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瘀通脉胶囊治疗单纯高甘油三脂血症作用观察
目的 观察逐瘀通脉胶囊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作用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诊断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服用逐瘀通脉胶囊(26例)或非诺贝特(30例)治疗后甘油三酯水平下降及安全性差异。所有患者均于用药前及用药后4周采血化验甘油三酯、血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肌酸激酶。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判断不同药物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有无差异。 结果 56例患者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下降,逐瘀通脉胶囊治疗组及非诺贝特治疗组甘油三酯降低水平无显著差异,口服逐瘀通脉胶囊者无血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肌酸激酶水平异常增高及不适症状,口服非诺贝特者6例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升高幅度0.05),具有可比性。
高甘油三酯血症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委员会成人治疗组(ATPIII)和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所制定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诊断标准及达标目标值。(1)正常饮食情况下,检测禁食12~14 h后的血脂水平。判定是否存在高甘油三酯血症时,对无明确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受试者,必须具有2周内至少2次血标本检测记录。(2)患者于受试前两个月内未服用过降脂药。(3)甘油三酯水平≥1.7 mmol/L(150 mg/dL)。
1.2 治疗方法
逐瘀通脉胶囊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哈药集团三精千鹤制药有限公司,Z20000138)每次0.4 g,每日3次治疗,计4周;非诺贝特组口服非诺贝特(法国利博福尼制药公司,H20100602)每日0.2 g治疗;计4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空腹采血测量甘油三酯水平、血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肌酸激酶。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内符合正态分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非正态分布按照非参数检验中的两个相关样本检验,组间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按照非参数检验中的两个独立样本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逐瘀通脉胶囊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3,P<0.05),非诺贝特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参检验,z=-4.782,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t=0.623,P>0.05;治疗后非参检验,z=-0.62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甘油三酯水平、血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肌酸激酶水平均正常,逐瘀通脉胶囊组患者治疗后未发现血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肌酸激酶异常,非诺贝特组患者中6例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升高幅度0.05),提示了逐瘀通脉胶囊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作用不劣于非诺贝特。本研究还在一定程度上观察了逐瘀通脉胶囊的使用安全性情况。逐瘀通脉胶囊组中所有患者口服逐瘀通脉胶囊4周后均未发现血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肌酸激酶异常,非诺贝特组患者中6例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升高幅度<正常上限2倍;4例患者出现轻微消化道不适,未出现血肌酐、肌酸激酶、谷氨酰转肽酶异常,提示了逐瘀通脉胶囊减低甘油三酯作用不劣于非诺贝特,同时相对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综上,本研究提示了逐瘀通脉胶囊在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方面的有效作用及安全性,为临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尤其伴轻度肝功能损伤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控制方面提供了新选择。但本研究入选病例较少,对全面了解逐瘀通脉胶囊的调脂作用尚有局限,期待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解综合组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C].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2] Asstmann G,Schulte H.Prospective Cardiovascular Muster Study[J].Am J Cardiol,1992,70(15):733-736.
[3] Farrell GC,Larter CZ.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from stealosis to cirrhosis[J].Hepatology,2006,43(2):S99-112.
[4] De Alwis NM,Day CP.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the mist gradually clean[J].J Hepatol,2008,48(1):S104-112.
[5] 陆再英,终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69-683.
[6] 王安起,王滨.逐瘀通脉胶囊质量控制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1988,4(6):204-206 .
[7] 康广盛,李显渡,娜丽英,等.5年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6,23(2):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