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成语浅谈

中国成语浅谈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中国成语浅谈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劳动群众的口语中,成语不断地产生、演变和发展。今天,它越来越多地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运用语言的各种场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词汇极其丰富,四字结构的词语数不胜数。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其实,这些并不是成语。要弄清什么是成语,就要先搞清楚成语的特点。我对成语试谈分析了几点:

一 成语的特点:源远流长

(一)源远: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 当然,并不是说历史久远的就一定是成语。一个成语出现后,就要为人们所接受,其词型要固定,其词义也相对稳定,并在书面或口头广泛使用,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样才能成为内涵丰富,生命力顽强的成语。例如:成语“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转·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打草惊蛇”出于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当涂县令王鲁有贪污行为。后来有人在他面前控告他的主簿接受贿赂。状子上列举的罪行和他自己的违法行为很相似。他一边看状子,一边直打寒颤。看完状予后,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写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你虽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象伏在草里的蛇一样,已经受到惊吓了。后人就从这两句活归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行动不慎密,致使对方有了防备。“打草惊蛇”也一直被人们沿用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将君子之德与玉之特性相比较提出“君子比德如玉”,使得佩玉之风盛兴,以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二) 流长

指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成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书面或口头上广泛使用的。像一些来自古诗词中的成语,它们是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截取的原文,因为它们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动,是全诗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众喜爱,广为使用和传诵,得以流传。例如“春风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来风满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三) 定型不变

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如“一溜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有的成语里有一组近义词或反义词。例如,“三言两语”中的“言”和“语”是意思相近的词;“大同小异”中的“大”和“小”、“同”和“异”都是反义词,这些都不能随便更换。再如,“奇装异服”中“奇”“异”同义,“装”和“服”同义,有人将“奇装异服”写成“奇装衣服”,表面看只是写了个错别字,其实反映了没弄清成语的结构。例如,“两虎相斗”不能说成“三虎相斗”,“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盲人瞎马”不能说成“盲人瞎驴”。 (四) 意义上整体化

意义上整体化是指成语的意义跟词的意义一样,往往不是成语各个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以整体来表达特定意义的。这就是说,要透过字面的意义来深入领会成语的意义。 例如,“高山流水”不是高山上的流水。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再如,“胸有成竹”的意义也不是“肚子里有现成的竹子”。“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就真的出现过某翻译人员把它翻译成“肚子里有一根竹子”的笑话。

可见,成语的意义一般具有双层性,表面意义的作用仅仅是以其形象性来体现成语的实际含义。成语的这个特点是一般固定短语所不具备的。

二 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有些成语,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通过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成语“鞠

躬尽瘁”,出自蜀汉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可教育学生为革命为人民竭尽全力,奋斗终生。“先忧后乐”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出自《孔子家语》的“载舟覆舟”,说明人民力量的伟大,取得民心的重要。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出自《吕氏春秋》的“物及必反”,说明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通过这些成语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辩证观点。

三 探究成语的出典

(一)成语来于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

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著名历史故事或事件,后人常用一简洁说法表达其内容,沿用久了就成了成语。历史事件的概括,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事件,后人用精练的词语加以概括,成为成语。如“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卧薪偿胆”.“纸上谈兵”等。一些俗语在历代群众中广泛流传后,见之于书面,形成成语。如“张冠李戴”(明朝流传的俗语)、“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宋代口语) (二)成语来于寓言故事

寓言也是历史性的、用比喻的形式说明一定的道理,是文学作品中最为短小精练的一种形式。寓言故事的缩写,我国古代寓言很丰富,不和成语就是由寓言故事缩写或概括而成的。如“拨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1、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2、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3、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还有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成语来于神话故事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向往。 5、 成语传说

传说指的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 四 品味成语的修辞手法

成语是我国语言词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但形式整齐,言简意赅,而且从本身的构成来看,体现了多种修辞方法。现浅析如下:

(一)比喻。成语的构成中,用比喻修辞方法构成的,可谓比比皆是,几乎占成语总数的一半,尤其以暗喻、借喻最为突出。

1、明喻。如“危如累卵”、“噤若寒蝉”。本体、喻体、比喻词在成语中都出现,是比较典型的明喻修辞格。

2、暗喻。由于成语是十分精炼的短语,为了保持“四字格”的基本格式,常常省略了明显的比喻词。如“一诺千金”、“抱头鼠窜”。前者意为“一个诺言像千金那样的重”,比喻说话很守信用;后者意为“抱着头像老鼠一样逃跑”。

3、借喻。运用比喻构成的成语中,借喻较多,如“冰消瓦解”、“蚕食鲸吞”等。前者以“像蚕吃桑叶一样侵占,像鲸鱼吞食一样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或吞并别国的领土。这样的成语,都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和比喻词。类似的成语还有很多,如“土崩瓦解”、“老牛舐犊”等等。

(二) 借代。如“大动干戈”、“披坚执锐”。前者中“干戈”代替战争,用具体代抽象;后者中“坚”代盔甲,“锐”代兵器,用特征带本体。类似此类的还有“一丝不挂”、“目不识丁”、“乘风破浪”等等。

(三) 对偶。如“窗明几净”、“扶弱抑强”。前者“窗”与“几”相对,名词对名词,“明”与“净”相对,形容词对形容词,这是近义词对偶;后者为反义词对偶。类似此类的还有“长吁短叹”、“星罗棋布”、“花好月圆”等等。

(四)对比。如“口蜜腹剑”、“前倨后恭”。前者说一个人“嘴上说得很甜,而肚子里却打着害人的主意”;后者说对待人“先傲慢而后恭敬”。这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它的还有“面善心恶”、“阳奉阴违”、“舍本逐末”等等。

(五) 映衬。如“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前者用“九头牛”和“一根牛毛”相映衬,突出极少;后者用“无边无际的大海”与一颗很小的“谷粒”相映衬,衬托非常渺小。类似的还有“千钧一发”、“大海捞针”等等。

(六)互文。如“伶牙俐齿”、“天南地北”。前者不是说“牙”伶“齿”俐,而是说“牙齿伶俐”,指能说会道;后者不是指“天”的南边、“地”的北边,而是说“天地南北”,意为相隔遥远。

(七)夸张。如“怒发冲冠”、“弹丸之地”。前者形容愤怒到极点,以致头发竖起冲掉帽子;后者极言土地之小,只有“弹丸”之大。类似的还有“海枯石烂”、“一手遮天”等等。

(八)反复。如“半斤八两”、“赤县神州”。前者“半斤”和“八两”在古时是相同的量;后者的“赤县”与“神州”都是指中国。

(九)反问。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这些成语都是通过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

以上所举的是现代汉语的成语构成中运用较多的修辞方法。了解成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词汇的含义以及正确地运用成语,都大有益处。

五 剖析成语的语法结构

四字结构的词语很多,有人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成语,有些原来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语。我们现在有很多成语就是这样发展来的。还有一些成语是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其特点。如:方言的成语构成方式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圪”字式四大类,下面搜集到的方言成语试作分析:

(一) 复合式

由意义实在的语素或者词结合而成,是成语里最常见的结构方式。根据结构关系和意义,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四并式 四并式指四字成语的四个成分呈四项并列关系,数量较少。如:喝呜喊叫指大声叫喊。 2、三并式 三并式指成语的四个字呈三项并列,数量最少。如:三六九等给事物分等级。鬼六七八①形容人鬼鬼祟祟 ②形容人爱出洋相爱扮鬼脸

3 、两并式 两并式指四字成语呈前后两项并列,其组成部分,有的是名词,有的是动词,有的是形容词。两并式的四字格成语,分为前后两部分,每一部分的两个组成成分往往不是一个词,按它们的结构关系,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 主谓 + 主谓 如:嘴尖毛长形容多嘴多舌,令人讨厌 .二心不定形容拿不定主意。老眼昏花年老眼花,视物不清。

(2)动宾 + 动宾 这种结构方式在平遥方言成语中数量最多。例如:拉瓜扯蔓比喻说话东拉西扯,不着边际。爬天扑地形容小孩上房上墙,调皮捣蛋。 实塌咽喉比喻做事着急、行为冒失。说断钢水形容能说会

道。

(3) 偏正 + 偏正 偏正的部分又可分为两种,“定语+名词性词语”和“状语+谓词性词语”。“定语 + 名词性词语”的 如:楞头兴脑形容头大让别人感觉呆笨。“状语 + 名词性词语”的 如:软溜活扯①形容物体软而提不起来 ②形容身体因病发软站不住。其中的状语多由形容词充当,如“狠”、“软”等。驴马骨头比喻人骨头硬,即使挨打也不轻易认错。这种结构中的“偏”起限定和修饰作用,如上例“二闲旁人”中的“二闲”起限定作用;“描金粪桶”中的“描金”修饰“粪桶”。“正”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和动词。

以上各种类型的成语,结构规律比较清晰,但也有一些成语的构成情况比较复杂,不好归类,如:连溜没蛋形容态度冷

漠。

(二) 重叠式

重叠式也是方言成语常见的一种构成方式,有“完全重叠”和“部分重叠”两种类型。

1、 完全重叠指“AABB”式,按词性分为三类:

(1)名词性的 如:零零星星指琐碎的事物。点点细细指主意、办法。利利道道在光滑的器物面上刻下的划痕。 (2)动词性的 如:抠抠掐掐小气不大方,对小事过分计较。这种格式中,AB原来大多数是词,重叠后产生“细小、细碎、连续”等色彩。如“抠掐”原指(用手)抠的动作,重叠后“抠抠掐掐”有“过分计较小事”的意思。这种动词性成语,在句子中一般起形容词的作用,如:安安摆摆做事情有条有理。

(3) 形容词性的 如:疯疯症症形容疯疯癫癫的样子。AABB式中的AB,有的是词,重叠后表程度加深,如“得手”是合适的意思,“得得手手”则是很合适的意思,但多数“AABB”式中的AB不是词,不能单用,如:“疯疯症症、丢丢稀稀、老老呆呆、直直肠肠、掐掐溜溜”中的“疯症、丢稀、老呆、直肠、掐溜”等不是词。

2、部分重叠式有以下几种格式:

(1)ABAC式 按组成成分的性质,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三种,名词性的 , 如:一时一霎形容时间短。忽叽忽霎形容时间极短。恶眉恶眼形容长相凶恶。动词性的,如:黑吃黑喝形容吃饭不管闲事。形容词性的,如:活二活三没有主见。

(2)ABCC式 这种格式都是形容词性的,其中CC的作用相当于叠音后缀,其具体的意义很虚,但起一种摹状绘色的作用,多形容事物的性质、色泽、容貌、状态等,如:红不溜溜形容赤身裸体。泥不调调形容道路泥泞。

(3) AABC式 如:水水汗淋满头大汗的样子。

(4) ACBC 式 如:胡说别说毫无根据地乱说乱道。

(三)附加式

附加式由词根与词缀结合而成,词缀没有实在意义,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词缀的位置比较灵活,可前附、后附、中嵌,据此可分前缀式、后缀式、中缀式三种。

1、前缀式 前缀式的数量较少,最常见的是加“卜”和“忽”,如:卜叽咬叉指物体摔在地上的声音。忽里倒腾指家具碰撞的响声。

2、中缀式 常见的是加“不”、“里”、“叽”、“打”、“倒”,如:带“不”的成语,表示“不喜欢、厌恶”义的居多。直不棱棍形容动作生硬。带“里”的,语气较舒缓。带“叽”的。鬼叽圪擞形容一点一点地、慢腾腾地做事。带“打”的,猛打忽突一时没有想

起。

3、后缀式 一般加两个音节,常见的有“马爬”、“卜斥”、“百带”、“楞腾”、

(四)“圪”字式

“圪”是山西方言中很有特色的衬词,平遥方言中也有这个词,读音[kÃ/23] ,其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起表音或舒缓语气作用,能增加节奏感。带“圪”字的成语,也应该归入附加式,但由于它数量多,且有它特殊的构成方式,

六 赏析成语的文言特色

绝大多数成语是从古代演变而来的,因而保留了许多文言特色。有的成语保持了文言中实词活用的特点,如: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鼓作气”、“衣冠禽兽”,名词作使动用法的“汗牛充栋”、“祸国殃民”,名词作意动用法的“草菅人命”、“幕天席地”,名词作状语的“天长地久”、“草行露宿”;动词作使动用法的“闭花羞月”、“生死肉骨”,动词作意动用法的“是古非今”;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扬长避短”、“拈轻怕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厚此薄彼”,形容词作使动用法的“丰衣足食”、“光宗耀祖”,形容词作意动用法的“不远万里”、“不耻下问”等。 有的成语还具有文言句式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式的“时不我待”、“何去何从”、“唯我独尊”、“马首是瞻”、“唯利是图”,状语后置句式的“持之以恒”、“重于泰山”、“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运筹帷幄”等。

总之成语是汉语言语这个大花园里一簇绚丽的鲜花。它是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固定词组,大多是从古代寓言、历史事件、古代诗文和当时的口语中产生的,几个简单的字就能表达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可以增长历史和文学知识。为了丰富学生语言,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高家基小学中年级组进行了成语配画比赛,让学生阅读成语、理解成语、把成语变成美丽的图画的过程中了解成语的含义,能正确地使用成语,为学生将来深入探索、挖掘祖国优秀语言文化做好铺垫。 注释:

①有恃无恐: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出自《左传·僖

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②盲人瞎马:盲人骑着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

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③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出自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