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之謹按:何休注襄四年《公羊傳》曰:“殆,疑也。”①《論語·為政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謂思而不學則事無徵驗,疑不能定也。(何注讀殆爲“怠”,以為精神疲怠,失之)②又曰:“多聞闕疑,多見闕殆。”③殆猶疑也。謂所見之事若可疑,則闕而不敢行也。(包【原誤作“范”,今改。包,謂包咸也】注訓殆爲危,失之)④《史記·倉公傳》 (倉公,當作“扁鵲”。王引之蓋誤記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⑤殆亦疑也。古人自有複語耳。(《呂氏春秋·去尤篇》“以黃金(呂按:不認識此字)者殆”,《莊子·達生篇》作“以金注者也”⑥,皆迷惑也)字亦作“怠”。《莊子·山木篇》:“侗乎其無識,儻乎其怠疑。”⑦怠疑,即疑殆也。文十二年《公羊傳》:“俾君子易怠。”⑧怠,疑惑也,言使君子易為其所惑也。(何注以為“輕惰”,⑨失之。今《秦誓》“怠”作“辭”,借字也。《敘傳》(呂按:“敘傳”,當作“孔傳”。此孔安國傳語也)以為“回心易辭”⑩,亦失之)後人但知殆訓爲“危”,爲“近”,而不知又訓爲“疑”,蓋古義之失傳久矣。(臺灣世界書局影印本,1975年版,734頁下欄)
呂按:“四年”,當作“五年”。《公羊傳》襄公五年:“莒将滅之,故相與往殆乎晉也。”何休注:“殆,疑。”,見北京大學出版社標點本,420頁。
② 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阮刻《十三經註疏》本,2462頁下欄。 ③同②。 ④同②。
⑤《史记·扁鵲傳》,中華書局校點本,第9冊,2791頁。 ⑥《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642頁。 ⑦《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677頁。 ⑧《公羊傳》,北京大學出版社標點本,300頁。 ⑨ 同⑧。
⑩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阮刻《十三經註疏》本,256頁,中欄。
①
疏正義曰:此章言敎學法也。“學而不思則罔”者,言爲學之法,既從師學,則自思其餘藴;若雖從師學,而不尋思其義,則罔然無所得也。“思而不學則殆”者,言但自尋思,而不往從師學,終卒不得其義,則徒使人精神疲勞倦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