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诗词创作的意境

浅谈诗词创作的意境

来源:欧得旅游网


浅谈诗词创作的意境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源始,诗歌的触角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自然景物、环境等形象,但无论是什么形象往往又要通过意境来丰富它的生动性和具体可感性,从而达到艺术形象的艺术境界和艺术价值。特别是抒情性作品的意境,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在创作时要经常用意境去丰富创作的对象。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现实的事物和谐融洽而产生的文学艺术形象的境界。“意”是指作者被客观事物触动,主体感观产生的思想感情:“境”是指作者所描述的客观事物、景物。”意”注重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内在和外在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伤、恐惧、痛苦、羞耻等内心体验。在创作过程中,有时无法用语言表述主观内心世界,就借助客观环境去表述,这就是情与理的结合。早在唐皎然的《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槃经精文》中,就强调作诗必须要有意境。皎然说:“诗情缘境发。”即诗人的思想感情须通过一种意境艺术地表现出来。他认为在一首诗作中,从诗思的获得到艺术风貌的形成,一直到读者鉴赏的全过程,都不能离开意境。皎然《诗式》曰“诗人之诗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取境,是指诗的意境创造,即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与客观事物相互融洽,从而形成自然美、和谐美的艺术境界。在唐朝,意境这一概念进入了文艺理论的范畴,王昌龄的《诗格》最早提出了诗的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提出了“神与物游”:宋代的苏轼也强调了“境与意会”的观点:明代的王世贞提出了“神与境合”的看法:还有清代的王夫之的“妙合无垠”的情与景关系。这些都涉及意境在文学乃至诗歌创作中的实质理论。近代的王国维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王国维认为,真感情与真景物的统一是构成诗词意境的根本因素。此外,他还对意境作了细微分析,提出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界”、“常人之境界”等。以上是我国古典文论对意境的不同诠释。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总结出来的一个带有普遍规律的美学范畴,是作者的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辩证统一。例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写故国之思,词中写的,实际是李煜被俘后无数次绵绵不断的痛苦追忆中的一次。诗人把悲慨之情寄寓在所描绘的“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朱颜”的悲境中,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月色之下的大地,引起了多少故国之思!这是作者的凄楚之情、亡国之痛。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不但写出了愁思的静观之长,而且还暗含有愁思难御,浩浩长流的意味,使我们不禁联想到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这就是词人寄情于景表达心中之意的绝妙手法,具有悲剧美的审美价值。再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

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人截取了女主人公日常生活中晨起梳妆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其容貌、动作、服饰来揭示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寄托了女主人公盼望情郎早日归来,与自己长相厮守的愿望。她的久久对镜自顾,不仅是为自我欣赏,更为自我哀怜。这是何等的曲折心态?词中各意象间若断若续,加上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词的意境跃然纸上。

意境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美。古典文学一向重视含蓄美,讲究含蓄深厚,耐人寻味。诗词尤甚。让读者感觉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位妇女打鸟儿的行动。对黄莺的怨情。是表面的。诗中的春怨之情,包含着更深层的情感和意蕴,即是对长期远戍辽西、千千万万的家庭不能团聚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意在言外,境生象外的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是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人出色地选取春天大汛期间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又把他们和山、人联系起来。白鹭、山、桃、水、风、雨、人、鱼等构置在一个画面中形成一个特定的绘图空间。绘画美又体现在色彩调配上,鹭之白、桃之红、笠之青、蓑之绿。色彩既有对比,又成映衬。而这一切,又点染得轻巧自如。毫不矫饰。这幅“烟波垂钓图”。凸现出了平而淡的高情雅趣。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中的意境,就是“意”与“境”的相互和谐统一,具有“情为主,景为从”的和谐美的审美价值,也是丰富多彩的具体感性形象与创作者深厚情思的综合统一体。我们只有透过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再加上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领会其主旨,从而去感受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