文震孟、文震亨兄弟和第三代主人姜埰等。他们厌倦了樊笼似的官场,回到旧园故土,营造一处怡情养志的宅院,在这片安宁静美的天地中表达自己的心迹,就像魏晋时造金谷园的石崇在《思归引序》中说建园是为了“乐放逸”“好林薮”“避嚣烦”。不管石崇内心是否真的如此,许多园主“寄情赏”

确实都抱了这样的目的。他们的才情、志向、意趣无不融会在一亭一廊、一花一木中,“令居之者忘老,寓

[17]1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他们无不将自己的人生

之美。苏州园林的假山上还配有相宜的花木,与山石共同形成自然野趣。耦园东花园的假山上遍植葛藤萝条,以增加深山林壑的苍老;留园西部假山上遍种高大的香樟、枫树等,以增添山林高阜的幽深,与一墙之隔的苏州郊野风光融为一体。这些人工的山石、花木,都是随形附势,相得益彰。漫步在如此精致的园子中,感受到的却是来自真实山野的清新之风与适意之情。这就是宛自天成的写意手法带给我们的享受。

有人觉得苏州园林大同小异,走马观花,索然无味,甚至觉得这人造的山水是“小聪明所在,酸文人的天地”,“当一块石头象征成了高山,一瓢水象征成了江湖”时,“若不是有神经病,则必然是做白日

[22]

梦”。认为中唐之后直到明、清的园林“面目日益猥

感悟寄托在园中,于是有了网师园“彩霞池”的以小见大,水面不植莲荷,云影倒映,水天一色,弥漫了渔翁垂钓的江湖漫漶之感;有了拙政园“劝耕亭”前水湾边几根芦苇摇曳,充满了回归自然的田野之意;有了留园溪石边“缘溪行”三字,以托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发现世外桃源的出世之志。以局部寓整体,寓自然于人工,以天地万象寓于咫尺天地的写意手法,让人流连于园林美景的同时,也体味到了园-42-

2008年第4期邱文颖:意会园林

[5]曹林娣.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2.[6]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朱光潜.谈美书简二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48.[8]王维.竹里馆[M]//陈伯海.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42.

[9]陆游.卜算子·咏梅[M]//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

书出版社,1988:1380.

[10]高国藩.敦煌曲子词欣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70.[11]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M]//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

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45.

[1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7.[13]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2.[14]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M]//东坡题跋(二):卷5.北京:中华书

局,1985:94.

[15]陶渊明.饮酒[M]//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553.

[16]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M]//陈伯海.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

出版社,1995:302.

[17]文震亨.长物志图说[M].海军,田军,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18]计成.兴造论[M]//陈植.园冶注释.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8:47.

[19]计成.相地[M]//陈植.园冶注释.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64.

[20]计成.园说[M]//陈植.园冶注释.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51.

[21]计成.掇山[M]//陈植.园冶注释.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206.

[22]余秋雨.行者无疆[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274.

琐不堪”。大自然的河山丘壑固然是美的,是一种物

质本身的美,写意式的艺术美决不是与它对立的。经过提炼加工后的艺术品更融进了人的理想、人格、思想,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美。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我们都要学会欣赏和领会,任何将之割裂对立的看法都是片面的。

苏州园林中以简驭繁、以点寓全、以小见大的写意手法带来的含蓄和韵味还需信步其间的人们心领神会,意会园林方可品出个中滋味。苏州园林是主人用心、用才、用情铸就的珍品,选址、建筑、花木、山水、品题、陈设、主题、饰物,都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今人只有了解了一幅幅窗格砖雕上的图案内容,明晰了每个题额吟咏的出典来历,清楚了每种花木比德的含义性质,洞悉了不同朝代的风俗人情,窥见了园主的心路历程,才能真正读懂园林,如咀英华,涵咏再三而常游常新。春花夏荫、秋色冬雪、晨昏雨晴,苏州园林如深藏的闺秀,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容,令人如痴如醉,获得不尽的美的享受,从而与园主引起精神上的共鸣,园林也因此而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参考文献:

[1]陈子展.诗经直解·大雅·灵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895.

[2]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M]//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

1988:1141.上海辞书出版社,

[3]张潮.幽梦影·花与人[M].陈书良,整理评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

社,2008:106.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65.

(责任编辑:石

——————————————

娟)

①转引自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第18页。

AppraisalofGardens

———OntheFreehandStyleofSuzhouClassicalGardens

QIUWen-ying

(SuzhouVocationalUniversity,Suzhou215104,China)

Abstract:SuzhouclassicalgardensisarepresentativeofprivategardensinChina.ThefreehandstyleoflandscapepaintingisusedasanimportantmethodtoexhibitthemeaningfulartisticconceptionofSuzhouclassicalgardens,bymeansofsymbolizationandappraisal.ThefreehandstyleisregardedastheembodimentoftraditionalChineseintuitivewayofthinkingandsuddenunderstanding.DeeplyrootedintraditionalChineseliteratureandpaintingart,thefreehandstyleinSuzhouclassicalgardensisthepursuitoftheliteratigardenowners.Thestyleisnotsimplytoimitatethenature,buttoinclinetonatureandtopursueharmonywithitbyperfectingthenaturalenvironment.ToreallyappreciatetheartofSuzhouclassicalgardensistosavorthecharmandtheimplicitinformationbroughtbythefreehandstyle.Keywords:Suzhouclassicalgardens;freehandstyle;aesthetics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