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学语⽂三年级《爬天都峰》课件 学习⽬标
1.认识“陡、链”等6个⽣字。会写“爬、峰”等11个⽣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物的语⽓和⼼情。 3.了解课⽂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如何在相互⿎舞下,坚定信⼼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上汲取⼒量,培养学⽣从⼩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字卡⽚。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天都峰的VCD、图⽚、⽂字介绍等。 第⼀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
1.记得⼆年级时我们学过⼀篇课⽂《黄⼭奇⽯》,了解了黄⼭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段⾃⼰最喜欢的课⽂来背给⼤家听?
2.今天,⽼师要带⼤家去黄⼭三⼤奇峰之⼀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读课⽂,学习⽣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了解课⽂⼤意。
2.选择⾃⼰喜欢的⽅式朗读课⽂,如:⾃由朗读、圈点⽣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读正确,把课⽂读通顺。 3.⾃学⽣字,读准字⾳,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字词⾃学情况。
a.⼩组内拿出⽣字、词语卡⽚,互相认读、正⾳。 b.全班开⽕车赛读,⽐⼀⽐哪⼀组读得既响亮⼜准确。 c.⼩组交流各⾃学习⽣字、巧记字形的⽅法。 通读课⽂,感知⼤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联系上下⽂疏理字词含义。 ⽯级:⽯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颤:⼼在颤抖,说明⼼⾥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道长⼗⼏⽶,宽不过1⽶的狭长光滑的⽯脊,⽯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前-爬⼭时-爬⼭后”的顺序把⽂章分为三部分,再⽤⾃⼰的话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描⼀遍、临⼀遍。 2.指导学⽣观察、书写其余⽣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 2.抄写本课的⽣字和词语。
3.把课⽂第2段描写天都峰⼜⾼⼜陡的句⼦抄下来,读⼀读、背⼀背。 第⼆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爬”⽽不⽤“登”字?
讨论后使学⽣明⽩:因为天都峰⾼⽽陡,⽤“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的费⼒、艰难。
2.(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读第⼆⾃然段,边读边想象,把⽂中的话变成⾃⼰脑中的“画”。 学⽣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不可攀、令⼈⽣畏。 深⼊读议,体会“我”受⿎舞爬上峰顶
1.在爬⼭之前,望着⼜⾼⼜陡的天都峰,“我”⼼⾥是怎么想的?默读课⽂,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理。
指名交流,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发颤!”以及语⽓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信、畏惧退缩的⼼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由读课⽂的第8⾄10⾃然段,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下定决⼼爬上峰顶呢?⾃由读课⽂第3到7⾃然段,想想我的⼼理发⽣了怎样的变化。 a.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深⼊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爷爷爬⼭⿎励⽽下定决⼼爬上峰顶的内⼼活动。 b.体会“我”的⼼理,指导朗读3、4⾃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由读6、7⾃然段,画出描写爬⼭动作的词语。 a.学⽣读书圈划。
b.学⽣交流。引导学⽣联系上下⽂,体会“奋⼒”是拼尽全⾝⼒⽓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脚并⽤向上爬”可以看出爬⼭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字上体会爬得⾟苦、上⼭后的喜悦。 d.体会爬⼭的`艰难、上⼭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爷爷”也是受⿎励爬上峰顶的
1.⽼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想。 多媒体出⽰思考题:
a.⽼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怎么想 b.他看见了⼩妹妹,⼼⾥⼜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组讨论、交流,让学⽣明⽩他俩始终相互⿎励,⽼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明⽩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励学⽣⼤胆发表⾃⼰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与⼈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励,共同进步,不管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培养能⼒
1.这⼏天,你是不是把⾃⼰课余⽣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的收获、感受。 2.集体交流。
【篇⼆】⼩学语⽂三年级《爬天都峰》课件 【教学⽬标】
1、认识“陡、链”等6个⽣字。会写“爬、峰”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物的语⽓和⼼情。 3、了解课⽂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如何在相互⿎舞下,坚定信⼼战胜困难的过程。
4、能过课件感受天都峰的“⼜⾼⼜陡”,从⽽体会⼩姑娘和⽼爷爷爬⼭前的⼼理活动;通过朗读学习并讨论了解爬⼭的过程是培养战胜困难的勇⽓和信⼼,在与⼈相处的过程中,善于互相学习,互相⿎励,共同进步。 5、懂得善于从别⼈⾝上汲取⼒量,培养学⽣从⼩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了解课⽂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如何在相互⿎舞下,坚定信⼼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准备】1、⽣字卡⽚。2、教学挂图。3、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探究过程】 第⼀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
1、记得⼆年级时我们学过⼀篇课⽂《黄⼭奇⽯》,了解了黄⼭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段⾃⼰最喜欢的课⽂来背给⼤家听?
2、今天,⽼师要带⼤家去黄⼭三⼤奇峰之⼀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读课⽂,学习⽣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了解课⽂⼤意。
2、选择⾃⼰喜欢的⽅式朗读课⽂,如:⾃由朗读、圈点⽣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读正确,把课⽂读通顺。 3、⾃学⽣字,读准字⾳,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字词⾃学情况:
⑴⼩组内拿出⽣字、词语卡⽚,互相认读、正⾳。 ⑵全班开⽕车赛读,⽐⼀⽐哪⼀组读得既响亮⼜准确。 ⑶⼩组交流各⾃学习⽣字、巧记字形的⽅法。 三、通读课⽂,感知⼤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联系上下⽂疏理字词含义: ⽯级:⽯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颤:⼼在颤抖,说明⼼⾥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道长⼗⼏⽶,宽不过1⽶的狭长光滑的⽯脊,⽯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前──爬⼭时──爬⼭后”的顺序把⽂章分为三部分,再⽤⾃⼰的话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描⼀遍、临⼀遍。 2、指导学⽣观察、书写其余⽣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 2、抄写本课⽣字、词。
3、把课⽂第2段描写天都峰⼜⾼⼜陡的句⼦抄下来,读⼀读、背⼀背。 第⼆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爬”⽽不⽤“登”字?
讨论后使学⽣明⽩:因为天都峰⾼⽽陡,⽤“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的费⼒、艰难。
2、(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读第⼆⾃然段,边读边想象,把⽂中的话变成⾃⼰脑中的“画”。 学⽣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不可攀、令⼈⽣畏。 ⼆、深⼊读议,体会“我”受⿎舞爬上峰顶
1、在爬⼭之前,望着⼜⾼⼜陡的天都峰,“我”⼼⾥是怎么想的?默读课⽂,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理。
2、指名交流,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发颤!”以及语⽓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信、畏惧退缩的⼼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由读课⽂的第8⾄10⾃然段,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看到了什么从⽽下定决⼼爬上峰顶呢?⾃由读课⽂第3到7⾃然段,想想我的⼼理发⽣了怎样的变化。 ⑴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深⼊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爷爷爬⼭⿎励⽽下定决⼼爬上峰顶的内⼼活动。 ⑵体会“我”的.⼼理,指导朗读3、4⾃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由读6、7⾃然段,画出描写爬⼭动作的词语。 ⑴学⽣读书圈划。 ⑵学⽣交流:
引导学⽣联系上下⽂,体会“奋⼒”是拼尽全⾝⼒⽓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脚并⽤向上爬”可以看出爬⼭的艰难。 ⑶引读第7段,从“终于”⼆字上体会爬得⾟苦、上⼭后的喜悦。 ⑷体会爬⼭的艰难、上⼭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爷爷”也是受⿎励爬上峰顶的
1、⽼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想。
多媒体出⽰思考题:
⑴⽼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怎么想? ⑵他看见了⼩妹妹,⼼⾥⼜怎么想呢? ⑶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组讨论、交流,让学⽣明⽩他俩始终相互⿎励,⽼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明⽩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励学⽣⼤胆发表⾃⼰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与⼈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励,共同进步,不管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第三课时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活
1、这⼏天,你是不是把⾃⼰课余⽣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评议。 ⼆、完成作业
听写、基础训练练习。 三、课后⼩结
知识技能⽬标完成地不错,但是情意⽬标稍⽋⽕候,对于战胜困难,互相学习⿎励品质,只能初步地培养。原因可能是学⽣家庭条件较好,⽣活较舒适,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所以没有实际⽣活的体会。
常规⽅⾯今天有了⼀个很⼤的突破,学⽣读书声⾳⼤了,不再细声软语了。下⼀步将培养学⽣⼤声地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爬⼭前──爬⼭时──爬⼭后
【篇三】⼩学语⽂三年级《爬天都峰》课件 [教学⽬标]
1、正确认读“颤、攀、鲫”等6个⽣字;会写“辫、仰、似、勇”等11个⽣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终于、⽩发苍苍、居然、似乎”等词语。
2、在理解⾃然段意思基础上,整体感知课⽂内容,对整体感知有所体会。 3、背诵第⼆⾃然段,积累语⾔,迁移内化。 4、学习从⼈物对话中品味⼈物性格和品质。 [课前准备]
师⽣共同搜集有关天都峰的⽂字和图⽚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课时
⼀、交流热⾝
(⼀)师⽣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天都峰的⽂字图⽚资料。 1、学⽣互相交流。
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天都峰⽂字图⽚资料,游⼈爬天都峰⽚断。 (⼆)学⽣交流、概述各⾃眼中的天都峰。
(三)教师相机⼩结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观看和交流,对天都峰有了⼤概的了解,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爬天都峰》(相机板书课题)⾥的内容和我们看到的内容会不会相同呢? [设计意图]
通过搜集⽂字图⽚资料,培养学⽣根据需要搜集整理信息的能⼒,交流实践,丰富他们对天都峰的了解和认识,为学习课⽂奠定感性基础,为⾛进⽂本打开⼀扇窗户。同时在交流中相互补充,培养合作精神。 ⼆、读题质疑 (⼀)学⽣读课题。
(⼆)抓住动词“爬”,名词“天都峰”,展开探究。 1、谁?怎样爬天都峰?
2、天都峰在什么地⽅?有什么特别的地⽅? (三)梳理疑问。
谁爬天都峰?怎样爬天都峰?课⽂⾥写的天都峰和我们了解到的天都峰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
读题质疑,由疑⽽思,阅读的欲望⽣发了;由思⽽追问,探究就有了⽅向。于是阅读伴着思维,伴着探究开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转化成良好的语⽂素养。 三、循疑读书。 (⼀)带着疑问初读课⽂。
(⼆)⾃由读课⽂,画出⽣字词,拼⼀拼,读⼀读。
(三)师⽣交流初读课⽂后的整体印象。要点:爬天都峰⼈物,课⽂⾥写的天都峰和我们了解的天都峰有相同的地⽅,也有不相同的地⽅。 [设计意图]
遵循⼩学⽣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对⽣字初步认读,对⼈物有初步认识,对内容有⼤概了解,即对⽂本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将⽂本叙述的天都峰和通过资料了解的天都峰作同异⽐较。从⽽对课题《爬天都峰》有所感悟。 (四)再读课⽂。
1、齐读课⽂,要求:读准⽣字,读通句⼦。 (1)指导读准“颤、攀、鲫”三个⽣字。
(2)指导观察“辫、仰、似、勇”四个⽣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2、整体感知。
⽤“谁”“做什么”的句式说⼀说课⽂内容。
3、以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思路理清课⽂叙述顺序。(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
[设计意图]
在阅读过程中读准难认字,记住难写字,奠实识字写字基础;⽤新的句式整体感知课⽂内容;尝试着把厚书读簿;给先写什
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思路,了解⽂本叙述顺序,积淀为整体感知经验,积沙成⼟,形成语⽂⼼智。 (五)三读课⽂。
1、分组接⼒读,看那个组读得好。 2、边读边画出写天都峰和爬天都峰的句⼦。 3、课件出⽰第⼆⾃然段句⼦。 (1)学⽣齐读第⼆⾃然段。
(2)根据第⼆⾃然段⽂字描述,把天都峰画下来。 (3)看着画作尝试背课⽂。 四、⼩结启思。
这节课我们通过“谁”“做什么”的句式整体了解了课⽂内容,⽤先写,接着写,最后写什么的思路理清了课⽂叙述顺序,⽤把⽂字内容还原为图画的办法,让平⾯的天都峰变成⽴体的天都峰,并尝试着背诵了课⽂,收获不⼩。下节课我们将着重研究作者是怎样写爬天都峰的。 [设计意图]
通过三读课⽂,把读落到实处。通过重点读第⼆⾃然段,把读引向深⼊。通过读⽂作画,把语⾔⽂字承载的平⾯信息,还原为看到见摸得着的⽴体图景,⽂图互换间,培养语感和理解能⼒。图⽂参照,背诵积累,丰富语⾔和形象。 五、练习
1、根据第⼆段内容。把画画得更完整、更逼真,把这段话背得更流利。
2、给“爬、峰、辫、顶、仰、似”找⼀个以上的形近字,然后组⼀个以上的词,抄写1到3遍。 [设计意图]
趁热打铁,巩固积累。具有弹性的识字写字练习,适合不同⽔平层次的学⽣,有利于使每个学⽣都在原有的⽔平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第⼆课时 ⼀、温故引新。
(⼀)课件出⽰第⼆⾃然段句⼦。
1、读句⼦想画⾯,修改完善“天都峰”画作。 2、背诵展⽰。 [设计意图]
“温故引新”符合⼈的认知规律,第⼆课时的导⼊采⽤“温故引新”的⽅法尤其恰当。在巩固了上节课重要内容的同时,为进⼊新的学习内容做好⼼理准备。 (⼆)品句⼦,丰富语感。
1、抓住“在云彩上⾯哩”“我爬得上去吗?”等句⼦品味天都峰的⾼,和“我”怀疑能否爬得上去的⼼情。 2、抓住“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发颤!”等句⼦品味天都峰的陡和“我”信⼼不⾜的⼼情。 3、概括段意。
(1)思维导航:这个⾃然段,写了两个⽅⾯的内容,⼀是天都峰的⾼和陡,⼆是“我”缺少信⼼的⼼情。 (2)引导概括:天都峰⼜⾼⼜陡,我信⼼不⾜。 4、积累内化。
(1)思维导航:先写看到的实在景物,然后写内⼼的真实感受和想象,把实在景物和感受想象结合在⼀起,突出了天都峰的险。
(2)⽤“似乎”说说你看到天都峰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
从感悟的层⾯上说,抓住重点句,透过语⾔表⾯意思,探究其含着的意思,尝试着把簿书读厚,渗透从语⾔表⾯意思探究其含着意思的认知⽅法,从训练的层⾯上说,⼀是在思维引导下,让学⽣对⽂本把实在景物加上感受和联想的表达⽅法有所体会,在这个基础上⽤“似乎”进⾏想象和语⾔训练,使想象和语⾔训练相得益彰。⼆是扎实进⾏段的训练。 ⼆、由新深⼊ (⼀)⼩结过渡
通过研读第⼆⾃然段,我们从字⾥⾏间似乎也看到了天都峰⼜⾼⼜徒,似乎⾛进了作者由于畏难⽽信⼼不⾜的内⼼世界。接下来的故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请⼩朋友们⾃由⼤声地朗读课⽂3⾄7⾃然段。 (⼆)深⼊研读
1、学⽣⾃由朗读3⾄7⾃然段。 2、汇报感受
3、根据汇报,相机指导分⾓⾊朗读⽼爷爷和“我”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扮演⼈物展开对话,感受⼈物的⾳容笑貌和内⼼世界。
4、思维导航
(1)⽩发苍苍的⽼爷爷尚且敢爬天都峰,“我”怎么不敢? (2)“对,咱们⼀起爬吧!”⽼爷爷的话深深地⿎励了“我”。 5、品读想象
(1)在⽼爷爷的⿎励下,“我”是怎样做的?
课件出⽰:“我奋⼒向⼭顶爬去,⼀会⼉攀着铁链上,⼀会⼉⼿脚并⽤向上爬,像⼩猴⼦⼀样……” 抓住“⼀会⼉……⼀会⼉”揣摩“我”攀爬的样⼦,⽤“⼀会⼉……⼀会⼉”句式说说“我”或⽼爷爷攀爬的样⼦。 抓住“像⼩猴⼦⼀样……”展开想象,“我”还可能像什么?
(2)课件出⽰:“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抓住“终于”⼀词,再现攀爬情境,体会攀爬时的艰⾟和奋⼒。 (三)⼩结过渡
“我”在⽼爷爷的⿎励下,经过奋⼒攀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按说课⽂到此就该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要⽤2个⾃然段来写他们互相道谢呢? [设计意图]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为,本环节着重引导学⽣在⾓⾊朗读中体验⼈物的内⼼情感,在品味⼈物攀爬的动作⾏为中,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同时放飞想象,再现“我”和⽼爷爷攀爬时的各种动作形态,并⽤“⼀会⼉……⼀会⼉……”的句式加于表述,在发散思维的同时,内化语⾔,丰满⼈物形象。 (四)探究升华
1、学⽣带着上述问题⾃由读8⾄10⾃然段。 2、学⽣汇报。
(这个问题,对三年级的学⽣来说确实有些难,⽤两个预设分散难点)
3、预设1:课件出⽰下列对话:⽼爷爷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朋友,要不是你的勇⽓⿎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我”回答说:“不,⽼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4、让学⽣扮演⾓⾊多次对话。⼀边对话,⼀边体会。
5、汇报读对话体会。 6、预设2:思维导航
(1)这⼀⽼⼀⼩能爬上天都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要点:a⾃⾝的努⼒。b都从对⽅的⾝上汲取了⼒量。 (2)他们都说要谢谢对⽅,那到底该谁谢谁?
要点:要感谢⾃⾝的努⼒,也要感谢来⾃对⽅的⿎励。 [设计意图]
继续在⾓⾊对话中体会⼈物的情感,继续学习从语⾔表⾯意思中体会其含着的意思,提升感悟理解能⼒。对“作者为什么还要⽤2个⾃然段来写他们互相道谢”之问题,若遇到解读困难,可⽤两个预设加于引导,化解难题。 (五)升华拓展
1、带着感情齐读课⽂第10⾃然段。 2、思维导航
(1)“我”⽼爷爷真有意思,体现在那些地⽅? (2)回顾第⼆⾃然段有关“我”缺少信⼼的句⼦。 (3)回顾“我”在⽼爷爷⿎励下奋⼒攀爬的句⼦。 (4)想象⽼爷爷奋⼒攀爬的样⼦。
要点:努⼒奋⽃,向他⼈学习,从别⼈⾝上汲取⼒量。 3、例说从别⼈⾝上受到⿎励的故事。 4、学⽣⾃由发⾔,说实例,谈体会。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获得语感,通过思维导航,化解理解含义深刻句⼦的难度,提升理解质量,通过例说,提⾼理解的⼴度,升华⽂本主题,使学⽣受到⼈⽂熏陶。 三、教师相机⼩结,布置练习。
(⼀)、⼩结:⼩朋友们,⽼师相信你们会在今后的⼈⽣道路上,⾯对困难时,会从他⼈⾝上汲取⼒量⿎⾜勇⽓,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练习。
1、根据课⽂中“我奋⼒向⼭顶爬去,⼀会⼉攀着铁链上,⼀会⼉⼿脚并⽤向上爬,像⼩猴⼦⼀样……”的描写,展开想象,⽤上“⼀会⼉……⼀会⼉……”写⼀写“我”或⽼爷爷攀爬时的样⼦。 2、⽤⼀两句话,写⼀写学习课⽂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
把阅读和放飞想象,发展思维,习得语⾔,陶冶情操结合起来,落实语⽂教学该当之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