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说明文阅读
旧知回顾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小学时我们学了几篇简单的说明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等。基本了解了说明文的特点和一些简单的说明方法。 1.语言特点
①准确:用最恰当的词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 ②简明:简练明晰,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清清楚楚。 ③周密:说明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2.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作比较 ④打比方 3.说明顺序
①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②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③ 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等。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旧知例析 例题一:
海啸
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能掀起狂涛巨浪,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 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 引发的海啸,中心
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下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 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 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1.从第②段可以看出,海啸分为( )和( )两类。
2.在下面几句话中,符合短文意思的画“√,不符合的画“×”。
(1)海啸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
(2)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近两年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也不少。( ) (3)当海啸发生时,有经验的船长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 (4)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3.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的原是 。
4.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
5.第④段中“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一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进行了介绍,
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生动、形象 ③准确、具体 例题二:
森林对人类贡献是很大的。当你走进森林,就会感到这里的空气清新,它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为什么在森林里会有这种感觉呢?①原来它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也是二氧化碳的巨大消耗者。人们需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到这座工厂你就会感到舒心、惬意的。②据测算,二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而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制造六七百公斤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随着工
)。
)
②简洁、流畅 ④通顺、连贯
业发展,城市人口猛增,人们就会感到城市里的噪音大,森林却又具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所以它又是净化城市的功臣。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有一技之长,它们都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有人测验,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内可放出五十公斤植物杀菌素,③所以森林内的细菌就很少,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多也只有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空旷地方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可见,森林卫士的本领还真大呢。
森林有这么多妙用,难怪城市里的人们都要邀请森林这个家族的成员到街道旁、公园里、花圃中安家落户,美化我们环境,陶冶我们情操让我们都来植树造林,迎接这人类的保健卫士到我们身边来安家落户吧!
1.“森林对人类贡献是很大的” 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说明性的文章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打比方等。 文中加横线的三个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 ② ③
衔接知新 初中的说明文阅读在小学的基础上难度加大,文章内容也比较难懂。常考知识点有下面几个。 1.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和把握
(1)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分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2)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②空间顺序的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远到近等等,也可反过来。
③逻辑顺序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如: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别与分析
①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
②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介绍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说明了它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
④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对克隆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即下定义为“不仅仅指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都叫克隆”。
⑤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说明“纬度位置对物候的影响”,作者便例举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开花的时间加以说明。
⑥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⑦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道:“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⑧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
⑨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⑩引资料: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其作用是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注意: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4.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品析
①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
②在准确的基础上A: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B:简明平实(运用科学术语、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
新知例析 例题三: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
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注】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遑(huáng)论:不必谈及。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2 分)
(2) 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 ”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
则从“画”、“________________”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2 分)
(3) 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2 分)
2.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4 分)
3.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3 分)
例题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想象一下,你的汽车不会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苯和微粒的有毒混合物,而只排放水。这水非常纯净,甚至可以饮用。听起来是一种科学幻想,实际上却真实存在。
丰田公司研制出一款“烧”空气的汽车,名为“Mirai”(在日语中意为“未来”),发动机运转过程中只会向外排放水。丰田Mirai的动力之源并非柴油或者汽油,而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氢。氢可以借助加油泵注入汽车油箱,作为电池的燃料,随后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电随后驱动汽车前行。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整个过程的副产品就只有水。
Mirai不仅环保,同时也是一款性能卓越的汽车。它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111英里(约合每小时178公里),时速从0提升到62英里只需要9.6秒。最为重要的是,消耗一箱氢的行驶距离可达300英里。它的油箱采用超坚固的碳纤维材料,加满氢需要大约10分钟。
氢燃料汽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低,因为燃料电池储存在防弹油箱中。实际上,在发生车祸时,传统汽油油箱发生爆炸导致的死亡概率更高。
如果所有机动车都采用氢材料,我们便可消除城市和街道的交通污染,也可降低对中东产油大国的依赖。Mirai型环保汽车的普及将潜在地改变全球环境和经济的面貌。
当然,氢燃料汽车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第一大挑战便是成本。当前的氢燃料汽车造价极高,以Mirai为例,这款4门轿车的售价高达63104英镑(约合97331美元)。第二大挑战是“在哪里加气”。氢燃料汽车驾驶者需要找到最近的加氢站。目前,英国的加氢站只有12座,雪菲尔德以北地区没有一座加氢站。
当然,成本和基础设施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加以解决,例如给买车人补贴,甚至提供免费的加氢服务。目前,日本和美国在大力发展氢燃料汽车方面都给予力度很大的补贴。
发展氢燃料汽车的另一个障碍在于将氢分离出来。最常见的氢分离方法是“甲烷蒸汽重整制氢”,将甲烷蒸汽与天然气混合在一起而后加热到1500华氏度,随后添加镍等催化剂,产生氢和一氧化碳。全世界有大约95%的氢通过这种方式生产。但这种方式,会产生一系列污染环境的副产品。目前,科学家正在研发更环保的制氢方式,例如从玉米苞叶中提取氢或者利用风力涡轮机对水进行电解,将氢与氧分离。
氢燃料汽车的支持者必须要做的是妥善管理这种汽车的副产品水。丰田表示Mirai每英里(约合1.6公里)只产生100毫升水。虽然听起来不是很多,但你要知道英国机动车每年的行驶距离达到303万亿英里。如果每辆车都是Mirai,每年将产生30亿升水,让汽车变成一个大功率的水蒸气制造者。
虽然从理论上说发展氢燃料汽车是一个迷人的想法,但在走向商业化之前必须克服一系列障碍。10年内我们是否会驾驶氢燃料家用汽车出游?让我们拭目以待。 1.正在研发的Mirai汽车具有哪些优势?(3分)
2.概括“甲烷蒸汽重整制氢”的步骤:首先, ,其次, ,三, ,最后产生氢和一氧化碳。(3分)
3. Mirai汽车的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3分)
方法突破 常考题型及答题策略
一、作用题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二、含义题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三、删减/替换题(此类题部分与上两类交叉)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四、指代题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五、语意衔接题
请说出某几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
这些字词一般在句中有着自己固定的语法作用,如充当句中的主语或宾语,或者是下面某个现象的原因或结果,因此删去之后,第一会不符合语法,使句子缺少成分,造成句意不通;另外会使内容不完整,缺乏逻辑上的关联性。 六、文中段落能否调换顺序
说明文一般讲究严谨的说明逻辑,即遵循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来说明事理,通常包括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当问到文章那几个段落不能调换时,需要注意这些段落之间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或者说明顺序,以此为答题切入点来思考。
即时演练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书籍面临着危机。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阅。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50至100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化为尘土。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
当今,造纸主要取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加一些酸性剂。这种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取。
电子存储技术的问世和化学技术的革新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千燥处理后,再将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600年。
①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 ②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 ③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
④人们相信,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更加合理的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找到。 1.书籍面临着什么危机?(从第一段文章中找出恰当词语,回答不起过8个字) 2.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介绍了哪两项保护书籍的新技术?用简明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项新技术有什么不同作用?(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划线的语句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这两种说明方法在这里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段文章原有5个句子,按照合理的顺序,“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且使用也较灵便。”一
句应补回在何处?
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______________,加点词\"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③段中加点词\"脆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7.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
了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听“高雅音乐”的跳舞草
①跳舞草是一种“灵性”的植物,只要听到优美的音乐,或者有人对着它唱一首抒情的歌曲,跳舞草的叶片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舞动。它的两片绿色的嫩叶为一对舞伴,它们时而合抱,时而交叉,时而各自向后旋转180度,又深情相拥,再分开翩翩而舞。音乐响起,整株跳舞草就像开始了一场友谊舞会,霓裳鬓影,一枝一叶都有情。
②跳舞草绝对是一位洁身自好的舞女,因为这种小草有个怪癖:如果放的是怪腔滥调,即使是流行的摇滚舞曲,它也会娥眉紧蹙,停步罢舞。跳舞草是没有夜生活的,在晚间,它会剪羽而归,所有叶片竖贴于枝干,像个规规矩矩的淑女,安静而眠。
③跳舞草长得很像少女一般灵秀,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关女的眉,形状有点像竹叶,但质地要柔弱得多。跳舞草最高能长到半米左右,疏朗的枝叶之间仿佛蕴藏着一种灵气,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④跳舞草不只会跳舞,还有其他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过记载,说跳舞草的根、茎、叶均可。入药,用其泡酒,早晚各服一杯,对治疗骨病、风湿病、关节炎、腰膝腿痛有特别的疗效。而用其嫩叶泡水洗脸,能令皮肤光滑白嫩。据说云南的少数民族家里一般都会摆上几盆,城里的女孩子也喜欢在阳台上种几盆,每天摘取几片叶子泡水洗脸,以此美容养颜。
⑤跳舞草为什么会跳舞?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发现,跳舞草小叶片叶柄处的细胞里有一种海绵体,这种海绵体对中低频率,也就是35~65分贝的声音有共振作用。 ⑥跳舞草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能力令人惊叹不已。当气温达到24℃以上,且在风和日丽的晴天,它的一对对小叶便会自行交叉转动、弹跳,两叶转动幅度可达180度以上,然后又弹回原处,再重复转动。当气温在28~34℃之间,或在闷热的阴天,或在雨过天晴时,数十双叶片翩翩飞舞,使人眼花缭乱。
⑦跳舞草的每根枝干上有一片大叶和两片小叶,每当太阳落山、光线变弱,与白天的光线有了差别、变化时,小叶叶柄基部的海绵就会自然收缩,小叶便摆动起来,仿佛在跳舞。跳舞草有光则舞,无光则息,
就像向日葵冲着太阳转动一样。
⑧不管跳舞草遵循的是什么物理或化学原理,小草的翩翩舞姿使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只要想象一下,每天下班回到家,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看一场小草的舞蹈,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1.文章为什么把跳舞草称为“洁身自好的舞女”? (4分) 2.阅读第④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跳舞草的功效。(4分) 3.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的词或短语的表达效果。(4分) (1)据说云南的少数民族家里一般都会摆上几盆。 ..
(2)跳舞草是没有夜生活的,在晚间,它会剪羽而归,所有叶片竖贴于枝干,像个规规矩矩的淑女,安静..
而眠。 ..
4.文章第⑥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5.跳舞草会跳舞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强化训练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霾
什么是霾?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出现普遍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空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全体家族被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粒子。按照大小个来排列,颗粒物的家族中还有PMl0和PMI,即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l微米的粒子。
PM2.5如此受到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霾的元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在人体中,PM10集中于喉部和鼻内,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流鼻涕得以清除;2.5~10微米的颗粒物停留于气管;PM2.5则会深入到肺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PM2.5的增加,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人数成正相关。MP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急诊数量分别会增长5%和l%,死亡率也有所上升。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形成的。 B.霾使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C.PM2.5是霾的元凶,同时对人体危害极大,会深入到人体肺部。
D.PM2.5浓度的增加,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人数会相应增加。
(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运用了下定义,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B.去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句中的“均匀”一词句意会改变。 C.本文主要介绍了霾的成因及危害。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飞机上不能打电话”是骗你的吗?
王陈晔
1美国FCC(联邦通信委员会)先是宣布坐飞机可以上网,又宣布从2013年12月12日起,坐飞机还能打电话——如果你所选择的航空公司允许的话。
2FCC主席强调,这并非决定,还需要上级——美国运输管理局同意。但从技术上来说,FCC确实承认了“飞行过程中拨打电话所产生的信号会干扰飞机控制信号”的问题早已经解决了。
3其实,1991年,FCC首次出台禁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的规定,就不全因为手机很“危险”。当时这项禁令的主要理由是,手机的使用是通过地面基站的,而当你快速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时(飞行时),基站切换过于频繁,会加重基站的工作负担。其次才是,手机发射的无线电波,有可能干扰飞机的电子系统。
4没错,“有可能”。事实上,手机的无线电波会干扰飞机这种事,从来没有真正被实验证明过。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有人报告一架飞机偏离正常航线的事故,并猜测因为受到收音机干扰(当然,类似的报告不止一例)。于是,美国的FAA(美国联邦航空局)和RTCA(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开始联手对此进行研究。万万没想到,研究了半个世纪也没有结果……大量的模拟实验——包括在真实航班上和实验室里进行的,从来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干扰结果。
5可是人命关天,虽然FC C曾经在2007年左右犹豫过是否要取消关于电子设备和手机的禁令,但仍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由于不同频段的信号隔离和屏蔽技术的提高,这项无法被实验证明的“安全隐患”也逐渐被消除,电子设备和飞机经过设计已经确认可以互相兼容了。
6当然,如果这项新的规定被航空公司采纳,那意味着航空公司将需要在飞机上安装信号接收器,满足乘客手机与基站信号的交换,1991年FCC发布“手机禁令”的主要理由也就不复存在了。
7美国并不是独自在试水。早在2008年,欧盟就开始批准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和移动设备,比如欧洲的维珍大西洋公司就允许无限的数据连接,但只允许6个人同时打电话;汉莎航空的一些航班允许通过手机连接数据,但不允许打电话。阿联酋航空允许乘客随便打电话。
8有趣的是,在FCC的新规定出台以后,大家吐槽的并不是在飞机上使用手机不安全,而是,“大声打电话会干扰别人,会对我们登上飞机后共同进入的社会空间构成干扰”。《纽约时报》这样解释FCC的行为——它确实是在试图给我们想要的东西:飞行时能够使用数据、上网、收发邮件等。
9所以,“或许旁边就坐着一个(打电话的)大嘴婆,但至少你能在Twitter上抱怨一下她。”
1. 1991年FCC首次发布“手机禁令”的主要理由是什么?(2分)
2.第2段提到,“从技术上来说,FCC确实承认了“飞行过程中拨打电话所产生的信号会干扰飞机控制信
号”的问题早已经解决了。”联系后方回答:FCC用来确认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依据有哪些?(3分)
3.第1段中划线句子“如果你所选择的航空公司允许的话”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3分) 4.第4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本段是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
5. “飞机上不能打电话”很可能成为历史,也许你下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就已经解除了“手机禁令”。你
认为解除“手机禁令”可能带来哪些便利和不良影响?针对可能的不良影响,你有什么建议?(
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